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讨

2018-07-05孙宁

学周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策略探讨生活化教学思想品德

孙宁

摘 要:教学生活化强调老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教学,便于学生们进行理解并运用与生活。教学生活化自被提出以来就被广大专家学者所推崇,对于教学改革意义深远。本文将结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试对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教学实践;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2-01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2.067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

(一)思想品德老师的教学水平需要提升

伴随着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及各类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很多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工具已经涌现。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互联网接触并不多,因此教学多采用书本、板书的教学方式,并且教学理念也偏向保守和传统,但是由于大环境的原因学生们普遍都能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小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面对的都是电子设备及各类移动端,他们也习惯了便捷、高效的生活节奏。这样一来,在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学生面对老师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时会很不适应,会对思品课程甚至老师产生抗拒心理,这样对他们的思品学习非常不利,这一问题亟须得到解决,老师们要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学生对思品课程学习兴趣不高

结合笔者上文所述内容,新时代下小学生们的心理特征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很多老师并没能很好地去了解和感知,仍然沿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导致学生们产生厌学心理,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失去兴趣。在现代社会这个宏观环境下,互联网成为了人人知晓、人人都需要掌握的一门学问,小学生们也不例外,并且由于小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悟性都极强,因此他们的互联网感知度往往也很强。从小接触互联网、从小从互联网上接收各类信息导致现代小学生们的心理偏向成熟,并且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而老师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与这会产生强烈的冲突,学生们可能会觉得老师好老土、跟不上时代,这样一来自然对思品课程不感兴趣,逐渐产生厌学心理。

(三)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欠缺

学生们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掌握基本的知识吗?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出生后就像一張张白纸,他们需要来学校接受基本的教育,学会基本知识,学会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认知,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框架和认知体系,用知识和思考能力这支笔,在白纸上进行创作。创作的过程需要很强的转化能力——即“学习”到“实践”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老师们的教学目标之一,但也是现在学生们普遍缺乏的能力。如果学生们通过学习只是知晓了知识,却不知道要怎样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并将其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讨

(一)老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式生活化教学氛围

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们自主地去探索知识,并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用其去指导自己的生活。伟大大脑研究学家赞博曾经在《启动大脑》一书中指出“当我们的大脑处于紧张状态时,其对外界的信息会更不易吸收,当我们的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时,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学习氛围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能够加速学生们对知识的接收和理解。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想要回归生活,老师首先要努力为学生们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开放式课堂氛围。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对学生们的关注度,主动去探究学生们在生活中所关注的热点、学生们生活中喜欢的事物、学生们向往的未来的生活,这样一来有利于老师加深对学生们的了解程度,也有利于老师将学生们在生活中的关注点融入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生活化教学,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质量。

(二)老师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形式

为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生活化教学,笔者建议,思想品德老师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来设计不同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们合理地进行体验式学习。例如:在老师对某专题内容进行教学讲解时,可以将学生们分为5-6人小组,引导学生们去发散思维,将课本知识和老师讲授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想,通过课堂讨论将书本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做得不正确的行为和举止,结合学习到的知识去探索正确的处理方式,真正将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组织类似辩论赛的思辨型比赛,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类似“思想品德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用吗”等辩题自主选择持方,将学生们分为两个大组进行辩论和学习;除了以上举例,老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对自身的课堂教学形式不断进行更新和优化,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将知识用于自己的生活。

(三)老师要重视对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挖掘

思想品德教材是学生们直观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指导工具,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的案例和小故事值得老师们去进一步进行挖掘和发散。老师们在教学时,要对教材十分熟悉,充分挖掘教材,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去对知识进行拆分和解读,从多方面去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去体验和感受思想品德学习的意义所在,有利于实现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需求。例如在小学思品课程“节约能源”一课教学中,在阅读书本上的知识、翻看图片以及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学生们还是不能很好地感知资源的稀缺性,不太清楚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去节约资源,这时候思品老师就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点课后小任务:①课后去收集自己家里近半年内的水电气使用情况,并记录好数据;②在家长的协助下上网查阅非洲国家1年的平均降水量数据;③上网查找缺水国家的居民利用水资源的新闻、故事以及图片。课上选取几位学生上台为同学们分享图片、故事、新闻,展示他们搜集到的数据,通过学生们查找到的数据去发声,让学生们理解各类资源的稀缺性,从而自发开始节约各类资源。思品老师将课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加深学生们的切身体会,让他们自发将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让书本更加贴近生活。

三、结语

情感教学是充满爱和希望的教学,有时候在智力不能对人产生影响时,情感可以。孔子有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学时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毕生发展都起着重要影响。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引导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增强教育的发展性,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高海燕. 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要义[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5).

[2]    冉义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探析[J].中华少年,2017(28).

猜你喜欢

策略探讨生活化教学思想品德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