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2018-07-05林蓉

学周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农村

林蓉

摘 要:农村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原因,在行为习惯、人格特质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儿童,我们可以通过认知引领、榜样示范、实践锤炼、环境熏陶、家园合作等策略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2-01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2.114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016年3月底以来,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中国民政》2016年第22期相关数字显示,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群体,其中有些人与其他孩子无异,甚至在吃苦耐劳、生活与学习自理等方面要强于他人。也有一些孩子,由于家庭原因,在行为习惯、人格特质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儿童,我们需要注重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策略如下。

一、认知引领

“知”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基础,要养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首要的就是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而对道德认识的获得,绝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和种树、种庄稼需要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一样,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为此,一方面要借助语言讲解、动作示范、视频展示等,让儿童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与人相处、完成事务中应养成的行为习惯,如注重个人卫生(衣物 、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在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等;另一方面,可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给儿童讲故事、做游戏、观看电影、录像、演出等,从儿童自身利益立场阐述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增强其习惯养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榜样示范

社會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观察学习是儿童品德学习的一条有效路径,尤其是幼儿时期的孩子更加喜欢观察、模仿。为此,要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既要善于为儿童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并对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表扬与鼓励,借助替代强化促进儿童品德发展;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儿童做到的,教师应带头做到,要求儿童不能做、不该做的,教师要带头不做。教师要努力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成为儿童未来道德生活的样板。

三、实践锤炼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需要依靠其多次反复的实践。幼儿教师要在一日常规生活、集体教学、游戏活动等多种情境中训练儿童的行为习惯。在动作行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一边示范,一边让儿童跟着练习,同时还应向儿童指出动作要领,对于一些复杂的行为,可分解为多个动作学习,待个别动作掌握后,再将局部的、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整体动作。对儿童学习的结果,教师可适时予以反馈、奖惩。可以借助普雷马克原理,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可以采用代币法,对有关行为(适当的或不适当)坚持每天做好记录,累积到一定程度,依据行为记录实施奖惩;可以凭借行为协议法,由教育者与儿童共同协商后,达成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进而增强儿童自我控制毅力。

幼儿园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活动室,专人负责,定期组织孩子们进行各种活动,比如手工制作、美术绘画、体育活动、个人才能展示等等,使他们在活动中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质,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四、环境熏陶

得体的环境、浓郁的情感也是推动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大动力。教师可以在教室或走廊里制作一些行为习惯标兵评选榜,张贴文明用语,悬挂良好行为习惯展示图,营造温馨的育人环境,让儿童在不知不觉当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好的习惯。教师要多与儿童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要及时发现儿童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其寻找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并尽快矫正。当儿童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让儿童感受到身边的爱,以爱心赢得儿童的信任,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威信效应。

五、家园合作

长期以来,中外教育大家皆充分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陈鹤琴先生也指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幼儿时期是个体人生的开端,也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期,幼儿教师要向家长充分宣传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与重要性。

同时,由于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的监护人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对良好行为习惯的理解认识不尽到位,幼儿教师还要通过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向他们讲述各种行为习惯的应然表现,并倡导留守的监护人首先习得,再依托他们的示范促进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召开家长会,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共同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搭建平台,加强指导。

此外,幼儿教师亦要采取微信、QQ群或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经常和留守儿童在外工作的监护人联系,指导他们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提醒他们不定期督促子女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巩固,努力打造家园深度合作的良好局面,避免“5+2=0”或小于“0”现象的出现。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本着对留守儿童、对弱势人群的关心热爱之情,借助上述策略强化习惯养成教育,为广大留守儿童赢得明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莹,云苗,梁占峰.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之我见[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一卷),2016.

[2] 赵昌英.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之我见[J].中华少年,2015(9).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