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医疗保险的普及对医药品市场的影响

2018-07-06高源

财会学习 2018年13期

高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稳定发展,我国不断深化医药改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医疗保险在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且其发展常影响药品市场的发展,从而从居民消费方面反映我国居民的相关需求与受益情况。在医药改革的政策推进过程中,社会医保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以安徽池州为例,探究社会医疗保险对我国药品市场产生的影响,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品市场

一、研究现状及对象

(一)池州市基本情况

至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池州市常住人口140251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38946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049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的103.01下降101.41。在池州市的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228951人,占16.32%;15-64岁人口1032955人,占73.65%;65岁及以上人口140612人,占10.0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46的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1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31个百分点。2013年池州市总人口162万。

(二)社会医疗保险普及对医药品市场影响

然而,医保普及带来的影响不仅停留在民生层面。从经济角度来看,医药品市场价格也随其发展而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经销商的医药品售卖机构;二是医药品的消费者。

1.对零售药店与药企销售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社会医疗保险和药企销售的相关分析中的主流观点是,现行社会医疗保险的报销制度决定了医保药物将成为药企销售的主要动力;但也有观点认为,现行医保制度仍处在发展阶段,其监管等方面的隐患有可能使部分不法药企进行破坏市场秩序的牟利行为,影响行业整体发展。

2016年1月,安徽省政府取消基本醫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资格审查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审查。这意味着药店的销售方式从以前的医保定点过渡到了开放审批医保零售药店的阶段。在池州市调研过程中,部分居民反映虽然部分医保合作药店存在着收费不合理和服务态度较为恶劣等情况,但大部分居民在购买医药品时依然会倾向于有医保相关政策的药店。但随着“定点”的取消,此类药店的优势也在缩小。这给予了零售药店更多的竞争机会,驱使着各类医药机构不断发展,公平竞争。

作为盈利机构,零售药店和药企关心的无非是自己的销售环节、市场的药价和市场的需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从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到意识到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医保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都对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医疗保险是惠及全民的公共事业。2016年10月份,安徽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其中,中西药品零售额增长22.9%,增幅最大。医药产品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工资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变化,而收入与消费是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医保推进过程中,其他相关政策的出台也在助力医药品消费发展。安徽省于2016年6月15日出台了医保支付参考价调整实施方案,此方案的出台意味着调整后的医保支付参考价使得安徽药品实际支付价将降到全国最低。自此,医保的优势愈发凸显。在支出来源方面,合作医疗保险给予了居民更多保障,使居民更有能力支付药品价格;而对于支出方向而言,药品医保支付价的调整使药品价格下降,减少了支出成本。医保支付价的降低直接表现为医保目录药品的价格的降低。而对于未在医保目录的药品,在本身竞争力上处于弱势,将间接促进药企降低价格,提高服务,从而起到吸引消费者的作用。这样一来,市场上的相关药品有不同幅度的降价,进而促进居民对药品消费的增长。可谓是经济意义上的“开源节流”。

二、实证分析

(一)新农合普及对医药品市场的影响

1.对医药品消费者的影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重大举措,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新农合的普及对居民医药产品消费更是息息相关。2016年10月份,安徽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其中,中西药品零售额增长22.9%,位居第一。在关于新农合普及与居民药品消费的相关研究中,部分专家学者对两者的发展持互惠共赢的积极态度,从微观到宏观,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稳定发展。

2.影响因素的分析

(1) 新农合的参合率

新农合参合率即参合人数占参合目标人群的比率,而参合目标人群是除了长期在外打工人口数、上学、参军、服刑、死亡未消户、民工有医保者、重户者的户籍人口数和长期居住本地的外来人口。参合率更能准确的在数据上标明新农合的普及情况以及居民是否愿意参与新农合。

(2) 新农合基金支出

新农合基金支出是每年对住院、分娩、普通慢性病门诊等的补偿,基金支出的数额将很大程度影响居民对医药品消费,在保证基金支出的适用范围在可控范围内,居民获得补偿也会相应的改变对医药品的消费。

