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故事学构思

2018-07-05丁长缨

求学·素材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布局谋篇第三人称名言

丁长缨

找精彩点、析精彩点、连精彩点、统精彩点

故事精彩式,顾名思义就是在布局谋篇时以精彩点为抓手,围绕精彩点组织文段,以精彩点统领全文。

以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为例,原题目选取了来华留学生关注的12个关键词,让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向外国青年介绍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该题目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驱动指令明确,审题几乎零难度,但是在考场作文中出现了大量人云亦云、说车轱辘话的情况,不少同学将整篇文章写成了个人版的名词解释,无非是从12个词里面挑出两三个词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解说评析了一下就收尾完篇了。这样的文章即便语言过关,也难以称得上是好文章,归根到底还是在布局谋篇上少点火候。

这点火候就是要在驱动指令上寻找精彩点,把握精彩点。该题目的驱动指令是“向外国青年介绍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精彩点无疑是“读懂中国”四个字,也就是说,我们的布局谋篇要在“读懂中国”上做文章。所以在选取两三个关键词时,这几个关键词必须是能够让外国青年“懂”中国的,而不是随机选择的。有同学会说这12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特有的,怎么选都能“读懂中国”呀!其实不然,只有挑选出能够将“读懂中国”阐述得更准确、更全面、更到位的关键词,才能达到布局谋篇的要求。

在精彩点上做文章,就是对“读懂中国”进行剖析。“读懂中国”应该是既读懂中国的现在,也懂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既读懂中国的发展,也认识中国的不足;既读懂表象中国,也要认识中国精神等。

最后对精彩点进行连和统。根据挑选的关键词或按时空顺序或按情感发展或按說理逻辑组织段落,以“读懂中国”为行文主线,最终组织成篇。

示例:

关键词组合:①一带一路、长城、高铁②空气污染、美丽乡村、共享单车③大熊猫、中华美食、食品安全④广场舞、京剧

文章主线:如第①组可以按时空顺序组织段落,历史上长城的骄傲与落寞,古往今来丝路走廊的繁荣与衰败,到现如今高铁贯通于长城内外,“一带一路”让古丝路重现生机,中国从封闭保守走向开放与自信。第④组可以按情感发展组织段落,古典的国粹是从民间走向殿堂的,期间的发展也有从贬到扬的历程,广场舞的追捧与争议,反映出中国人对通俗与高雅的独特理解。第②第③组都可以按照议论文的说理逻辑组织段落,阐述发展中的中国进步与问题并存,要肯定进步,更要正视问题的中心论点。

应用:这种“故事精彩式”的布局谋篇比较适合比较类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谁更具风采”。

讲述独特式,这种布局谋篇的方式采用殊途同归的段落组织方式,即不一样的角度共同的落脚点。议论文体是分述+结论式,记叙文体是不同人称角度+表情达意式。还是以电影为例,有的电影故事本身并不离奇,但是故事的讲述方式比较独特,这同样能给人一种新鲜的感受。比方说,从不同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同一个故事就变得丰富多样了。我们把这个方法借鉴到考场作文中,我们的布局谋篇就比别人新颖一点。以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为例。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是传统名言类材料作文的进阶版,由传统的一人一句的名言,如“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2010年山东卷)扩展至六人六句名言,然后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这样的进阶让同学们在布局谋篇上比较茫然。

