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的文献研究*

2018-07-06毕洪秋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图书馆建设 2018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职能定位

王 政 毕洪秋(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作为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一块基石。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依行政区划而设置,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其中,省级公共图书馆承上启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图书馆行业体系中,均具有独特的引领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以1904年湖南图书馆、湖北图书馆成立并对外开放为标志,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已逾百年。但对省级图书馆功能的认知和主张却一直乏善可陈,研究薄弱,与事业发展的现实未能形成同步发展的态势。这种现象在近30年表现尤为突出,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在事业快速发展的洪流中不断创新、勇于突破,创造性思维与实践案例不断涌现。大量的业务与管理实践,亟待提炼并进行理论升华,使之固化、转化为对省级公共图书馆职能和定位的思考。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梳理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其发展、变化与转折,从公共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状况入手,厘清时代发展对图书馆工作重心转变的影响,将有助于阐释各级公共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的使命与职责;有助于确定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与服务边界,解决公共图书馆职能模糊、服务边界不清问题,为相应的政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推动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龙头的省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为其提供包含新思路、新理念、新内容、新做法的政策建议,为相关决策者与管理者指导和引领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拓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依据。本文旨在探索图书馆职能研究的本源与发展变化,以及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的转变进程,以期为各级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文献计量分析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揭示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现状,目的在于理清图书馆职能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核心观点,分析研究成果与实践领域的对应关系,发现图书馆职能研究的不足。笔者于2017年12月30日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数据检索式如下:

检索条件:(((主题=图书馆职能 或者 主题=图书馆定位)不包含(主题=高校 或者 主题=院校 ))不包含主题=学校)(精确匹配)

获得相关文献2038篇,对其进行数据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如下。

1.1 总体趋势分析

从总体研究数量和研究趋势(见图1)可以看出,研究成果相对集中的两个峰值年是2001年和2007年,2005年与2015年则形成了研究的拐点。两个峰值的出现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呼应:20世纪末信息网络技术的冲击迫使图书馆服务方式与管理模式顺应时代而改变,引起图书馆业界对自身职能定位的思考;2007年,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当是引发职能定位研究高峰的应然因素。而两个拐点则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第一个拐点出现在2005年,技术的冲击渐渐被适应,研究者又开始忽略对根本问题的探究,本就薄弱的研究力量发生了兴趣转移,还好,之后的免费开放政策出台很快吸引了一部分研究者的注意力,在2007年出现了峰值。而第二个拐点的出现却无法乐观视之,明显看出这个拐点出现之后职能定位的研究在急速下滑,曲线一直在下探,关注度已达低点。

图1 总体趋势图

图2 关键词分布

1.2 关键词分布

关于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所检索出的关键词主要有: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职能、图书馆员、职能、知识经济、定位、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服务、图书馆管理等(见图2)。“图书馆”为主要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职能”呈现出相对弱化的趋势,其余关键词的分布呈现出“长尾”状态,说明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的分散、弱化,尚未形成核心研究重点。

关键词共现网络(见下页图3)则直观地反映出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的关注点,以及关注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关联程度。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现有研究关注点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研究分散;研究更注重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职能的冲击,是对图书馆职能外在作用关系的思考,而非对图书馆职能的本质追问与探究。可见,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尚未形成基本共识,停留在描述现象阶段,深度挖掘明显偏弱。

1.3 研究层次分布、学科分布、期刊分布

从现有研究成果的层次分析(见下页图4)可知,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与定位研究当归属于图书馆学基础研究领域。早期(20世纪80年代)的相关研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为代表。这些研究成果解决了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些本质问题,将图书馆职能界定为传递科学情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思想教育、保存文化遗产[1]。随着信息环境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的应用价值凸显,对于公共图书馆实践总结与行业引领作用被逐渐强化,信息技术与政策研究成为关注度较高的研究视角。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不再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层面的哲学溯源,而是转向诠释技术发展等外在因素对图书馆职能影响的表象描述。相关研究看似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但实质上并未有所超越。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图4 研究层次分布

图5 学科分布

从学科分布(见图5)来看,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的研究主题涉及多个领域,除了图书馆学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外,计算机、文化、教育、管理等领域都有相关的研究成果,被多个学科涉猎。该项研究不仅在图书馆界呈现不集中、无核心、较分散的研究现状,相关学科的研究也同样星星点点,没有研究团队,更未聚合研究力量。

