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类型文学崛起的媒介动因与发展症结
2018-07-07贺予飞
[摘 要] 网络类型写作现象的持续发酵产生了网络类型文学,它的崛起与媒介大有关联。数字化传媒技术加速网络文学的类型化进程。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将网络类型文学推向大众,引爆全民阅读与娱乐的潮流热点。在媒介特性下,类型文本共性应运而生。“传媒话语”演绎着市场经济衍生的“消费逻辑”,逐步构建和影响文学格局,同时又颠覆传统文学场的法则与秩序。商品属性的强化、伪个性化类型的滋长、读者的精神迷途与官能退化、写手生存焦虑的增长等成为网络类型文学的发展症结。
[关键词] 网络类型文学 媒介动因 发展症结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8) 03-0049-06
The Rise of Network Type Literatures Media Agent and Development Crux
He Yufei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83)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fermentation of Network type writing has produced network type literature,which rise has much to do with the media.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has accelerated the typing process of network literature. The adaptation of film,television,animation and games put network type literature to the public,which have detonated the trend of popular reading and entertainment. Under the media properties,the commonality of typed texts has emerged.“Media discourse”deduces“the logic of consumption”of market economy,building and affecting the literary pattern gradually,and overturning the rules and order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enhancement of commodity attributes,the growth of pseudo-individualized types,the loss of readers spirit and sense,the growth of writers survival anxiety,have all become the development crux of network type literature.
[Key words] Network type literature Media agent Development crux
隨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媒介强势席卷而来,网络类型文学以“海量”“井喷”姿态在网络文学疆域攻城略地,雄踞大半江山。《甄嬛传》《花千骨》《琅琊榜》《鬼吹灯》《盗墓笔记》《余罪》《欢乐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许多网络类型文学作品不仅线下出版,还在影视、游戏、动漫改编中连获佳绩。越来越多的学者走入网络类型文学场域,以文学本体论为基点进行学理研究,其中既不乏对纯文学的持守发声,也有对类型文学的颂赞之词。大多数研究或架构宏观理论,或侧重个体分析与文本解读,以媒介为中心研究网络类型文学的论文较少。实际上,媒介不但作为工具和外部力量影响着网络类型文学的变化,而且释放了文学的生产与消费能力,重塑着人的感知结构,并以功能主体的身份对文学实施着消解与重构的双重影响。深入媒介文化语境研究网络类型文学,了解其背后的媒介动因与发展症结,对于丰富网络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网络类型文学的界定及形成
