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包诗”教学三探

2018-07-05游爱金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黄鹤楼古诗环节

游爱金

“文包诗”是一种新兴文体,它介于文与诗之间,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短文中,短文既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又对古诗内容与情境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这样的文本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古诗阅读的难度。但是“文包诗”是文还是诗呢?教学中究竟是以文为主,还是以诗为主?它作为一种文体,如何教出其体裁特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语用”意识呢?笔者曾三次设计教学《黄鹤楼送别》,每次设计都有不同侧重,似乎每次教学都在尝试解答蕴藏心头的“文包诗”教学的疑惑。现以《黄鹤楼送别》为例,谈谈笔者在“文包诗”教学领域的实践与体会。

一探:指向“文”

《黄鹤楼送别》的“文”非常抒情,语言非常优美动情,让笔者读后欲罢不能,总想这么美的语言一定要设法让学生进入情境游历一番、体验一番。所以,教学遵循文本思路,先文后诗,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诗歌“情境”的涵泳上。环节一:激情破题。先让学生深情吟读课题,提示学生读出“满心的离愁”与“绵长的别绪”,营造一种离别的情韵。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初识“依依惜别”。环节二:品词析句,体味“依依惜别”。先让学生聚焦第三段文字,读“话别”,品离情。接着顺着情感的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第四段文字,紧紧抓住“伫立”和“凝视”,通过引读诗,凭借“凝视”想象诗人内心,并采用音乐渲染、深情诵读等体验方式,让学生贴近诗人,体悟真情。环节三:深情诵读,直抒“依依惜别”。以读代讲,引出诗歌后,再回读课文,诗文对照,达成诗文交融。接着顺水推舟,展开“送别诗”主题诵读。回味教学,学生读文、感悟、吟诵、抒情,整个课堂似乎激情荡漾,十分动人。其实,这样的教学视线深深锁在情深境美的文句上,直到第三环节,才转入诗的教学。如此,是不是“文包诗”教学的应然样态呢?

二探:指向“诗”

第一次教学《黄鹤楼送别》后,笔者仔细研读了苏教版教材中的古诗词,发现小学阶段编排古诗篇目有个规律,没有安排“文包诗”的年段有四首古诗,而有“文包诗”的年段只安排了两首古诗,由此可以揣摩到编者的意图——用“文包诗”代替“诗”。如此看来,“文包诗”教学应凸显“诗”的教学。于是笔者就此文重新整理思路,努力实现“文包诗”教学的“华丽转身”——由第一次死死抱着“文”这块砖不放,转向用“砖”敲开“门”,尽览“门”内风景。环节一:读诗歌,对照文句明诗意。破题之后,在读诗数遍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理解之处,进而引导学生诗文对照,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词句,进行讨论交流理解诗意并告诉学生,“诗文对照”是理解诗句的好方法。环节二:品诗句,借助文句赏意境。先让学生朗读诗句,由诗句引向文本阅读,“这句诗对应文中哪个片段?”学生以文解诗,并就势体会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然后让学生对照“话别”情境回头深情吟诵。最后体味“目送友人”——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找读课文相对应的片段,引导他们品味“伫立”“凝视”,让学生贴近诗人内心。环节三:深情诵读,扩展主题诗阅读。先是教师引导学生将“诗”与“文”做个比较,欣赏各自特点。然后教师再激情渲染诗人内心之怅惘难舍,学生入情入境吟诵诗歌。最后师生扩读“送别”古诗名句,引向专题阅读“送别诗”。

这次教学,摒弃以文为主的教学思路,教学中遵循“文包诗”体裁特点,凸显诗歌主体。整堂课寓诗于文,化文为诗,诗文交融,文情合一。

三探:指向“语文”

?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在悄悄转换,由“教教材”渐渐转向“用教材教”。“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着的语文价值。如何凭借这个“例子”进行“语用”教学,用从“例子”中学到的语文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去学习表达呢?笔者的备课思路又发生了转变。

第一板块的教学侧重“阅读”核心目标——以文本为例,学习“文包诗”的表达方法。环节一:诗文对照,品味意境。教师明示学生:“《黄鹤楼送别》是本文作者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解释大意,展开想象创作而成。”引导学生认识这并非真实历史故事,进而了解文本特点。“所以,请同学们读课文想想哪些描写能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意思。”接着,采用“文包诗”常规阅读法,引导学生诗文对照,理解古诗。再接着,师生对读诗文,共同提炼出作者写“文包诗”的方法——对照古诗大意,还原诗歌情境。环节二:涵泳情节,感受诗情。先是回读诗题,从“送”字切入,想象在送别之前会发生什么。学生读二三自然段,抓住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体会、品味人物情感。接着再次对照诗歌讨论: “全文描写的内容,哪部分写的是诗句里的?哪部分写的是诗句外的?”最后共同提炼出“文包诗”的表达技法:想象大胆,合情合理。

第二板塊的教学侧重“语用”核心目标——借鉴文本,学习表达。环节一:梳理作者创作《黄鹤楼送别》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借鉴。让学生明白,文章是作者对诗歌意思与诗歌创作情景的想象。这对我们学习古诗或创作“文包诗”都是很好的借鉴。环节二:拓展阅读送别诗《赠汪伦》。现场利用资源包补充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辅助学生阅读理解。环节三:启发学生借助古诗,想象补白。教学中利用古诗“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练习,体悟诗人情感,丰满诗歌情境。环节四:学以致用,尝试创作。提示学生仿写时借助文本中“按捺不住”“情不自禁”“诗兴大发”等词,把想象与诗词衔接起来。这一次教学目标始终指向“表达”,指向“语用”,这一点是符合课标精神的。教学中极力凸显“文包诗”的独特体裁特点,将“文”与“诗”紧密融合。“阅读”板块的指导,凭借文中与诗歌紧密相连的词句章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了解作者表达的方式。“表达”板块的指导,则以文本为范例,分清文本中诗句描写与合理想象的内容,学习捕捉古诗的“空白”,学习合情合理的想象。迁移“语用”时,教师鼓励学生借鉴文本言语形式,助力学生想象与表达无缝对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黄鹤楼送别》这个案例的三次实践,体现了笔者教学理念的变化与发展。“文包诗”教学样态的悄然转变,恰恰见证了笔者的语文课堂教学由重内容转向重形式,由重课文转向重语文,由重理解转向重运用。这不正是“语用”意识在笔者的语文实践中的悄然觉醒吗?这样的一种自我认识,让笔者收获了语文教育的丰满与快乐。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第四小学)

猜你喜欢

黄鹤楼古诗环节
“黄鹤楼”安全教育更上一层楼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难忘黄鹤楼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黄鹤楼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