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2018-07-05中央直属机关党校2018年春季学期处级干部进修班第十三支部

经济 2018年12期
关键词:赣州赣南苏区

5月7日至12日,中央直属机关党校2018年春季学期处级干部进修班第十三支部的同志赴江西省赣州市,就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问题进行调研。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源于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发〔2012〕21号《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至此,赣南苏区驶入历史发展的快车道。调研期间,在赣州市直工委等有关方面的安排下,我们参观了赣州市城市规划馆“光荣与梦想——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主题展”,先后赴章贡区、兴国县、宁都县、瑞金市、于都县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召开座谈会、考察工厂、参观乡村建设、入村访民、食宿农家、对口交流等,看到了《若干意见》实施近6年来赣州振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苏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真心感激,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拥护,体会到了赣州干部群众对建设美好家园、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

2011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赣南苏区目前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翻开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若干意见》出台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举措,补齐短板,推动老区加快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老区与全国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李克强总理深入赣南视察调研并明确表示:“对赣南老区的支持,别的地方不能攀比”,并于2017年7月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要继续予以有力支持”。

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12个支持文件,国家层面支持赣南老区的政策文件达153个。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召集、31个部门为成员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共召开5次会议,研究协调了涉及赣州的67项重要事项;建立《若干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落实制度,将103项重点工作落实到各相关部门。江西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苏区振兴,省委书记亲自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召开7次领导小组会和4次工作推进会,研究协调支持赣南振兴发展的167项事项。32个省直厅(局)出台具体实施意见。

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31个部门对口支援赣南,架起了中央和老区的“连心桥”,开启了部门与赣南的“直通车”。近6年来,对口支援部门派出85余批次由主要领导或副职领导带队的调研组深入调研,派出3批121名优秀干部深入各县(市、区)、赣州经开区挂职帮扶,抓住赣南最突出困难、最薄弱环节给予特殊扶持,有力促进了受援地发展。

立足实际、奋发进取

在《若干意见》政策推动下,赣州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争取外部支持与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北上争取政策与南下扩大开放相促进,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赣州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24亿元,跻身全国城市百强,同比增长9.5%;财政总收入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出口总额增长20.1%,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2%、11.3%,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多跻身全省前列,其中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固投、服务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

以于都县为例,根据劳动力充沛、特色农林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确定了主攻工业,以纺织服装为首位产业,以产业集群带动一方发展的定位,利用工业园区享受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政策的优势,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础,出台《于都县扶持纺织服装发展若干政策(2017-2020年)》,纺织产业集群被评为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在农业方面,确立了以蔬菜为首位产业,脐橙、油茶为主导产业,生猪、奶牛为优势产业的“1+2+N”发展定位,持续壮大特色农业;在服务业方面,选定以红色旅游为基础,支持金融业、电商物流业、健康养生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振兴思路,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了传统产业加速升级。目前全县三产比为13.3∶48.3∶38.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017年底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财政收入接近20亿元。

突出民生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民生诉求,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据介绍,赣州市每年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改善民生,近6年来投入民生类资金2331亿元,民生支出年均增长24.6%。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6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8万多户。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近3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农村低电压治理58.5万户,解决近300万山区群众不通电和长期“低电压”问题。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2万公里、桥梁580座,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

例如,宁都县小布镇大土楼村,原先村组小道泥泞不堪、房屋布局零乱、人居畜养混杂、环境恶劣、95%的房屋为上世纪建造的陈劣土坯房。《若干意见》颁布后,大土楼村被列为改造重点,整个点共拆除土坯房117户,拆除面积约11472平方米,按照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新村,整个新村占地75亩。新村内保留房屋10栋,新建房屋185栋,共计195栋房屋。新村铺设了3条大道,全部完成了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等工程。新村内配套建设有健身、休闲、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整个社区建设错落有秩,已形成風格独特、朴素大方,蕴含赣南客家气息的宜居宜业新村。村里一位78岁的谢大娘满脸笑意地介绍她家两层半高的房子,她说党的好政策给他们一家和全村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觉得生活有奔头,她希望能活到100岁,多享受幸福的生活。