网络类型文学是指在题材、主题、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模式,形成相似的审美风貌,存量达到一定规模,能够引起读者较为固定的审美期待的网络文学范式。研究者在界定这一概念时,首先需要了解类型化的网络文学与网络类型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类型化的网络文学呈现的是一种趋势和现象,属于生成性状态,而网络类型文学是类型化的产物,属于结果性状态。当类型化的网络文学通过时间积累,在数量上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网络类型文学。其次,要厘清网络类型文学与新时期类型文学的区别。新时期文学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的文学,主要类型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等,其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锲的《改革者》、韩少功的《爸爸爸》、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新时期类型文学是历时性的,有先后出场顺序。而网络类型文学在初始阶段或许跟随某一类型的诞生而呈现历时性,当基础类型形成后,各个类型之间兼容共生,具有共时性。最后,需明确网络类型文学与传统类型文学的异同。网络类型文学与传统类型文学都在题材、主题、文化背景方面有固定倾向。传统类型文学的诞生时间早于网络类型文学,是一种依靠纸质材料作为传播载体,内容符合传统审美观和主流价值观的类型文学,主要包括武侠、传奇、都市、言情、商战、军事、历史、科幻、乡土等类型。网络类型文学的传播载体是互联网,它虽延续了传统类型文学的部分命名方式,但其变革在于抛开传统的、主流的价值观,以一种叛逆姿态带来非主流的审美类型。例如,玄幻、仙侠、修真、重生、异能、同人、耽美等都是传统类型文学中从未出现的类型,即便是乡土这种看似承袭传统门类的网络类型文学,也不再表达地域风俗、文化根脉、乡土人情等宏大主题,而是采用穿越、重生、架空等情节模式来吸引眼球,辅之以“随身空间”“位面农场”等五花八门的法宝或异能,使人耳目一新。同时,网络类型文学的勃兴反过来又促进了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传统类型文学的市场分化,形成了类型的“板块移动”趋势。
类型写作并非网络文学的独创,小说是类型文学中最常见的体裁。文学中的类型意识可沿远古、六朝、唐、宋、元、明、清的时间节点疏瀹源流,神话与传说、鬼神志怪、传奇、话本、历史演义、神魔小说、人情小说、狭义小说与公案、狭邪小说、谴责小说等各个类型不胜枚举[1]。到了近代,《新小说》《小说林》《月月小说》等近30种文学期刊成为通俗文学滋生的土壤,类型多达30余种[2]。再到现当代,通俗文学出现了乡土、革命、都市、言情、武侠、公安、历史、科幻、社会、网络等几大类型。网络文学的出现为类型写作提供了广阔舞台。1991年,《华夏文摘》作为全球首家华文网络周刊在美国创刊,网络文学由此诞生。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这一时期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人成为国内第一批网络写手,他们大多经济宽裕,学历较高,属于城市的白领阶层。大部分作品以讲述都市爱情与生活为主题,伴随轻松幽默的笔调,类型意识尚不明显。2002至2007年,网络文学经历了“青春文学年”“玄幻文学年”“盗墓文学年”“穿越文学年”等为代表的类型命名期,“类型”一词也被正式运用到网络文学中来,为广大网民读者所接纳。自2008年以后,网络文学类型写作现象的持续发酵产生了网络类型文学,并且逐步形成市场化的生产机制。截至目前,网络类型文学已有玄幻、奇幻、仙侠、武侠、游戏、竞技、都市、言情、军事、歷史、科幻、惊悚、魔幻、修真、黑道、耽美、太空、灵异、推理、悬疑、侦探、探险、盗墓、末世、丧尸、异形、机甲、校园、青春、商场、官场、职场、豪门、乡土、纪实、知青、海外、同人、图文、女尊、女强、百合、美男、宫斗、宅斗、权谋、传奇、动漫、影视、真人、重生、异能、穿越、架空、女生、童话、轻小说、二次元等众多类型[3]。它们不仅占据各大文学网站主页,在网络文学诸多人气榜单和奖项中崭露头角,而且大举进军出版、影视、动漫、游戏领域,引爆大众流行阅读热点,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主流。
2 网络类型文学崛起的媒介动因
