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研究

2018-07-05肖力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困境

[摘要]职业教育扶贫是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途径。梳理信息化、职业教育、教育扶贫、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可知,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加速精准扶贫战略实现的重要杠杆。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指出职业教育面临的多重困境,提出职业教育应从体制机制、评价方式、资金保障、运维管理、平台构建、对象识别、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培训导向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促进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目标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 信息化 精准扶贫 困境 策略

[作者简介]肖力(1984- ),男,江苏宜兴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工程师,硕士。(江苏 无锡 21420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1-0034-07

201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但中西部深度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交通不方便,教育不发达,信息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仍有3000万贫困人口,成为脱贫攻坚的难点和痛点。过去的五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但越是到“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减贫的边际效果就越发凸显,扶贫的难度也呈现几何数增长。最后的贫困人口是政府通过多轮扶贫剩下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 ①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贫困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②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在扶贫领域的重要地位和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历史使命,为我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新杠杆。

从扶贫工作的逻辑来看,政府是该项工作的外在保障和主要推动力,但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还需要群众本体的内生动力。要想取得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必须先从教育入手,加强职业教育力度和贫困人口技能的培训,依托当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精准分析、决策和实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一代贫、代代贫”的“代际传递”问题。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保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能力越强,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长,人均GDP也越高。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贫困,精神贫困让贫困成为一种习惯,穷不思变,安于贫困,恶性循环,导致精神比物质更加贫困。有的贫困群众不仅精神贫困,依赖国家的扶贫政策还滋生出了等靠要的恶习,平时“靠着墙根晒太阳”,遇到困难就“期待输血”,甚至干脆“坐等别人送小康”。精准扶贫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而精神力量上的脱贫最为根本。“治贫需治愚,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扶智先强教,脱贫要脱根”,准确地概括了教育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基础性地位、先导性功能和根本性作用。教育可以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提高生产劳动的技能,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即使已经脱贫的地区,还需要教育持续不断发力,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要从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教育是唯一途径,教育在促进精准脱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可持续的、根本性的。)贫困群众只有依靠教育,依靠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抗贫脱贫的能力,才能慢慢从输血式的“别人扶”转变为造血式的“自己扶”,铲除贫困滋生的土壤,拔除穷根。

(二)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的有效途径

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技能扶贫,而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是职业教育。多年来,贫困地区群众绝大多数从事粗放的“体力型”劳动,缺乏“应用技能型”劳动的能力,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却很低。经过党和政府多年的扶贫努力,很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已经有明显改善,很多产业已经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很多扶贫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很多扶贫技能岗位已经虚位以待,但困扰这一切有效扶贫措施的短板却是技能人才的缺失。一方面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一“技”难求的局面让人备感无奈。因此,必须“加大职业技能教育和贫困户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③。“与义务教育、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致力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于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快捷、最为有效,增强贫困生脱贫致富能力,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一大方向和重要途径。”④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相对较低,与贫困人口距离最近,主要教育对象是脫贫主力——青壮年,能让贫困地区群众在短期内掌握“一技之长”,具有易学实用、投入产出比最高、见效快的特点,能够有效对接精准扶贫。

(三)信息化是职业教育扶贫的有力杠杆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数字、网络、多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技术为支撑,开发多种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过程,让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从资源共享、教育公平、师资培训、终生学习等多个方面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可行途径。研究发现,信息贫困是导致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信息贫困是指由于贫困导致的缺乏获取、收集、交流学习信息的方式与能力,具体表现为缺乏现代通信技术,处于‘数字隔离状态。”⑤贫困地区群众要打破这种“数字隔离”的状态,除了完善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职业教学,把提高信息素养融入职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技能型人才。相比于传统职业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职业教育具有诸多优势:它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颠覆了陈旧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创立了方便务实的教育模式,减少了教育的重复投入,提供了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培养了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化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从多个方面加速了教育扶贫的进度,提升了教育扶贫的效果,让职业教育扶贫驶入快车道,成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杠杆和必然选择。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扶贫所面临的困境