3.变量的设定

通过对以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主要变量作为构建模型的变量。

4.模型的建立

可知解释变量居民对中药品的消费指数Y1与解释变量新农合参保率X1、新农合基金支出X2、新农合受益人数X3相关系数分别为0.687208,0.978489,-0.766475,其绝对值均大于0.6,初步表明新农合参保率X1与居民对中药品的消费指数Y1之间可能均存在正的高度线性相关关系;

5.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原模型统计推断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R2=0.990621 接近于1,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程度高。

F检验:F=35.20546>Fa(k-1,n-k)=>F0.25 (4-1,5-4)=8,58,且Prob(F)值0.123117也明显小于0.5,表明模型线性关系显著,或解释变量新农合参保率X1、新农合基金支出X2、新农合受益人数X3对解释变量居民对中药品的消费指数Y1有显著影响。

T检验:新农合基金支出X2、新农合受益人数X3参数t值均大于2,表明对居民对中药品的消费指数Y1有显著影响。而解释变量新农合参保率X1的绝对值小于2,不通过t检验,剔除。

(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对医药品市场的影响

1.老百姓日益增长需求和现有的一些医保政策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也是每年都在增加的,他们对于政策的期望值非常高,对政策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现有的一些医保政策是有矛盾的,而且这种矛盾是日益凸显的。

2.外出打工的人口增加

拿我们池州市贵池区作为例子,我们贵池区的农业人口数是将近52万人,但是外出打工的有25万人,这么多外出务工人员,他们可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在当地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所以他们就认为他们不需要再购买池州市这样的保险,但是他们也算贵池区农业人口,这就是在农业人口数统计的过程中因为统计口径的原因导致在统计新农合参保率时出现了一定的误差。

3.选择性参保

由于一些参合者的思维惯性,一些参合者认为他们身体情况良好,体检时都没有什么问题,不愿意这个时候参保,想等到老了的时候再来参保,这叫做选择性参保。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新型合作医疗,各地方交费数额不统一、交费时间不统一、收费人员不统一、收费时是否告知不统一、收费时是否签合同不统一、报销起付线不统一、封顶线不统一、报销比例不统一、报销项目不统一、不予报销的项目不统一、报销所需证据不统一、转院制度不统一等。

(二)建议

全国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要逐步建成以两级平台(国家级、省级)为主,多级业务网络(国家、省、市、县)并存的模式。提倡按照省级建立信息平台,县级建立业务操作网络,市级通过省级平台建立辖区虚拟信息管理网络的方式建立省以下新农合信息系统。

国家级和省级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构成可分为决策辅助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基层单位管理平台以及门户网站系统四部分。县级业务操作网络以新农合组织、管理与运行的基础信息收集和业务管理为主。要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在线费用审核、即时结算和实时监控功能。

完善分级负担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兼顾建设和日常维护。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省级平台建设给予补助,各地要落实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并保障信息系统运转,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各地要依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完善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实施对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强追踪问效。

加强对新农合信息系统有關人员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信息系统管理和操作人员队伍的素质,形成科学管理团队,提高各级管理部门的应用能力。在确保系统安全性和核心技术自主性的前提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全国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Bell DE,Keeney RL,Little JDC.A market share theorem[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5,12(2):16.

[2]熊先军. 对医保促进药品市场合理价格的思考[J]. 中国社会保障,2015(06):84.

[3]郭莹,孙一平.药品价格敏感性影响因素对药品定价的影响[J].亚洲社会药学,2009,4(3):132.

[4]汪福春. 安徽省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商,2016(31):80.

[5]龚映梅,张沐阳. 安徽省保险市场供求关系分析[J]. 特区经济,2016(10):132-134.

[6]李文婷.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财务影响研究[J].财务管理,2017(31).

[7] 田莉杰.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07(3).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