据统计,我国网络类型文学以总量超1000万部、每年新增近200万部、日均更新达2亿字节、年发放稿费超10亿的惊人数量在赛博空间迅疾崛起[4]。探寻网络类型文学崛起的媒介动因成为当代媒介与文学关系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媒介与网络类型文学的崛起究竟有何关联?媒介又是通过何种途径推动网络类型文学的崛起?媒介对网络类型文学的崛起产生了多大影响?从技术因素、媒介种类和网络特性等方面来分析,可以寻到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2.1 从外在设置来说,数字化传媒技术催生了网络类型文学崛起之势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市场化倾向严重。登录各大文学网站,犹如进入一个个文学超市,各种类型琳琅满目,海量作品令人眼花缭乱。在网络时代,新型的数字化传媒技术模式应运而生。网站上“类型”加“标签”的搜索方式和排行榜等参照系设置不仅能方便读者更快捷地选择作品,而且加速了网络文学类型化的进程。
宏观上,“类型”加“标签”的搜索方式加剧了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发展趋势。随着网络文学类型的成熟发展,网站栏目设置也不断趋于精细。从创作方面说,在“类型”加“标签”搜索模式的设定下,写手们创作时会有意把自己的作品定型为某种类型和标签,以方便读者搜索。从接受方面来说,“类型”搜索设置加速了读者的分流,“标签”搜索设置缩短了读者的选择时间。各大文学网站在类型设置之下有风格、背景、人物、情节、结局等各种标签设置。例如红袖添香网的高级搜索设置,在人物设置方面,男主角有 “沉默是金型”“聪明睿智型”“深不可测型”“强取豪夺型”“俊逸若仙型”“阳光健康型”“轻松逗趣型”“冷峻坚毅型”“唯妻是从型”“放荡不羁型”可供选择,女主角有“可爱型”“野蛮型”“淑女型”“魅惑型”“善良型”“才女型”“事业型”“幼稚型”“成熟型”可供选择,在情节方面就有“未婚怀孕”“别后重逢”“青梅竹马”“婚后相处”“办公室恋情”“青春校园”“姐弟恋”“暗恋成真”“日久生情”“斗智斗勇”几个选项[5]。此外,标签搜索设置的出现还促进了网络文学新类型的形成,例如穿越、盗墓、重生、机甲、异能、宫斗、女尊等标签在一些文学网站上已经成为独立的类型。
微观上,排行榜等参照系的设置加速了具体类型作品的走红。究其原因,主要与网民读者的从众心理、跟风阅读有关。除了那些有固定类型喜好的读者群,大量网民读者并没有对网络文学类型做特意的设定或局限,他们往往会查看排行榜,根据大众的阅读倾向,选择榜单里靠前的作品来阅读。通常排行榜的栏目下会设置众多榜单,如免费强推榜、vip强推榜、新晋作者榜、点击率榜、总分榜、字数榜、收入金榜、勤奋指数榜、完结金榜、新手金榜、热评作品榜等,还有针对各个类型文学的榜单,如玄幻奇幻榜、武侠仙侠榜、历史军事榜等。在各类指标的统计下,原本未知的作品被一个个数据所量化。网民的从众心理使得他们选择排行榜靠前的作品进行跟风阅读,这就让原本被受关注的作品变得更加火爆,像梦入神机的《永生》、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黄晓阳的《二号首长》、骁骑校的《橙红年代》等都是点击率过亿的作品,排行榜中进入前10的网络类型文学大多是玄幻、都市、奇幻、仙侠等几类,类型作品的走红反过来又促进了热门类型的产生。
2.2 从传播途径来说,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引爆了全民阅读与娱乐潮流
借助影视、动漫、游戏复魅,是当前网络类型文学泛媒介互动的主要途径。它将网络类型文学从文学圈子中释放出来,文化空间由电子媒介场向社会媒介场位移,符号生产与图像消费辐射到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不仅提高了文学的生产力与影响力,而且导致文学主体介入、参与文学活动的全民化,此时的读者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读者,文学的存在方式由“文本存在”转向“图像生存”,“镜像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打和迥异于话语书写时代的文明形态。
在网络类型文学的泛媒介中,影视媒介最为火热。《失恋33天》《杜拉拉升职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步步惊心》《后宫 · 甄嬛传》《美人心计》《我是特种兵》《花千骨》《琅琊榜》《老九门》《余罪》《盗墓笔记》等热播电影、电视剧均由网络类型文学改编,后宫、穿越、都市3种文学类型最受影视改编青睐。玄幻、奇幻文学通常被改编成游戏,如《星辰变》《斗破苍穹》《异世邪君》《佣兵天下》《兽血沸腾》《遮天》《佛本是道》等都被改编成网络游戏、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等各种游戏。在动漫改编中,有一些是由类型小说改编成动漫的作品,如《盘龙》《善良的死神》《斗破苍穹》《吞噬星空》《择天记》等,还有一些是由漫画二次创作改编的同人小说,像《火影忍者》《灌篮高手》《海贼王》《守护甜心》《EVA》等动漫都是众多同人小说创作的母本。影视、动漫、游戏媒介把网络类型文学通过不同的传播载体和演绎方式推向大众,不仅开拓了自身的内容资源渠道,而且反哺网络类型文学,使之不再囿于互联网,而向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与文娱消费进发,掀起了网络类型文学的集体狂欢浪潮。原本不读网络类型文学的人由于受影视、游戏、漫画等改编的影响而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网络文学领域,一个全民阅读与娱乐的时代已然到来。
