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下小学数学“一例到底”的应用策略
2018-07-05吴建荣
吴建荣
摘 要:“一例到底”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被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案例来作为教学的主脉络,剖析知识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得轻松快乐,并能使整个数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更加紧凑,有效达成学习目标。本文对“一例到底”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热情、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倡学生学会运用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例到底;教学策略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点不能完全理解,这时运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就可以使小学数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化复杂于简单,让学生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抽象内容,收获知识,不断启发大脑思维,培养学习能力。用“一例到底”的方法,可以创建一个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并掌握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阐述。
一、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热情
小学数学与我们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数字、大小和加减运算紧密相连的,也是小学生接触数学的第一道门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时,教师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举例,让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化,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主动喜欢上数学。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大脑的灵活性。比如:在教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时,教师在课堂上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钟表,然后拿出一个钟表,指导学生分清时针、分针、秒针,并且把钟面上1~12个数字读一遍。紧接着展示时针指在8时,分针指在12,在黑板上写出时间是8点;时针在9时,分针指在12,在黑板上写下9点;时针指在10,分针指在12时,在黑板上写时间是10点。引导学生说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钟表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可拨动的钟表,说出8点、8点10分、10点、10点20等时间,让学生在钟表上表示出时间。对于正确的做法要给予表扬,对于不正确的要及时指出错误所在。通过这样举例,让学生自己操作以后,能够调动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快速理解钟表的知识,并且因为与生活有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敦促学生进步,提升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举一反三”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法。而“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个紧跟一个的教学案例。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生的大脑灵活性,突破常规思维,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快速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讲解“元、角、分”时,教师先举例:一根冰棒1角钱,那1元钱最多可以买8根还是10根冰棒?学生根据平常生活中买冰棒的经验,很快答出能买10根。教师继续问:3元能够买多少根?学生回答30根。这是引导学生得出: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是十进制。然后,教师继续列举:一支铅笔1角钱,现在你只有20分,买铅笔需要多少分?启发学生根据之前元角之间的换算规律,回答出只要10分就够了。经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启发,学生很快发现: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1元又等于100分。从举例元到角、角到分的案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换算方法,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学好“元角分”,同时在以后遇到类似的知识和换算时,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养成爱动脑的习惯,产生大量独特、新颖的解题思路,提升数学素养。
三、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一直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之间建立深厚友谊、交流沟通的渠道,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协同作战发现问题并能共同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通过“一例到底”,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案例中相互交流合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引领学生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加与减”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伸出十个手指,告诉学生现在去掉三个手指,剩下还有多少个?学生回答去掉三个,还有七个。然后去掉五个,还剩几个?学生回答还有五个。紧接着提问:五个手指要想变回十个手指,需要加上几个手指?学生思考一会说五个。在学生对数的加减有了初步的学习以后,设置任务:现有水果糖3个,牛奶糖5个,软糖2个,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计算出水果糖和牛奶糖一共有多少个,第二组同学计算出牛奶糖比软糖多多少个,第三组同学计算出水果糖、牛奶糖、软糖一共有多少个。通过布置这三个任务,让学生交流合作,得出最终的答案。通过列举熟悉的加减运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组之间相互探讨,虚心听取同伴的意见,能够取长补短,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能做到融会贯通。
四、教学生学会运用方法
近几年,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它主要是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一例到底”就是将生活中熟悉的案例与数学课堂结合起来,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氛围。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时,教师可以列举学生在动物园看动物的时候,用手指代表动物的数目,三只老虎用三个手指表示,四只长颈鹿用四个手指代替,八只猴子用八个手指替代,通过这样的例子使学生对数字有了一个概念。再如,课堂上,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教师拿出5角、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告诉学生需要买一块橡皮,价格为5角钱,一个铅笔盒15元,钢笔3元5角,要买到橡皮、铅笔盒、钢笔需要怎样分配这些人民币?学生经过回想之前的教学例子,可以很快答出:橡皮需要5角人民币,铅笔盒需要一张10元和一张5元的人民币,钢笔需要一张3元和5角的人民币。通过这样“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情境相结合,来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其发现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學知识。通过生活知识设计数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而且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升数学素养。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用简洁、易懂的例子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学会并掌握数学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同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升数学学科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而全面发展的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