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2018-07-05朱业兴
朱业兴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每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所达成的共识。为了积极响应素质化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开始探索、尝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历史教学过程中,同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从情境教学法的概念和特征出发,结合到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概念与特征;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2-01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2.064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正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过渡,为了切实落实素质化教育,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在傳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历史知识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与素质化教育理念相悖,且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开始探索、尝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历史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其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 情境教学法的概念与特征
情境教学法,简单来说,是一种人为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渲染学生情绪继而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发展形成于上世纪三十到六十年代,其最终被英国语言学家应用于语言教学中。具体而言,情境教学法的一般形式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情绪波动(情感共鸣)的教学场景,以此强化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主观体验和认识。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也是评价情境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要注意提炼、概括学生接触过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场景,例如常见的榜样作用、诙谐有趣的语言描述(这要求教师事先做好准备)、课堂游戏、师生角色互换等。情境教学法具有三项重要特征,教师在应用时注意对此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一)统一性特征
情境教学法具有统一性特征,这也是成功进行情境教学的必需条件。情境教学法的这种统一性特征具体表现为意识与理智的相互统一。在情境教学中,学生需要以理智的态度和理性的眼光来学习知识,这是历史学习的客观要求;为了能够深入学习、理解和感悟知识,将知识深深扎根于自身脑海之中,这要求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和主观的意识两个方面来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情境教学法具有统一性特征。
(二)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与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更注重过程,其旨在帮助学生获得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说情境教学法的另一特征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认知事物的效率与其心理激奋水平密切相关,通常心理兴奋性较高的人学习效率也相对较高(这种心理兴奋与情感上的兴奋不同,其更多地表现为学习者对于学习活动的接纳和享受)。为了能够充分实现情境教学法的价值,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教学场景中思考问题、各抒己见,这样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三)平等性特征
师生平等是素质化教育理念所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其也是情境教学法所表现出的一项基本特征。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相互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反馈者。我们知道,教学本身属于一种人际交往的活动,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情境教学尤为重要。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实践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情境创设奠定基础
情境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即兴的,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变通。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开展情境之前,教师应当围绕着本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充分搜集准备相关资料。同时,准备阶段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智力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考虑创设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这个单元的第十课是“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针对这一课的内容,笔者在教学之前充分搜集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他们身上发生的“轶事、趣事”,例如庄子与惠子之间的故事“知鱼之乐”,庄子“巧论三剑,一言兴邦”的故事,孙武“三令五申”的典故等,试图就此创设一个“故事化”的教学情境,有赖于课前的充分准备,这堂课收效显著,学生显然对诸子百家的经典故事非常感兴趣,本次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历史知识,更使学生明白了许多“圣人之言”,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对学生的引导
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是关键性环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灵活多变的思维来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创设教学情景时,第一步是导入教学内容。根据笔者的经验,“形式多样、方法新颖”的导课往往能够从一开始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后续的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导课应当遵循一项基本原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是“开门见山”,直接引入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使其真正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这种“开门见山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积极探索不同的导课方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主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是讲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说到唐朝,其最为学生所熟悉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必定是唐诗。为此,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笔者诵读诗句(唐)的方式导入本次教学的主题。学生起初对此举感到十分诧异,笔者也能够从他们眼中看出“历史老师今天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的疑惑,纷纷想要深入了解本次课堂的内容。这种新颖的导课方式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已然为本次情境教学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步,合适、合时的演示和讲解。情境教学并非完全任由学生“沉醉”于教学情境中,独立地去学习知识。相反的,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进行合适、合时的内容演示和讲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PPT来演示相关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生动,同时也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的,在讲解“唐朝的繁荣”这部分历史知识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盛唐到底有多盛”,笔者就盛唐的领土、人口等与前朝进行了对比,将对比结果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同时以图片、图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军事等方面的强大。这不仅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了直观而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帮助其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可谓是一举两得。需要指出的是,在展示相关内容的同时,教师需要针对重难点内容辅以适时的讲解和点评,以此消除学生的疑惑。
第三步,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之中。情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充分明确这一原则。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是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以此拉近师生实践的距离。第二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探究,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例如在讲解“项羽兵败乌江”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如果项羽渡过了乌江,那么他是否能够卷土重来,再争天下呢?学生对此各抒己见,课堂氛围一时活跃起来。第三是注意创造悬念式的结尾课堂,营造出一种“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以此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
參考文献:
[1] 李娜.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2(10).
[2] 孙美月.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 新课程(教师), 2012(10).
[3] 蒋新国.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7(6).
[4] 吴玉法.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17).
[5] 郑文龙.试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与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
[6] 叶国湘.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