积极探索老区脱贫攻坚新路

赣州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政治任务,按照中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德、扶智并举,突出抓好产业脱贫、扎实推进搬迁脱贫、大力实施兜底脱贫,努力解决“有人扶”“有钱扶”“怎么扶”的问题,确保实现“收入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注意打好精准脱贫“组合拳”,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单位驻村扶贫、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统筹整合财政资金,用活“扶贫信贷通”等金融扶贫政策;实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低收入人群滚动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2011年以来脱贫162.29万人,占江西的一半,贫困人口减至3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7%降至4.31%。实施“五个一”的产业扶贫机制(即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覆盖带动11.45万户、43.21万贫困人口增收。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帮助近20.4万人挪“穷窝”;新建农村保障房17393套,让建不起房的特困群众住上新居。

例如,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按照“五个一”的模式,积极推进产业扶贫,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形成了“山上种油茶、田间种果蔬、荒坡养蜜蜂、房前屋后养土鸡”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建了信念亭、农家乐、农家旅馆、村史馆,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户均增收3万余元。同时,构筑了新农合补偿、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补偿、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4道保障线,参保率达100%,报账率达90%,2017年为群众减轻各类医疗费用达72万元。该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59户、212人,降低到2015年底的18户、50人,脱贫率达70%,并于2017年全面脱贫摘帽。

注重发挥特色优势

赣州区位优势明显,是赣粤闽湘四省通衢,江西南大门、珠三角直接腹地、海西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文明久远灿烂,是“江南宋城”“客家摇篮”;革命历史辉煌,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故都”;资源禀赋独特,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世界橙乡”之称。为此,注重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大力主攻工业,稀土和钨、家具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实现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5年接近翻番。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两城两谷一带”建设加快推进。获批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赣南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品牌价值位居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榜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年提高7.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由2011年78家增加到目前的170家,2017年全市存、贷款余额分别是2011年的2.5和3.2倍。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数连续3年增长30%以上。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赣州跻身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物流业日趋活跃,获批粤赣皖苏四省物流大通道节点城市。2017年电子商务完成交易额500亿元,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实现县域全覆盖。

例如,新能源汽车科技城规划总面积35.2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南方规划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6年4月底启动建设,是赣州的“主攻工业”、承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项目的主平台。其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集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企业超百家,整车生产能力超50万辆,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000亿元,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重点制造基地。这一宏伟蓝图,必将为赣州经济社会发展输入海量的新鲜血液。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启动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改造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项目,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4%以上。深入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6.6%,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治理水土流失2799平方公里,是前30年的2.5倍。综合治理废弃矿山83.77平方公里,完成矿山复绿5.6万亩。关闭和搬迁高能耗、高污染企业2500多家,拒绝“三高”项目3100多个。PM2.5监测、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单位GDP能耗5年累计下降16.3%,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县县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组建全省第一家碳交易机构——赣州环境能源交易所,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例如,于都县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坚决开展“两违”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贡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山水林田湖等工程项目深入推进。落实环境保护举措,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71.11%,县出境断面水质达Ⅲ类,县城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Ⅱ级以上。长征源省级湿地公园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重要湿地名录。9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10个村被列为市级生态村,16个村被列为省级生态村。

