APP下载

如何让娇气孩子增加耐受力

2018-07-07千寻

海外星云 2018年12期
关键词:耐受力布雷小时候

带千寻去爬山,大太阳的,这小孩竟没有一句抱怨,一路有说有笑,气氛和谐。回想一年前的场景,也是这座山,短短一截路,她不知抱怨了多少次。

“妈妈我鞋不舒服。”

“妈妈,我的肚子痛。”

“妈妈,什么时候才到山顶啊?怎么还没到啊?”

想当年,我和她一般大的时候,每天走好几里路去学校,也不带半点吐槽。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没那么多尊重,耐受力反而挺好,也没那么多抱怨。

想到这里,我便生出了要培养她耐受力的紧迫感。这样下去不行啊,人生实苦,没点耐受力,怎么熬得下去?不要说人生了,怕是连小学的作业都熬不下去吧。于是,脸一拉,语调开始变严肃:“别老跟我抱怨,抱怨有什么用啊?赶紧走吧,哪有那么多腿痛肚子痛的,你就是找理由逃避……”

结果小孩根本不买账,不仅没有生出“我还是默默坚持一下吧”的耐受力,反倒撂挑子不走了!

从去年的抱怨撂挑子到今年的情绪稳定有说有笑,实在不容易。

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次成长的蜕变,对我来说,则是一次教养心态和教养方式的进化。

先说说心态的变化吧。刚开始,我对她抱怨发脾气这个事是不理解的,觉得这点小困难怎么就不能自己想想办法呢,怎么就不能好好说非要抱怨发脾气呢……好吧,不理解的后果就是我很烦躁,越烦躁越搞不好。

后来我结合儿童心理学认真思考,发现孩子抱怨不尽是坏事,还得辩证地看。

美国有个研究报告,说是孩子小时候,性格就有了安全型和回避型之分。安全型的孩子,遇到困难,会直接向父母发出求助信号。由于孩子大脑的情绪控制功能区发育还不全,求助有时会通过抱怨、发脾气的形式表现出来。

回避型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常表现沉默,给人更有耐受力的错觉,但研究人员发现,回避型孩子的心跳会加速,说明他们是渴望求助的,只不过因为与父母关系不够亲密,克制了诉求。

也就是说,我们小时候其实不是耐受力高,只是抱怨得不到回应,久而久之,也就不再抱怨。

现如今,爱抱怨的娇气娃越来越多,恰恰说明了亲子关系的改善,当父母给孩子更多关注和回应后,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的信心大了,才会有点不爽不舒服,就直截了当说出来。

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孩子在面对老师、同学或者陌生人时,不会那么多抱怨,他们只愿意在你面前暴露最脆弱的一面,这就是所谓“最易伤害的,总是最亲的人”吧!

客观看待孩子“抱怨”后,我不再像之前那样,孩子一抱怨就烦,直接从高回应变“冷酷”。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只会破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一贯性,不但不能锻炼耐受力,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困惑。

但理解归理解,理解孩子抱怨的行为,不代表认可这个行为。我依然觉得,抱怨不是个好的人生态度,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作为父母,得引导孩子纠正这种行为,以免他们长大后养成动不动靠发牢骚来发泄情绪的坏习惯。

只是,这个引导不该是家长忽然变“冷酷”,斥责孩子:你抱怨有什么用?或是离开不管,让孩子被迫学会承受。

正确的引导,该怎么做?

受儿童心理治疗师金伯莉·布雷恩的经验启发,我结合实际,总结出一个“三步法”。效果不错,分享给大家。

第一步 审视孩子的抱怨

就像金伯莉·布雷恩在她的著作《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说的那样,很多时候,孩子抱怨仅仅是因为饿了、渴了、身体不舒服或者没睡醒。你首先要判断,他是不是因为这些身体上的需求而抱怨,如果是,就立即满足他们的需要,孩子会很快停止抱怨。

有一年圣诞节,我带千寻去参加活动,活动很丰富,她玩得也很嗨。回家路上,卻开始发脾气抱怨不舒服,越安慰越暴躁,搞得我很郁闷。好不容易弄回家,一换上睡衣躺被窝里,立即不闹了,恢复到天使状态。

后来想想,她当时抱怨应该就是玩太累想睡觉了,只是小孩常常找不到自己难受的原因,这种情况下,需要家长做最初的审视,作为妈妈,你最了解孩子的规律,也最容易察觉他是不是饿了、想睡觉了。

我想,如果当时我审视到这点,完全可以选择更快的交通工具回家,或者安慰她到家马上洗澡睡觉,她的抱怨也许会少很多。

第二步 引导孩子说出需求

经过第一步的审视,你面对的可能是非身体需求的抱怨。

你很恼火,不知该拿孩子怎么办。有很多家长在这时候,自己也会忍不住开始抱怨:“你这孩子真是讨厌……”这只会让你陷入糟糕的恶性循环。

记住,不管多生气,一定要保持冷静,因为你的理性能带动孩子更快地恢复平静。

“如果你抱怨,妈妈会搞不懂你到底想要什么。但如果你愿意好好说话,我会认真听你说。”

如果孩子一时说不出自己想要什么,你可以提出一些可能性供他思考,“是山路太远,让你感觉无聊了吗?还是你想找个地方先休息一会?”总之,让孩子好好说话是关键。

第三步 满足不了需求 就寻求改变

经过第二步,大多数孩子都会恢复到正常声调,但很多时候,孩子的需求没法马上满足,家长也没法解决她的需求,这种时候,只能引导孩子寻求改变。

比如,当千寻不想继续爬山的时候,我说:“不如我们来猜猜,到最近那棵大松树还有多少级台阶,谁猜的最接近谁就赢,爸爸来当裁判好不好?”再给点激励,“赢的人,到山顶后可以吃一个冰淇淋哦!”

其实,在过程中寻求小小的改变,让当下不那么难受,正是合适的耐受力塑造方式。以我的实操经验来看,这三步做完,能解决70%的抱怨,也能锻炼孩子的耐受力。

但遗憾的是,仍然会有30%找不到原因。金伯莉·布雷恩对付这30%的方法是,告诉儿子:“家里不允许抱怨,你唯一可以这样做的地方是你的卧室。”我猜她是为了在自己和儿子之间隔出一个安全距离,以避免冲突。

是的,面对暂时解决不了的30%,避免冲突是第一要义!你可以像布雷恩那样,直接告诉孩子:“妈妈很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要暂时离开一会,待你恢复正常,再来找我吧。”也可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耐心等待他平复情绪。

不管怎样,记住,呵斥或者愤而走人都是最差选项,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用哦。

划重点

1、抱怨不尽是坏事,孩子对父母有信心,才会有点不爽不舒服就直接表现出来。

2、但抱怨不是好的人生态度,父母需要帮孩子纠正这种行为。

3、面对“三步法”也无效的30%,避免冲突是第一要义!(摘自东西儿童教育)

(编辑/紫苏)

猜你喜欢

耐受力布雷小时候
布雷恩夫人的手链
青少年射击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研究
左乙拉西坦口服对癫痫持续大发作患者的临床意义研究
回到小时候
果然什么东西都是小时候最可爱啊
心理干预对孕妇早孕反应的能力和耐受力影响分析
猜猜我有多爱你
体位护理对铸型肾结石经皮肾取石术患者手术耐受力的影响
那些回不去的小时候
小时候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