2.3 从内在本质来说,网络媒介的特性消解了文学深度模式,推动类型文本共性的产生
网络媒介带有瞬时性、平面化、海量式特征,这就将文学本身的层级完全打亂,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能指与所指等全都呈现于同一平面,文学由此从精神高度走向感官愉悦,从为什么写走向不断地写,从意义追寻走向模式套路。由此,网络媒介已然超越工具论的范畴而跃升为一种本体论意义的存在,它使传统的文学审美表达发生重大转换。在削平深度模式的网络媒介之下,体系设置、金手指和爽点等作为类型文本共性应运而生,并逐步构建和影响文学的创作与格局,同时又颠覆传统文学场的法则与秩序。
体系设定将“追逐”“成长”“升级”奉为圭臬,实际上是将意义追寻替换为模式套路。一般来说,玄幻、奇幻、仙侠、武侠、游戏、竞技等类型作品会构建一个或多个练功升级、技能升级的体系。如天蚕土豆的玄幻小说《武动乾坤》中设置了一个包括淬体九重、地元境、天元境、元丹境、造化三境、涅槃境、生死玄境、转轮境、轮回境九重境界的庞大修炼体系,同时还设置了五印符师、灵符师、天符师、仙符师、符宗、大符宗、神宫境七大等级的炼符体系作为支脉,主人公林动具备双修潜能,他从一个资质平凡的没落家族子弟一步步奋斗,最终达到轮回境和神宫境的修炼顶峰。职场、官场、商场、权谋、架空、宫斗、军事等网络类型文学大多设置一个职位、权利、财富的升级架构,记述小人物在摸爬滚打中成为大人物的过程。青春、言情、生活、婚恋等类型作品则通过主人公对爱情、欲望、婚姻等的追逐来设置成长体系,这种体系更侧重于突显情感纠葛、现实背景中人物心灵成长的过程。而恐怖、悬疑、灵异、探险等类型作品通常以一个个小单元组成故事,采取一线串珠的方式设置体系,如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以盗墓为主线,设置了精绝古城、龙岭迷窟、云南虫谷、昆仑神宫、黄皮子坟、南海归墟、怒晴湘西、巫峡棺山8个单元来架构整个探险经历。体系设定为网络类型文学的强势崛起打好了根基,使读者在各个类型中获得升级快感,是稳固读者群的关键要素。
3 网络类型文学的发展症结
“传媒话语”演绎着市场经济衍生的“消费逻辑”,伴随着资本的角力,消费成为网络类型文学创作的目的与核心,文学创作以对市场的屈迎为出发点,形成网络文学产业运行机制。由此,网络类型文学被逼进一个狭窄的数字化生存空间,网络类型文学商品属性的强化、伪个性化类型写作的滋生、读者的精神迷途与官能退化,以及写手与日俱增的生存焦虑等都成为网络类型文学的发展症结。
3.1 媒介背后的资本操控强化网络类型文学的商品属性,导致文学审美价值削减
媒介话语霸权的争夺遵循着资本逻辑,网络类型文学的数字化媒介之所以能够强势介入与占领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是因为它背后隐藏着商业资本这只无形的巨手对网络类型文学场进行全盘操控。网络类型文学在资本操控下逐步建立了写作、阅读、版权经营等在内的产业运行机制。为了最大份额地占领市场获取利益,写手们必须遵循“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机制,工厂化的文学生产方式随之而来。每日3更的作品进度以及1000字3分的付费阅读模式,造就了一批“人气大王”“超级快手”。在商业资本的运作下,网络类型文学全版权运营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链上游负责内容生产,中游进行平台建设与版权分销,下游开发运营终端以及各种衍生品。由此网络类型文学不仅能够通过VIP付费阅读收费模式获取利润,移动阅读、实体出版、电子书、影视动漫游戏改编、舞台剧、主题公园等衍生产业的丰厚利润反过来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从而形成“创作—分销—收益—再创作”的产业循环。然而即便如此,在商业资本的逐鹿之战中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可以笑到最后。2013年,继盛大文学高层集体出走风波之后,盛大文学一家独大的局势被打破,腾讯、新浪、百度等纷纷发力网络文学。其中,腾讯文学旗下创世中文网建立了一套包括作家、编辑、版权运作等一体的网络类型文学运营机制,又依托于腾讯的渠道、平台、用户优势,成为网络文学行业的新锐力量。