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科研先锋
2018-07-06
院士在各国以及地区都是至高的学术头衔,标志着荣膺者在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发展至今,遴选体系及标准日趋成熟。院士及院士制度起源于17世纪中叶的法国,后该制度被其他国家纷纷仿效。
英国皇家工程院创立于1976年,学会对院士新成员的推选有严格的名额限制;在日本,院士为终身荣誉;瑞典的皇家科学院历史比诺贝尔奖还要悠久,院士社会地位非常高;而德国具有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传统,其科学家享有盛誉,但在2007年11月前,由于其联邦制结构而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科学院……本篇将走近部分国家以及地区的学术界标杆机构,速览他国改变世界的科研先锋力量。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影响美国的强大力量
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由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授权创建,是一家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私立机构,致力于为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建议。当选院士被认为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截至今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职院士总数达到2382名,外籍院士为484名,其中,有190人获得诺贝尔奖。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个头衔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含金量高。这家“协会”的院士每年须为自己的头衔缴纳200美元的會费。如果三年不交,就转为名誉退休院士。据了解,美国院士的资历或许能在申请科研经费时有帮助,不过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申请的项目内容。
在选择院士的标准和程序方面,由于新入选的成员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所以不存在成员申请入会的过程和程序。此外,只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正式成员才可以提交正式提名。提名递交后会对被提名人进行广泛和仔细审查。每年增选美国籍院士不超过84人,外籍院士不超过21人。
在美国,院士头衔是一种“非物质化的荣誉”,与此同时,它意味着要承担更多责任: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必须为其所在领域的年轻科学家做出表率;需要为联邦和地方政府提供广泛的政策咨询。如今,美国国家科学院已经成为美国政府不可或缺的科学思想库,成为影响美国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强大力量。这一机构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科学院外籍院士,被看作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
近年来,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新增选约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已有20多名中国籍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享有至高无上的学术权威和社会声誉
俄罗斯的顶尖科学家主要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该机构下设650个分支机构,拥有近5万名研究人员,至2017年初,已有19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科学领域有11位。
俄罗斯科学院成立于1724年,1917年后发展成为国家科学组织,并于1991年苏联解体后更名为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是俄罗斯联邦的最高学术机构,是主导全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中心。俄罗斯科学院规模庞大、研究实力雄厚,其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均取得了众多世界一流成果。
作为俄罗斯联邦的最高学术机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在俄罗斯学术界享有至高无上的学术权威和社会声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共有三类:院士、通讯院士与外籍院士。通常,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每三年进行一次补选,其选举的唯一标准是学术成就及业界影响,充分考量候选人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名望。每次补选,竞争都异常激烈。候选人必须经过三轮、长达数月、极为严格的学术评审和遴选程序,尤其要在最后一轮全体大会逾千人的投票中夺得逾2/3的支持票数才能最终当选。
此外,中国人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不乏先例。据不完全统计,自1958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成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以来,共有十几位中国学者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中科院原院长周光召、中科院原院长路甬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华人科学家丁肇中、杨振宁等。近期,黄维以柔性电子学奠基者与著名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身份光荣获选。
日本学士院院士:社会地位崇高
在东京都台东区风景优美的上野恩赐公园里,坐落着日本最高学术机构日本学士院(The Japan Academy)。截至2017年初,该机构院士中有13名诺贝尔奖得主,占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总数一半以上。
日本学士院成立于1879年(明治12年),曾称东京学士会院、帝国学士院,1947年改名为日本学士院。1956年,日本颁布了《日本学士院法》后,明确日本学士院的法律地位,规定了学士院的性质是优待学术上有显著功绩科学家的机构,以开展有助于学术发达的必要事业为目的。根据规定,学士院院士定员150人,为终身制。除了自身大学教授、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等职业收入外,日本学士院的院士每年以“准公务员”身份领取固定工资和补助。
日本科学家的社会地位令人艳羡。他们被称为“先生”,这个词在日本不是谁都能使用,只有民众心中最崇高的职业才能有此殊荣。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就确立了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最明显的例子是,与多数国家不同,日本钞票上全是学者,没有政治家。最常用的千元钞票上,印着野口英世的头像,他是生物学家,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因染上病毒而去世。万元钞票上的福泽渝吉,是日本学士院前身东京学士会院的首任会长。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促进发展中国家科研交流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简称“TWAS”)是在已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布杜斯?萨拉姆教授倡议下于1983年11月10日创建的,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是一个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的国际科学组织,致力于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
TWAS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活动,促进发展中国家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对第三世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推动第三世界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蓬勃发展。为了实现总体目标,第三世界科学院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为南南和南北科技合作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赢得了很高的赞誉。具体活动包括:不断增选新院士、设立第三世界科学院奖项、推动和加强发展中国家科学家之间的交流等。
TWAS每年增选新院士45至50名,院士必须由两名TWAS院士书面提名,既包括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也包括来自发达国家、但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一般来说,必须是所在国的院士,才有资格成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候选人。在201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名单中,共有55位来自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新当选,其中中国学者共有15名,包括内地学者11名,香港地区1名和台湾地区3名。
欧洲科学院院士: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
欧洲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是由英国皇家学会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立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国际科学组织,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欧洲科学院分20个学部,其学科领域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
欧洲科学院院士主要从欧洲各国科学院院士中选出,代表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院士候选人选拔过程严格,首先由来自不同国家的院士推荐到科学部,经学部初审后推荐到提名委员会进行通讯评审,最后由欧洲科学院的专门委员会审核通过。
截至2017年,欧洲科学院有3700余位院士,其中有100余位外籍院士,包括7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位图灵奖获得者、1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等。资料显示,欧洲科学院当选的华人外籍院士共有1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