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问题串”,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2018-07-05吴安锦
吴安锦
摘 要:“问题串”的实质在于能够以实际问题为例,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问题串”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会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能够独立处理问题。“问题串”的设计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将生硬的知识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关键词:问题串;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一定情景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成绩。《数学课程标准》当中指出:“数学教学一定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激发出他们学习热情,利用自身的现有经验更好地学习。”教师的职业就在于帮助学生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能力、增强知识。问题也因此成为数学概念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桥。
一、构建“问题串”的重要意义
运用“问题串”,在这个环节当中需要创设有效数学情境,以此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潜在思维都激发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和现实情况相符合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构建小学数学“问题串”,就是将教材进行仔细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串”,通过“问题串”将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帮学生加深印象,也能够帮助学生挑战自我。“问题串”的实质在于能够以实际问题为例,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问题入手,又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在這个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能够教会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能够独立处理问题。运用“问题串”的目的就是创设出更加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问题紧密联系课本,加深学生学习印象。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加自主、积极地去学习。同时能教会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独立解决,使得学生能够领悟学习的真谛,将这种真谛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和我国推行的新课改在理念上是相同的。
“问题串”是需要去设计的,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其该有的作用。在设计问题上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问题难度要由简单到困难,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系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设计一组有联系的问题情境就是教师们应该理解的“问题串”。例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这一知识时,例题中的已知条件是“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你根据这句话可以求出什么?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串”:这批书的总数一定吗?当这批书的总数一定时,每包的本数和包数是成( )比例关系?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确定:每包的本数和包数是怎样的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吗?观察下面的关系:每包的本数×包数=总数,20本×18包,30本×x包,根据上面的关系,你能不能列出比例式?尝试分析这个比例式,想想比例式中的数据是怎样对应的?并试一试解比例。
学生自己学习的时候能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实现学习的效果,采取这样的方式能够将知识点综合起来,更加系统化地学习,同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能够将每个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起来。合理的“问题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会他们积极思考,活跃思维;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独立性,提升最终的学习效果。
二、构建“问题串”的设计要求
“问题串”的设计一定要和课本结合起来,不能够出现偏离教材内容的问题,问题要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去设计,对其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视,将全部问题进行集中,能够更加全面地帮助学生把握整节课。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建构教材的“知识树”,由此出发设计一连串问题,形成一个全面、详细的问题系统。“问题串”的设计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将生硬的知识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节;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这种“问题串”一定要覆盖面够广,从深度上广度上都有所扩展。
1.设计问题时要有目的性
教材中每个单元都会设置相应的情境创设,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若能够参考这些备注旁白、延伸思考等,对教学设计将有很大的意义。课堂延伸也如此,每节课都要设计精当的“问题串”,这些问题有的来源于课本,有的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延伸,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参考这些延伸,才能够使自己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2.设计问题时要有前瞻性
“问题串”的设计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例如:哪些问题能够活跃学生积极性,哪些问题通过简单的自我思考就能解决,哪些问题是需要通过小组讨论才能明确,哪些问题要怎样展示才能够教会学生知识等。在设计问题时也要抛出新的疑问,对学生可能出现错误的问题重点分析,对学生可能会忽视的问题进行思考。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正确引导学生,预期的教学效果将很难达到。
3.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
创设“问题串”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去发现和探索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借助这些经验实现现有知识的新创造。通过对解决“问题串”中的问题,能够逐步深化学生的认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经过无数的例子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问题串”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将会远远优于没有问题的教学模式。
4.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
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发挥学生的启发性和逻辑性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量能否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快、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问题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同时还能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提升理解能力,扩展其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
5.设计时问题要形成“串”
一节有意义的课堂应该有着清晰的逻辑顺序,在教师进行知识传递的时候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问题的设计同样也是如此,一定要整合起来,不是单独的、孤立的。在“问题串”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不断深入的原则,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复杂的问题结尾,并且问题之间彼此联系,相互涉及,这样才能使问题形成有条理的逻辑顺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构建“问题串”的四个关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由于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技巧和方式,只要方法正确就能够快速得出方案,而提出新问题则需要富有创造力的大脑。”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合理性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问题串”的设计极其重要,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
1.“问题串”的设计应放在知识传授的“支撑点”上
课堂教学要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课本结合起来,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关注学生实际经验的提升,只有满足这些“支撑点”教学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问题串”的设计一定要遵循相关的规则:“问题串”的设计要能够兼具深度和广度,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全面提升。“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正好描述了这样一种美好愿景:一旦学生学到了东西,便会产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巩固并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使数学的学习更加有效。
2.“问题串”的设计应放在知识学习的“疑难点”上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听听觉得都会,做做经常出错”这一现象,“问题串”必须要有针对性,既:将问题设计放在知识的“疑难点”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点,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准确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疑难点”问题的解决将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爱上数学,爱上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3.“问题串”的设计应该放在知识理解的“模糊点”上
很多学生对数学问题涉及的知识点都模糊不清,明明自己已经理解了相关知识,却老在做题的过程中出现問题。这样的错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类:审题不仔细、概念不清晰、主观臆断等。因此,问题串的设计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才能够预防学生犯错误。
4.“问题串”的设计应放在知识转化的“发散点”上
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技巧。一些简单的题目通过方法的迁移便能够得到解答,因此,领悟数学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题目都能够固定方法去解决,或者稍微转化思维就能解答,这样的方式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帮助其对已有知识进行整合。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有利的,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采取合适的形式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对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还能够引导他们循序渐进,不断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