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赣州是欠发达山区农业大市,人才发展先天不足。为加快补齐短板,系統解决人才瓶颈问题,赣州积极做好“抢”“引”“聚”“留”四篇文章,在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集聚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各地“孔雀”翩跹向赣南飞来。一是精准施策“抢”人才。2017年8月出台“人才新政30条”,提出5年内力争实现人才引进培养“五个一”目标,在“抢人”大战顶层设计中,既敢下血本、舍得投入,又聚焦产业、精准“滴灌”。二是千方百计“引”人才。通过以才引才、驻外引才、柔性引才、全民荐才等方式,营造全民荐才引才的浓厚氛围,多渠道、全方位吸引和利用各类人才为赣州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三是打造平台“聚”人才。通过“人才+项目”模式建设产业平台,推动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校区、分支机构或产学研基地做强科研平台,扶持青年人才创业培育众创平台等,形成了各类人才尽展其才的多种平台。四是创优环境“留”人才。大手笔建设人才住房,规划用5年时间筹集建设10万套人才住房,而且大幅度优惠出售给引进人才。开发人才管家APP,为人才提供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同时,注重宣传造势,营造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有关方面的努力下,2017年,赣州新引进本科及以上大学生7000余人,增长20%;引进博士162名,刚性、柔性数量均较上年实现翻番;新引进培养国家“千人计划”8人,入选“万人计划”1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正逐渐被激发,必将为苏区的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建立完善振兴发展工作机制

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第一副组长的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均常设了振兴发展工作机构;落实市领导牵头抓、主管市直部门具体抓、相关责任部门共同抓的责任机制,将《若干意见》细化分解具体政策事项,逐项跟踪落实;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实行每季一督查、每年一考核,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列入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为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工作机制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例如,兴国县埠头乡枫林村,村党支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探索“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各项制度完善并认真落实执行,接受群众监督。着力盘活资源、大力发展产业、强化监督管理,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华丽转变。村民住进了集体修建、低价购买的楼房,五保户免费住进了“感恩楼”,社区养老、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设施齐备,特别是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开设“四点半课堂”,关心留守儿童,2017年被评为兴国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示范村。宁都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廖东根介绍,在小布镇土坯房改造过程中,一开始群众还不理解,但是后来通过各方面去做工作,群众看到了党员干部是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群众就真正的拥护了,党员干部的威信就树立起来了。同时,干部也感觉压力更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要把工作做好,上对得起组织的信任,下对得起百姓的拥护、期待。

存在问题及建议

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振兴发展中还存在不平衡、有快有慢的问题;大投入才有大产出、大发展,“造血”也需要大投入,能否进一步加大投入,如何利用市场化的方法扩大“造血”规模;乡村两级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大投入外,还有没有新的建设模式可利用;基层人才短缺依然突出,如何解决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问题;各部门对口挂职的干部,对本部门在本地区的政策运用得较好,但与其他部门的政策协调不够通畅等。

调研中,一些干部群众还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恳请上级机关予以解决,如于都县提出,一是恳请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协调解决于都县红色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二是恳请交通运输部提高该县乡村道窄路面拓宽改造每公里补助13万元的标准;支持该县打造辐射“瑞兴于”的物流中心建设,支持该县在物流园建设过程中先行先试。三是恳请自然资源部开辟绿色通道,加大于都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安排或放宽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控制。四是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该县列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县或批准该县享受“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

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回应基层关切,在政策规定、资金投入、项目立项、人才政策、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对各部门对口支持赣南的县(市、区)实行轮换,有利于各部门对更多的县(市、区)实行对口支持,同时,部门之间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形成合力,将对口支持的政策扩大到更多的县(市、区)。三是中央有关部门在帮助赣南建设交通枢纽上给予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特别是扩大航空、高铁线路及容量等方面给予倾斜。四是进一步发现、挖掘苏区精神内涵,整合资源打造“红色故都”亮丽名片。推出更多有内涵、有特色、有教育的精品教学。五是继承红色基因、推广红色文化,推出更多像苏区邮局纪念品类似的有纪念意义的红色书籍、光盘、日用品等,拍摄反映苏区精神的教育影片、创作在革命旧址实景演出的文艺作品等。

执笔人:邓小丰

调研组成员:侯瑞英、苟超计、王纪山、殷月兰、柳晓军、赵宽、王晓旌、程立耕、楊光田、陈颖、温丽杰

猜你喜欢

赣州赣南苏区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