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耕地抛荒之对策
2018-07-07聂瑞明瑞昌市农业局
文|聂瑞明(瑞昌市农业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瑞昌市各乡镇不同程度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
抛荒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截止目前,全市抛荒面积0.464万亩,其中水田抛荒0.136万亩,旱地抛荒0.32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1.47%。按抛荒不同原因分:因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占61%,因耕作条件差导致的占34%,因举家外迁导致的占5%。按抛荒时间分:1年以下的季节性抛荒占60%,1-3年中期抛荒占24%,3年以上长期抛荒占16%。
抛荒原因分析
农业种植效益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从事农业生产不如从事非农生产的效益高。以种一亩水稻为例,产稻900斤,收入1170元,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耗约300元,请人耕田、插秧、收割、防治等费用350元左右,地租每亩300元,亩平纯收入仅220元左右(不含自己的劳动量)。并且农业种植成本在逐年上升,农民种田效益进一步降低,特别是贫瘠薄地、边远零星地效益更低,甚至出现投入多于产出。有的农民说:“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种田一年收入不及外出打工一个月收入。种田比较效益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土地抛荒最根本的主要原因。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大。近年来,旱、涝、风、雹、霜冻、病虫、野兽等自然灾害频繁,而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田积极性。特别是土地零星、分散、偏远、贫瘠等地,耕作条件和基础设施普遍差,投入多产出少,农民不愿耕种,造成土地大面积成片抛荒。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青壮年劳动力短缺。近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转向二、三产业,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017年,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8.6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在家务农的基本是留守老人、妇女,致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缺乏,大量耕地无人耕种或无力耕种造成耕地抛荒。
部分农户思想保守,土地流转意愿不足。目前,土地抛荒没有惩罚性措施,土地流转没有强制性要求,处于自发状态,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偏低,部分承包经营户流转意愿不足,怕流转后想种时不能收回,宁可自己荒而不种。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没有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宣传工作,致使部分土地抛荒。
工作建议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有限资源,我市人均只有0.9亩耕地,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珍贵,耕地抛荒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抛荒问题,必须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综合治理,给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大违法检查处罚力度。土地抛荒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带来更大矛盾,威胁粮食安全,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要切实提高认识,把解决土地抛荒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来抓。要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特别是对于承包农户要使他们认识到防止耕地抛荒是他们的义务,增强农民爱惜耕地的自觉性;要加强督促检查,依法查处耕地抛荒等违法行为,对因工作不力出现大面积耕地抛荒的地方,要予以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特别是根据抛荒程度、造成后果及承包方责任,采取取消涉农补贴,并进行适当经济处罚的办法,并对连续两年以上弃耕抛荒的,可以由原发包单位收回重新发包,从而促使承包人保护耕地,避免土地抛荒。
推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和管理,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办法和措施。一要妥善处理好劳动力外出和人口、劳力、土地等变化形成的人地矛盾,搞好余缺田块调剂,将土地转包给愿意耕种的农户耕种,通过“小调整”将这部分土地重新发包。二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鼓励乡村干部、种田能手、农业经纪人承租土地兴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他们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逐步形成土地流转吸引大户开发,大户带动土地流转的良性循环。三是以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为契机,以村组为单位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权作为股份入股合作社,将分散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统一经营或对外发包、招商进行产业开发。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把土地条件设施差的田块尽早纳入项目建设,保证农业生产旱能灌、涝能排。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强化农业设施的管理和保护,搞好土地复垦整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规模水平。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做好自然灾害的防御及抗灾救灾工作。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农业的稳定性。
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农业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鼓励引导和促进社会多渠道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规模化、精细化、产业化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特别是推广农机化生产,减少单位生产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