期刊分布状况(见图6)显示了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的研究未得到核心期刊持续关注,该项研究未形成核心话题。

图6 期刊分布

1.4 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基金分布

从作者分布来看(见表1),从事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的作者仍以黄忠宗、范并思、柯平、黄俊贵等20世纪80年代从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为主。文献研究机构的分布(见图7)与作者分布相符,可见国家图书馆以及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业为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提供了长期理论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类基金项目对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给予了关注(见图8),共有25个相关项目获得基金支持,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项。近年来,南开大学的柯平教授先后获批的国家图书馆重大科研项目“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与服务研究”(项目编号:NLCKY-2007/ZD02)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研究”(项目编号:14ZDA050),引起了文化主管部门与公共图书馆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在第6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得以应用,其影响不容忽视。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以申晓娟为代表的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和以柯平为代表的南开大学团队一直在持续关注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问题。相信他们必将以严谨、务实的研究,成为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的中坚力量。

图7 机构分布

表1 作者发表文献数量

图8 基金分布

2 文献主题研究

分析文献研究主题,我们发现,公共图书馆在转型期面临的技术发展和环境变化,对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影响较大。

2.1 20世纪80年代关于图书馆基本职能的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学术界关于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展开。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提出:传递科学情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思想教育、保存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能[1];吴慰慈、邵巍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认为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主要是: 社会文献流整序、传递文献信息、开发智力资源与进行社会教育、搜集和保存文化遗产[2]。这些研究成果至今仍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立馆之本与决策的理论依据。虽然90年代后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公共图书馆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和现代技术在公共图书馆应用的职能研究层面,但是可以将其作为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的拓展。

2.2 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影响下的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视角转向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对原有图书馆职能的影响和图书馆新职能的拓展领域,并开始关注图书馆员角色定位问题。贾巍巍等人探讨了技术环境变化对图书馆职能的影响,根据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中的独特优势,提出图书馆应从单纯的文献信息收藏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生产者[3];针对信息社会中图书馆所发生的变革,谢阳群认为图书馆只是在信息社会中转移了各项职能的战略重点,其基本职能没有发生改变,图书馆应稳定自己的性质,开展有特色的信息服务,以尽快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4];任毅恒认为,现代图书馆具有多媒体化的服务资源、社会化服务网络、信息化服务方式和计算机化服务管理等新特点,这就必然要求图书馆员角色的重新定位和图书馆职能的转变[5];沈丽英也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公共图书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提出需要重新审视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及社会职能[6]。

2.3 政策环境影响下的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

国家政策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图书馆权利等当代图书馆理念的变革,同样促使图书馆职能与定位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2015年1月两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6年12月颁布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7年11月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公共图书馆的职能跟随着政策环境的发展逐渐明晰。2018年2月2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更是高屋建瓴,明晰了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本质属性,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党和国家机构体系发展进程,理清了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明确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能定位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基本原则,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与定位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在研究领域,石艳霞、曹树金在对图书馆原有职能进行归纳和扩展的基础上,提出在创新环境下应将图书馆职能定位为:创新文化凝聚职能,创新服务职能,促进信息、知识共享职能[7];王凌提出图书馆职能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扩展和完善,公共图书馆职能定位应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相一致,服务内容设置应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相适应[8];刘孝容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将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公共图书馆要努力打造优质资源,为广大民众提供文化保障,推动公共图书馆持续发展[9]。

2.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域下的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

2007年前后,党的十七大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确立为文化发展目标[10]。《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火如荼并逐渐走向成熟,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逐渐被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语境平台中。在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新年峰会上,省级图书馆定位问题被提出,成为会议热议的一个话题。《国家图书馆学刊》于2007年第3期刊发题为《省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定位与发展》笔谈,邀请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程小澜、湖南图书馆馆长张勇和南京图书馆副馆长许建业畅谈建议和看法,程小澜认为:“省图书馆将真正成为服务于全省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而不是一个城市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不同服务层次的公共图书馆将构筑完整的全省公共文献服务体系。”[11]南开大学的柯平教授同样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角,将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分为核心功能、重要功能、潜在功能和发展功能,并提出了实现与强化省级公共图书馆功能定位的保障措施[12]。詹越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入手,通过分析公共图书馆的主体构成和职能,提出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探讨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发挥的作用[13]。晁霞从职能的均等性、公益性等角度,分析了图书馆在公共文化体系中的服务目标与定位[14]。

