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中的领导智慧(二)
2018-07-07王启涛
王启涛
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对今天领导干部的启发,还体现在“自我与他人的和谐”上。
儒家认为从政者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三种关系:与上级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与平级的关系。要想处理好这三种关系,首先应该讲“礼”。
“礼”就是礼让、礼节。孔子的弟子有子曾经说过,“礼”的运用要以和为贵。这是最美好的传统,适用于一切事情。但违反礼而讲“和”则是绝对不行的(见《论语·学而》)。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欲望的,心里想要某个东西而没有得到它时,就会想方设法去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就不免发生争斗,争斗就会混乱,混乱就会贫穷(见《荀子·礼论》)。所以就需要礼。“礼”对于他人,表明我要谦让;对于自己,表明我要节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和”。所以,孔子专门谈到“礼”就是克制自己,不要乱看,不要乱听,不要乱说,不要乱动(见《论语·颜渊》)。
那么,怎样靠“礼”建立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呢?
首先是“礼”多人不怪。有一次,鲁定公问孔子:“上级怎样对待下级?下级怎样对待上级?”孔子回答:“上级要尊重下级,下级应忠于上级。”(见《论语·八佾》)
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和上级领导说话或汇报时的三忌:躁、隐、瞽。没有轮到你说话,你就先说,叫做急躁;该你说话了,你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领导的脸色就贸然开口,叫做盲目(见《论语·季氏》)。同样,对于领导者,孔子提出该同对方交谈却不同对方交谈,这是错过人才;不可以同对方谈,却同对方谈,这是浪费言语。聪明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见《论语·卫灵公》)。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领导跟人打交道时,会令对方有不舒服的感觉呢?原来他犯了四个毛病,那就是:克、伐、怨、欲,也就是好胜、自夸、怨恨、贪心。
具体而言,“克”就是总给人一种咄咄逼人、很强势的感觉,让人觉得跟他相处不自在。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在《论语》中,挨孔子批评最多的一位弟子是子路。按年龄,子路是孔子最年长的学生,年龄最大却经常被老师批评,应该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孔子要批评子路呢?就是因为他太高调、太强势。孔子每次提问时,子路总是抢答,而且非常高调地宣扬自己的领导艺术。孔子耻笑他,对旁边的弟子说:“担任国家的领导者,要懂礼,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耻笑他。”(见《论语·先进》)同样是在《先进》篇,还记载了这么一个细节:“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原来,闵子骞站在孔子身旁,恭敬而正直;子路却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温和而快乐。孔子说道:“子路恐怕难以善终啊。”在这一篇里,孔子又说:“冉求平时做事畏首畏尾,退缩不前,所以我给他壮胆;子路胆量有两个人那么大,勇于作为,行事高调,所以我要压压他。”连同挨批的还有一个弟子颛孙师(子张),当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子夏)哪一个更强一些时,孔子说:“师呢,有些过分;商呢,有些赶不上。”子贡说:“那么,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这就是“过犹不及”的由来。在另一个场景里,孔子点评他四个弟子的不足:“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子路鲁莽。”所以,孔子要求大家杜绝四种弊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见《论语·子罕》)。
“伐”就是自吹自擂,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一味讲自己如何风光辉煌,却不言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道家老子说:“实现了目标而不自满,成功了而不炫耀、不骄傲。成功了像是顺其自然,成功了卻不逞强。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衰败,这就叫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则早已注定要死亡。”(见《老子》第三十章)由此可见,儒家和道家在很多问题上是殊途而同归的。汉代司马迁在总结项羽和韩信失败的教训时也说:项羽和韩信败就败在自我感觉良好,经常自吹自擂,自以为是,而听不进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
不自夸是从政者重要的人格魅力,孔子对此非常赞赏。有一次,孔子弟子子游担任武城长官。孔子问:“你在那得到人才了吗?”子由回答说:“有啊,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一贯走正道,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家里来。”孔子还说:“有一个叫孟之反的人,不自夸,打仗撤退时,主动在后面掩护,刚进城门,他策马快速通过欢迎队伍,说:‘不是我有胆走在最后,是马跑不快。”(见《论语·雍也》)孔子觉得这样的人是有内在素养的,可以从事领导工作。
“伐”为什么不招人喜欢呢?因为“伐”代表骄傲。我们总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孔子很不喜欢一个领导者有这个毛病,他曾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一样的才能和美德,但如果骄傲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一提了。”(见《论语·泰伯》)不居功自傲、不自吹自擂、行事低调,这种领导风度是孔子反复强调的。所以,领导者有三大败笔、四大恶习。这三大败笔是:将别人的成绩据为己有;毫不谦虚,自以为是;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却自以为直率。四大恶习则是:一味传播别人的坏处,不满于处在下级而毁谤上级,勇敢却不懂礼节,固执己见而听不进意见。
“怨”,就是怨恨,怨天尤人,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满腹牢骚,心胸狭窄,喜欢找借口。
在儒家看来,不怨天尤人是强者的体现,是从政者必备的素质。在《论语·学而》里,孔子就讲:“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他语重心长地叮嘱从政者:“不要怕别人不了解我,而要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见《论语·学而》)“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去做事。”(见《论语·宪问》)“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能力,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见《论语·卫灵公》)“不要发愁没有职位,而要担心没有任职的本领;不要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而要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见《论语·里仁》)
“欲”,就是贪欲,包括贪财贪色,贪权贪势。对自己想要的,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而不顾及后果,即使做的是伤天害理之事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人,当然不被人喜欢。
除了戒除克、伐、怨、欲四个毛病之外,领导者还要做到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见《论语·述而》)。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说一个领导者应该是这样一种风度:远远望着,让人觉得庄严可畏;向他靠近,使人感到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见《论语·子张》)。
有一次鲁国权臣季康子与孔子讨论弟子里面哪些人能够做领导。孔子在季康子面前说自己的学生子路(仲由)办事果断,当官没问题;子贡通情达理,当官没问题;冉求多才多艺,当官没问题(见《论语·雍也》)。看来,孔子很在乎一个从政者是否具有因当机立断带来的决断力,因心胸坦荡带来的凝聚力,因博学多才带来的业务能力。
在此基础上,孔子的弟子曾参认为领导者在待人接物方面应该注意三个问题:严肃而不轻浮,就可以避免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面部表情,让人觉得可以信任;谈吐优雅,注意用词和语调,就可以避免庸俗荒谬(见《论语·泰伯》)。总之,领导者对员工要多点温馨关怀,少些暴跳如雷,多换位思考,问问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够,自然也就对他人多了一份宽容。
最后,孔子提出了考核干部四大标准:“行为谦逊,尊敬上级领导,关心群众疾苦,用人符合道义。”(见《论语·公冶长》)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论,一个人的需求是很多的,而且是有层级的,首先是生理需求,指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其次是安全需求,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再次是社交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第四是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第五是自我实现需求,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人们所期望的人物。这就需要领导者充分考虑员工的各种需要,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同时,领导者应该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所以要尊重人才,用其所长。汉高祖刘邦曾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选自《国学中的领导智慧》,光明日报出版社。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