在以往的一句话名言作文题目中肯定会有一个核心意思,而这个核心意思往往会通过关键词的形式传递出来。如上面的2010年的山东卷,名言本身就比较言简意赅,再提炼出“人生的一切”“光明与阴影”这几个关键词,文章的中心立意就十分明了了。而2017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Ⅱ,题目本身是六句话,这六句话在表达方式上有描写性的,有议论性的,还有抒情性的,传递出的意思虽说都比较明确,但是要以这六句中的两三句为基础归纳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立意,还是有困难的,同学们在归纳整合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是将两三句话生硬地拼凑,没有形成统一的立意。这暴露出同学们对名言的辨析理解不到位、整合归纳太机械的不足。不少文章写成了对名言的解说赏析,全篇没有统一的核心观点,文章主旨不明晰。但是下面这位同学的做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鼓舞了我们两千多年的名言道出了一个人成功的真谛。自强不息让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没有读大学也没有接受现代意义的正规学术训练的,更没有出国留学的钱穆自学成才,他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凭着一股“扎硬寨,打死仗”的苦撑苦熬精神治史学,讲史事,创书院,最终在国际上享誉盛名。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的这句名言正是鲁迅精神的自我写照。他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凭借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改造社会和国家作为自己的职责,对社会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不做帮闲文人,更鄙视帮忙文人,以自己犀利的眼和笔揭露了社会和人性的丑陋。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点江山的毛泽东豪迈地说出这样的话语,腥风血雨中陷入低潮的中国革命形势并没有让毛泽东灰心丧气,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热情迎接种种艰难困苦,坚信今朝的风流人物一定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敢作敢为的品格,自信豪迈的气度都是我们面对人生风雨应保持的风貌。

这位同学从中挑选出三句话,他没有像有些同学一样受以往一句话名言作文的束缚,局限于从三句话中找出共同点,而是将这三句话从各自角度进行了一番阐述,最后将它们都落脚到“是我们面对人生风雨应保持的风貌”的总观点上。这是比较聪明的做法。各自角度殊途同归,而且素材运用也是巧用名人本人,应该说在布局谋篇上是比较灵活的。

记叙文体上我们不妨确立依据中心定人称、依靠重心选角度的原则。所谓依据中心定人称,即围绕文章的核心立意来确立行文人称;所谓依靠重心选角度,即根据文章的主要选材来确定表现方式。

如果确立以自己的感情抒发为主线,那么选择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来行文,都会给人一种真实感强、感染力强的直觉感受。记叙角度也会因为有第一人称的“我”或第二人称的“你”而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感。在记叙手法上以正面直接的情景再现式的描写为佳。

例如王蒙先生的《华老师,你在哪里?》,全文的立意点是抒发对华老师给予自己人生启蒙教育的感激之情。王蒙先生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立足点,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回顾“我”童年时期沐浴华老师品德教育的场景。

……

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

听了这个话或真是地处逢生,我喊道:“同意!”

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

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问道:“当×××(那个女生的名字)说她出去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

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

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到这儿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既写了当年的内心感受又有多年以后的感慨追忆,浓烈朴实的情感溢于言表。

如果以塑造鮮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立足点,侧重勾画所写之人的性格特征,那么选择第三人称更易突出人物形象的特质。第三人称记叙角度全面客观,可以直接表现也可侧面烘托,事例选择往往侧重人物的不同方面。

如汪曾祺先生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舒乙的《老舍和他的朋友们》等佳作都选用第三人称来表现人物特质。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而舒乙是老舍的儿子,他们与自己所写的人物对象都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按说以第一人称来写纪念回忆性文章更加顺理成章,为什么他们却都选择了用第三人称来表现呢?原因就是他们的文章主调是要多角度、全方位、有重点地表现笔下的艺术形象,不仅仅局限于“我见我闻”的单一视角,还要跳出“我”的范畴,以更多的信息点来展现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所以,为展现人物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气质风貌,我们不妨选用第三人称,使记叙角度更灵活客观。

虽说近两年适合写记叙文的高考题目并不多,但作为衡量文字表达技巧与能力的记叙文应该不会退出高考的舞台,所以记叙文的布局谋篇还是应该重视的。

以上是结合2017年高考真题在布局谋篇上谈了两个较为具体的方法,主要是希望同学们在操作时有个样板,还是“文无定法”那句话,写作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尤其是新高考更加侧重考查同学们对问题认知的广度与深度以及论述思辨的逻辑性,所以一味套用固有模式也是不可取的。

猜你喜欢

布局谋篇第三人称名言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让作文因阅读教学而精彩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向教材文本追索写作价值点的策略浅谈
记叙文写作之记事(三)
名言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三法”
名言趣画
聚焦现在完成进行时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