2.5 图书馆行业发展推促下的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服务理念的革新提升、图书馆行业的蓬勃发展与图书馆业务内容的丰富发展,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也相应发生转变,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逐渐增多。孙长怡对图书馆传播和保存人类文化知识的职能进行了再认识,提出应正视图书馆功能性的差别,使图书馆在职能上进行更科学的定位,使每个图书馆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15]。周金莉等人从图书馆传统职能的演变、社会形象的定位、信息交流的增值作用等方面阐述了“图书馆是社会交流中心”的现实意义,并实证调研了我国国家图书馆和34个省级图书馆与社会交流有关的职能部门的设置、社会交流活动情况,提出公共图书馆开展社会交流活动是对图书馆职能定位的反思[16]。范晓翔探讨了作为文献信息传递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在“慕课”时代进行职能定位时应全面掌握慕课学员对于图书馆的需求、了解慕课学员在使用图书馆获取学习资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17]。丛淑艳按照法律规定和图书馆的职能所在,从市级公共图书馆的角度,探讨了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定位[18]。王政、毕洪秋撰文探讨了省级图书馆创建学术空间的职能,提出建立科研管理机构、组织课题申报、开展学术考评是打造图书馆学术科研职能的基础[19]。

2.6 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引发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的再思考

如前所述,南开大学柯平教授于2007年5月起主持申报、获批立项的国家图书馆重大科研项目,于2014年主持申报、获批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努力,其研究成果已经为第6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开启了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新阶段。以新时期国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为依据,项目成果建议制定第6次评估定级标准应以不同级别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为指导思想,把评估提升到图书馆职能定位的高度[20];并认为第6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明确了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其中省级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应为普通文献资源保障、数字资源建设和地方文献工作[21]。另有作者杨凡结合第6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强调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并探究了省级图书馆独有的16项评估指标[22]。

3 文献研究述评

在1975年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国际图联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概括为: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技术情报、开发智力资源[23]。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图书馆的实践发展来看,公共图书馆大多围绕这4项基本职能设计了图书馆自身的总体发展规划与图书馆愿景使命。虽然具体到单个图书馆而言,图书馆发展规划所描述的图书馆职能会与国际图联的职能表述略有不同,但大体在定位上都已经相对清晰并逐渐固化。笔者通过外文文献调研发现,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图书馆实行理事会等管理模式有关:图书馆管理层和决策层需要自己思考、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不牵涉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层级定位与政府主管部门顶层设计问题。除了国际图联提出的图书馆职能相关研究外的科研成果以及后来较多出现的网络技术对图书馆职能定位(其实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下的公共图书馆组织架构模式也完全不同)的重新思考,几乎没有可借鉴的内容和价值。这也是本文将文献研究聚焦在国内文献研究视角的主要原因。

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2018年2月28日)指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4]公共图书馆职能定位从属于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因而一定要认清大前提——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大前提决定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体制下公共图书馆的特有形态与职能定位,这种独特性意味着我们尚无可以借鉴的经验,独立创新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是我们思考和探寻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与定位问题的研究基点。由此反思,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也可以佐证,目前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乏对国外图书馆学研究与实践的对比分析和移植思考,逐渐表现出与我国政策环境与社会发展的不适用性(如总分馆制、理事会制度等)。前些年也曾有学者反复强调图书馆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可见先见者已经在探求学术研究的牢固立足点。其实,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需要图书馆学的各项研究不再“向外”寻求借鉴,而是应“向内”回归理性思考。深入探讨符合中国独特国情的管理路径,改革、发展、创造,使之成为独特的原创的管理模式,这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意吧?!