(一)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成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贫困地区现行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已经跟不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扶贫的发展。现有的管理体制壁垒分明、各自为政,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形成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相互配合的格局。目前,地方职业教育的管理权、技工学校的管理权、扶贫资金的管理权分属不同部门,不同隶属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导致不少职业教育扶贫工作进展缓慢,大大降低了扶贫工作的效率。职业教育扶贫是否精准,各项措施是不是精准落地,精准的扶贫成效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关键。但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由于贫困户脱贫以后就享受不到原有优惠政策,主观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加之贫困人口信息缺乏动态管理机制,导致精准扶贫成效信息不健全,脱贫信息部分失真。由于贫困群众对信息获取的能力存在 “優势”和“弱势”之分,“优势”群体会部分或者全部侵占“弱势”群体的扶贫利益,加之部分领导为追求政绩,会将职业教育资源向容易出成效的地区倾斜,信息传递的不对称会使扶贫政策瞄准机制产生偏差。由于职业教育机构不能深度调查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会出现夸大扶贫项目效果的现象,加之职业教育扶贫成效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能持续关注贫困人口实际掌握技能的情况,使得脱贫成效的水分较多,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匮乏,运行维护管理不到位

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因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扶植力度有限、资金紧张等多种原因导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有的技校甚至是一片空白,“黑板+粉笔”仍然是讲台的主角,阻碍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职业教育具有技术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对信息化设备的场地、器材要求比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要高,但是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教育经费的比重和增长速度却普遍偏低。同时,贫困地区本身经济相对落后,教育信息化资源严重不足,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经过党和政府的持续努力,一些职业教育机构已经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讲台、投影仪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但学校迫于人才和经费的压力,缺乏必要的维护和管理,学校设备故障和损坏频发,难以支撑学校日常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

(三)职业教育扶贫信息化平台缺失,对象识别精准度不高

扶贫要扶得精准,信息交流的通畅和精准是基本的保障,而这些信息的来源与精准传输主要依靠多种多样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在广大贫困地区,由于硬件资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对象识别、扶贫政策执行、职业院校招生、教育资源引入、劳动岗位需求、毕业学生就业、扶贫项目实施、扶贫效果监控与考核等信息平台并没有完全建立,即使建立也因种种原因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加之各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没有完全打通,致使信息技术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是职业教育扶贫能否精准发力的前提,如果对扶贫对象缺乏精准识别,那么后续的帮扶措施就会踩不准步调,扶贫工作就会不得要领,就难以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在部分贫困地区,由于贫困人口居住分散,各贫困家庭情况复杂,少数扶贫干部对精准扶贫缺乏正确认识,个别单位对贫困指标存在人为争夺,基层组织对贫困的认定难以做到全面、细致,贫困群众信息传递不对称等,职业教育在扶贫对象识别上精准度不够,无法保证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

(四)职业教育优秀师资短缺,信息化素养亟待提升

教师是教育的领路人,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扶贫的根本保障。贫困地区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发展机会有限等诸多不利因素,造成“优秀的教师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教师留不住,已有教师素养又不高”的三难困局。现有扶贫模式虽对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但大都停留在简单的“基本素养”层面,贫困地区教师缺乏基于专业知识、信息素养、在线学习保障、民族语言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自信心提高等多方面的系统培训。调研发现,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利用数字化资源教育的教师比例很少。大部分教师对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微课、专业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等不了解;有些教师虽然了解一些,但并未运用于课堂;只有极个别老师利用优秀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采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

(五)职业教育课程质量有待提高,职业技能培训不接地气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大部分职业教育课程滞后于时代发展,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扶贫的成效。调查发现,已有的对农村扶贫对象的培训大都是职业院校为支撑,培训内容趋于类同,而非个性化的“量身定制”。虽然我国职业院校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自身实力,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是不断地“打补丁”,难以改变职业教育的根本面貌,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脱节的问题越发严重。部分地区政府为追求扶贫政绩,不断增加培训数量,导致职业培训疲于完成任务。大量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不接地气,不以地方就业为导向,不与地方产业相适应,缺乏职业规划,没有吸引力,在群众中甚至还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副作用,重数量、轻效果的培训被指为面子工程,功利色彩浓厚。