百度收购纵横中文网,与旗下多酷文学网、百度文库、91熊猫读书等连成网络文学阵地,这标志着网络文学市场中盛大、腾讯、百度的三足鼎立局面形成。2015年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合并成立阅文集团,将旗下网站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这一强强联合使得原本三强争霸的局势瞬间逆转。网络类型文学的疆土已被互联网巨头所瓜分,他们更重视的是网络类型文学所创造的商业价值而非文学价值。网络类型文学通过付费阅读、线下出版、作品改编等出售版权,强化其商品属性。随着IP运营[6]和“泛娱乐化”战略的全面发展,影视、动漫、游戏等互联网以外的行业资本进军网络文学领域,网络类型文学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而是沦为整个商品链条中的一环[7]。
3.2 类型膨胀与文本共性滋生伪个性化类型写作现象,导致文学主体精神诗性的沦落
本雅明曾说,“在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韵味”[8]。近年来,网络文学的类型激增与膨胀现象突显,许多新开辟的类型带有伪个性化色彩。在2013年与2015年网络文学类型的比对调查中,笔者发现短短两年时间新增了动漫、影视、真人、重生、异能、宅斗、女强、末世、丧尸、异形、机甲、乡土、知青、童话、海外、图文16种类型,这些类型有的是将网络文学的类型进行细分,有的是将传统类型照搬照抄,还有的是将影视、漫画的元素糅合,其创新程度不高。传统文学的网上逆袭,玛雅人世界末日的预言以及各类影视动漫的热播等现象催生出新的网络文学类型,它们披上了不同流行元素的外衣,实际上同质化现象严重。除了类型的膨胀,文本共性也使类型写作的伪个性化趋势愈演愈烈,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每个类型的作品都有固定的流程和套路。论坛贴吧中介绍各种类型写法技巧的帖子五花八门,如各类小说基本写法、打斗公式等,甚至有网友还将作品细节的选取原则制作成选择题并给出标准答案。其二,作者在创作人物时习惯以简单的贴标签方式进行勾勒,或只强调某一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塑造呈单线条发展,缺乏血肉感、灵动感和灵魂感。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具有群体性特征,而且同一写手在不同作品中创作的主人公形象更具相似性。其三,金手指和爽点的开设看似不同,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在金手指、爽点的运用下,写作成为机械式的排列组合,久而久之读者将产生审美疲劳。其四,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的码字软件和小说生成器应运而生,“超级作者”“快乐码字”“偷字精灵”“妙手师爷”等软件成为写手们的掌中宝。例如“快乐码字”软件包含小说人名、地名、功法等5大类45种生成器,而且能以问答形式生成创作大纲。其资料搜集功能更是打出“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旗号,可供写手随时复制粘贴。某些软件可根据不同作品类型提供素材库,还有些软件专门针对某种类型文学的写作研发而成,可以检索出同类文本的共同点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文字。这种用“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以技术的艺术化替代艺术的审美性”[9]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文学的审美价值。
伪个性化的类型写作折射出浮躁的创作风气,写手们都把焦点投注在新类型的开辟以及热门类型创作当中,甚至连某些“大神”也改变自己擅長的创作类型来迎合潮流。这导致一些早期火爆的类型势力中落、青黄不接,而新开辟的类型又马力不足、局面难开。在这种情况下,类型的催生不再是一种文学创造力的展现,而是昭示着写手艺术才能与想象力的枯竭、生活体验和文学积淀的匮乏,文学主体精神诗性的沦落为网络类型文学的前路埋下隐忧。
3.3 泛媒介互动塑成娱乐至上的消费逻辑,导致读者精神迷途与官能退化