从前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在1980年代作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部分内容而初见端倪,主要依据是当时引进的西方图书馆学术思想和国内图书馆的具体工作实践,尽管没有主题明确的独立研究成果,但内涵于基础理论中的图书馆职能定位清晰、全面、实用。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环境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的工作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引起学界关注。尤其是2007年以后,政策环境变化与图书馆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促使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再次面临新的选择。纵观历史,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是会随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每一个转折期或称转型期都会产生与那个时代相呼应的概念与理解,因此,结合文献研究成果与政策发展态势,发现时代发展对图书馆工作重心转变影响的“转型节点”,是厘清图书馆职能与定位变化的重要前提。迄今为止,技术的发展、观念的转变、环境的变迁均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成为公共图书馆职能定位的“转型节点”。

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追“宗”溯源、探究本质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应然依归。或许图书馆学科的应用性较强,或许实践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研究的跟进能力,或许基础理论研究的确颇具难度,使得这项从属于基础理论范畴的研究少人问津,现有研究成果也多为对业务实践的阐释描述。仅有的为数不多的以理论阐述为主的研究成果,则缺少相应的样本分析和足够的实证研究,缺乏足够支撑,不具普遍性和指导性。本文关于公共图书馆职能定位文献研究的分析思考,也可以窥见目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之一斑。

不得不承认,有关公共图书馆职能定位的研究从来没有真正成为研究热点,所谓的峰值与拐点只是就其本身而言的时热时冷。本文检索的研究成果多为相关主题研究,针对性研究极少,研究深度不够,缺乏现实意义,大多把公共图书馆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指向省级图书馆或各层级图书馆职能定位的研究寥寥无几。而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的独特性恰恰是这项研究不能绕行的所在,无可借鉴,需要自主研究创新而非生搬硬套。我们特有的依照行政区划形成的公共图书馆体系,需要政府层面通过顶层设计来解决各层级图书馆职能定位问题,进而解决当下公共图书馆面临的缺乏实际规划、业务无限延展、服务边界不清、服务效益不高等事业发展的瓶颈。而作为个体的省图书馆则应通过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各自的独具特色的职能定位。期待核心研究群体形成,针对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早日出现。省级图书馆资源优势明显,实践引领作用显著,是公共图书馆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职能定位亟待理论研究与政策规约的跟进。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省级图书馆置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结合时代发展的政策要素与社会环境,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清晰界定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发挥的作用与价值,是公共图书馆职能与定位研究的当务之急。

[1]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吴慰慈,邵 巍.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3]贾巍巍,赵燕清,王爱萍.浅析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的职能定位[J].图书馆,1996(3):18-19,41.

[4]谢阳群.试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定位问题[J].图书馆,1997(3):12-14.

[5]任毅恒.现代图书馆的职能转变和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1):89-91.

[6]沈丽英.新时期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转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85-86.

[7]石艳霞,曹树金.自主创新战略下图书馆职能的新定位[J].图书情报工作,2007(8):92-95.

[8]王 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公共图书馆职能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3):71-75.

[9]刘孝容.免费开放后公共图书馆职能定位的新取向[J].情报探索,2012(2):105-107.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EB/OL].[2018-03-05].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5%85%B1%E4%BA%A7%E5%85%9A%E7%AC%AC%E5%8D%81%E4%B8%83%E6%AC%A1%E5%85%A8%E5%9B%BD%E4%BB%A3%E8%A1 %A8%E5%A4%A7%E4%BC%9A/7159840?fr=aladdin.

[11]程小澜,张 勇,许建业.省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定位与发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6-11.

[12]柯 平,尹 静.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40-45.

[13]詹 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地位及作用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8(4):20-23.

[14]晁 霞.刍议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3):102-104.

[15]孙长怡.传播还是保存——对图书馆传播和保存人类文化知识职能的再认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5):20-21.

[16]周金莉,袁永翠,孙海波.对公共图书馆职能定位的反思——基于“图书馆是交流中心”的实证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5):16-20.

[17]范晓翔.慕课时代图书馆职能研究:以安徽省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4):115-116.

[18]丛淑艳.谈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定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5-127.

[19]王 政,毕洪秋.省级图书馆学术空间的创建与打造[J].图书馆建设,2016(10):80-83.

[20]柯 平,苏 福.基于功能定位的公共图书馆评估[J].图书馆,2016(8):1-4.

[21]柯 平,刘旭青, 柴.省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解读[J].图书馆,2017(6):1-7.

[22]杨 凡.省级公共图书馆在第六次评估中定位的新认知[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11):6-8.

[23]何延之.公共图书馆娱乐职能的反思[J].新世纪图书馆,1994(2):7-8.

[2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EB/OL].[2018-03-05].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305/c64094-29847159.html.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职能定位
定位的奥秘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职能与功能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中国比较图书馆学发展探究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