三、教育信息化助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

(一)建立以职业教育统筹多方联动的信息化服务支撑机制,利用大数据支持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效评价体系

信息化正从影响职业教育扶贫的外在因素向着内生动力转换,政府、学校、企业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革命性。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精准扶贫的新思路,不能单纯依靠自身力量的发挥,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形成职业教育机构与多方主体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创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政府领导主抓、教育部门归口负责、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的管理机制,形成领导重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通力协作的工作体系。其次,政府要主导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共建共享推进机制,基于网络和数字媒体技术,打通多个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把分属于不同机构的扶贫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并筛选具有价值的信息,保持数据的动态更新,从而实现区域间扶贫资源的充分共享。

数据的精准性是精准分析的支撑,是扶贫成效评价的依据,职业教育扶贫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完善职业教育扶贫成效的评价体系。第一,要构建多部门参与联合评价的组织构架,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充分挖掘大数据的潜力,构建职业教育成效评估的信息系统,全面掌握贫困人口在职业教育介入前、中、后的收支状况,实时跟踪贫困对象的技能掌握情况,动态监控扶贫的阶段性成效,有效预测贫困对象对职业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积极采纳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价,对职业教育扶贫成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考评,多种信息化方式交叉使用,提高成效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二)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强信息化设备运维的管理

由于教育扶贫经费有限,投入职业教育领域的经费偏低,投入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经费更是不足。信息技术先天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基因,并且具有一次性投入对职业教育扶贫能够持续发力的特点,杠杆作用效果明显。没有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设备,职业教育信息化扶贫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各级政府应切实改变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匮乏的现状。首先,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划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基本配置红线,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上优先考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其次,政府应联合职业院校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例如,可以制定政策设立专项经费,优先保障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置,降低信息化的网络运行和维护费用;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对支持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企业给予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多项优惠措施;可以积极联系企业把员工培训、扶贫培训设在职业院校,校方负责场地和管理,企业负责设备购买和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信息化设备的完善。

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要得到充分利用,健全的管理体制和专业的运维人员不可或缺,职业院校要重视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运维人员的培养。第一,职业院校要制定相关制度,保证运维人员的数量和基本待遇,让他们能留得住、管得好。第二,要注重对运维人员的培训,积极派送他们到周边的高水平企业或高层次本科院校学习调研,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第三,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创新运维方式,采用远程诊断、视频指导的方式,对设备设施进行有效的运维。

(三)搭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扶贫信息平台,健全贫困对象的识别方法

扶贫信息是否精准,扶贫数据是否准确,是职业教育扶贫是否精准与科学的保障。精准的信息和数据的来源是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扶贫信息服务平台,相比传统的扶贫信息获取与共享方式,信息化服务平台具有诸多优势。第一,信息化服务平台采用伴随式数据采集模式,信息的生成在具体的扶贫工作过程中,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二,信息化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优良的算法和高质量的联机处理方式,促进了信息分析的精确;第三,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共融共享、密切协同的基本属性,打通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与高效,提升了资源配置和科学决策的精准度。

职业教育应建立和完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其中包含管理服务平台、教学平台、课程平台、教研平台等,深度融合政府的其他扶贫信息平台,从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教学、精准培训、精准就业、精准跟踪、精准监管、精准诊断等多个角度准确发力,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以往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是依托人工数据收集的模式,而后通过对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形成国家精准扶贫数据系统,制定同质化人口识别的对策。职业教育要依托“三通两平台”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精确到人的数据库,保持数据的动态更新,瞄准职业教育领域,不断优化数据分析的算法,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贫困对象致贫原因、生产生活条件、自然资源分布状况等数据进行有机整合,精准识别出经济困难、身心残疾等不同状况的贫困人口,利用信息推送对贫困人口进行公示,鼓励群众对结果进行监督,保证识别的精准性和真实性。