网络类型文学通过互联网、影视、动漫、游戏、音乐等泛媒介的霸权话语传播着世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的文化镜像,置身于这一文化镜像里的大众就成了消费感官与欲望的狂欢者,他们遵循娱乐至上的消费逻辑。尼尔·波兹曼曾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10]。网络类型文学的泛媒介互动虽然扩大了文学的空间,但是挤压了文学的审美内蕴。不仅类型文本让主体承担与意义追寻让位于欲望叙事、感官刺激和游戏消遣,而且其泛媒介互动所形成的视像消费也重塑了人们的感知结构。一方面,欲望的梦境让读者们沉浸其中,使读者陷入精神的迷途,而当读者从白日梦中清醒重回现实时,会造成新一轮的幻灭。另一方面,各种感官刺激与游戏消遣令读者应接不暇,读者阅读时将变得疲软、麻木、心不在焉,不得不寻求更强的刺激,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读者的官能退化。网络类型文学的读者大多为年青一代,他们在这种速食快餐的供应下乐此不疲,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贫乏形成了强烈反差,主体的价值承担与生命忧思将消磨殆尽。
3.4 写作机制与媒介特性引发写手的生存焦虑,导致自由氛围消散
网络写手遵循“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在瞬时性、平面化、海量式的媒介特性的作用下,作品要想在类型的海洋中脱颖而出,除了保证作品质量之外,还需要超高的点击率、稳定的更新速度、文学网站编辑的推荐以及粉丝群的支持等多方因素合力。网络文学虽然发表无门槛,但是实际上想要将其作为谋生手段却有着无形的高门槛。在网络文学写手圈流行着“二八定律”的说法,即20%的“大神”拥有80%财富,而80%的写手只拥有20%的财富。写手的稿酬通常是1000字1分至3分钱,100万字的篇幅是网络类型文学的基本入场标准。作品必须保持更新进度,一旦断更,就意味着读者群的流失。起点中文网副总编廖俊华曾说,“只要你在起点挣到过钱,哪怕是一分钱,你就已经干掉了至少几十万的写手”[11]。底层写手的流动速度非常快,许多写手都是廉价劳动力,只能依靠透支身体健康的手段卖文为生。由此可见,写手群的生存状态出现两极分化,竞争相当激烈。在点击率、推荐、收藏、月票、打赏、VIP收费制等利益刺激下,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运作模式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每一个写手。在每日定产的创作焦虑与外界压力的双重负荷下,网络文学最初的自由写作与写作自由这一双向准则在今天是否依然能实现成为一个疑问。
注 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26,46,74,88,106,126,154, 180,190, 200
[2]张永禄.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58,74-77
[3]贺予飞,欧阳友权.网络类型小说热的思考[J].时代文学,2015(3):198
[4]数据来源.综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中国作协、阅文集团数据整理而成,出处详见: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6)[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1;舒晋瑜.阅文集团:去年用户规模首次突破三亿,稿酬发放近十亿元[N].中华读书报,2017-02-22; 新华网. 网络文学推优 现实题材增多[EB/OL].[2018-01-31].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8-01/31/c_129802585.htm
[5]红袖添香网.文库小说高级搜索设置[EB/OL].[2017-06-04].http://quanben.hongxiu.com
[6]IP运营.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IP运营即指知识版权运营。
[7]邵燕君,庄庸,高寒凝.2014年网络文学:多重博弈下的变局[N].文艺报,2015-02-04
[8]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84
[9]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技术乎?艺术乎?[N].中华读书报,2003-02-19
[10][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11]17K小说网.明星梦[EB/OL].[2014-09-24].http://www.17k.com/chapter/821604/17891600.html
(收稿日期:201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