(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一支教学能力强、信息素质硬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一方面要提高扶贫对象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本身师资力量的提升。研究发现,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在和东部发达地区教师面对面交流时存在交流尴尬、信息不足、不愿参与互动、对接受新事物有障碍等现象。信息化介入职业教育为教师间的交流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虚拟环境,去身份化的特性疏导了贫困地区教师的心理障碍,让他们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研讨与技术的学习。要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第一,离不开行政部门领导和干部的推进。“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动力之一。”⑥职业院校的校长与行政的主要领导干部要做教育信息化的践行者,必须切实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能力,制定相关的制度,引导教师和学生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第二,学习借鉴其他教育领域可复制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国务院参事汤敏提出的‘双师教学模式在义务教育扶贫领域取得巨大成功”⑦,即贫困地区学生先学习城市优秀教师录制的在线视频,再由本地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城市教师科学素养与教学水平高,乡村教师熟悉本地文化和实际情况,线上线下两个教师通力合作的教学方式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效果良好,最大的意外收获是乡村教师通过这种沉浸式的教学,促使本身的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得到持续提升。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也可借鉴这种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联合优秀职业院校试点开展“双师”教学,不仅可以解决部分课程缺乏优秀教师的短板,还可以让本地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充分提升。第三,信息化应用的普及倒逼教师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由于贫困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很多职业教育机构已经开放“在线指导”和“网络解答”等学习窗口,很多教师虽然专业经验丰富,但自身信息化应用能力不强,最终很难胜任相关岗位。信息化应用的普及会让教师产生职业危机感,倒逼自己时刻学习,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后续服务保障能力。第四,建立系统化的教师教研平台。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充分发展,信息化教研平台的建立是前提。职业院校要分析教师各方面专业发展的需求,利用多样的信息化手段服务于教师的不同教研需求,科學设置教研板块,为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和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保驾护航。

(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

职业教育信息化基于互联网和云平台打破了不同地区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促进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流转,为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如何用信息化充分武装职业教育的课程与培训,第一,政府应该引导东部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建立优质课程与培训资源的数字资源库,采用资源输出的模式精准帮扶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用混合学习的理念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第二,在线课程与培训资源需要有针对性,以市场为导向,与地方实际情况与产业特色相结合,高度契合就业需要,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新模式,提高学生和贫困人口素质的同时也能使其顺利就业。第三,在线课程与培训资源虽然获取方便、自由开放,但其低完成率一直饱受教育界诟病。贫困地区职业教育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有组织的课程学习模式,让本地教师成为在线课程与培训的组织者、监督者和指导者,弥补在线课程无组织、无约束的不足。第四,建立在线课程与培训的课业辅导服务,利用东部师资优势,创新在线辅导模式,采用网络答疑、视频帮扶、在线讨论等多种模式进行无障碍沟通,满足学生与贫困人口的课业辅导需求。第五,构建网络学习社区,创设网络虚拟学习环境,即时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需求,精準推送职业教育“培训包”,让学生与贫困群众沉浸在网络学习社区的学习氛围中,与社区教师进行深度互动,树立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第六,加大接地气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开发。国家扶贫工作终究是阶段性的,持续的扶贫依靠的是地方产业的兴起,依靠的是地方群众的创新创业,要让蓬勃的产业成为扶贫工作的动力源,要让群众自己成为永驻乡村的扶贫队伍。

职业教育扶贫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扶贫对象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不同的时期是动态变化的。职业教育扶贫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见到实效。职业教育信息化不可能解决职业教育扶贫中的所有问题,但能在信息的收集与传输、资源的精准配置与管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扶贫成效的有效评价等方面精准发力,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的有效结合,加速职业教育的扶贫进程,助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

[注释]

①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EB/OL].(2015-11-28)[2015-11-2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28/c1024-27867398.html.

②习近平.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4-19)[2016-04-26].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426/c64094-28303771.html.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04-19)[2016-04-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

_630/201612/t20161229_293351.html.

④朱爱国,李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2016(1):16.

⑤王卫军,韩春玲,蒋双双.教育精准扶贫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求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7(9):58.

⑥李华,刘宋强,宣芳,等.教育信息化助推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2):36.

⑦王继新,张伟平.信息化助力县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2):3.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困境
跟踪导练(一)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