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红旗渠!
2018-07-05王纪洪
■ 王纪洪
(作者系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机关离退休党支部书记)
值草长莺飞的五月,笔者随江西省省(中)直单位离退休干部党建班赴河南学习,接受红色教育。紧张有序的培训,马不停蹄的考察,着实收获满满,受益匪浅。尤其是慕名参观被誉为“生命渠、幸福渠”“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八奇迹”的红旗渠,不禁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肃然起敬!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为改变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的穷困,30万林县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峭壁上修建的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
40余名平均年龄68岁的培训班学员,在党旗的引领下,佩带着党徽,整齐列队地沿着起伏崎岖的山路拾级而上。走进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驻足干渠的堤坝上,目睹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深情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排山倒海的气魄,大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
学员们实地考察了记载着红旗渠修建过程之险境,再现了当年林县人民浴血奋战之情景,领略了纯真淳朴的乡土风格和雄险壮观的高深意境。一眼瞥去,只见盘绕在太行山腰悬崖绝壁之上,雄伟险要的红旗渠重要工程与“雄、险、奇、秀”的林虑山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巧妙地融汇结合,雕凿加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可谓巧夺天工,顿觉豪情满怀,感慨万分。
红旗渠风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景区各有千秋,风调不同,内涵盈连,相映成趣。分水苑景区,乃园林式景区,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之处。景点排列有序,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真可谓“山水秀丽”,令人“心旷神怡”。青年洞位置处于豫、冀、晋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学员们深深被当年建设者艰苦卓绝的拼搏精神所感染,他们看得仔细,问得详细,久久不肯离去。“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此处是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此处峡谷风光独特,更有神奇而美妙传说。河水从峡谷断崖上飞泻成瀑,如白马玉龙,咆哮翻卷,坠入水深百米的络丝潭。侧观飞流狂涛,俯看深涧幽潭,彩虹飞挂,情趣无限。峡谷南侧,激流淘出天然石洞,鬼斧神工。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水渠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极为艰险。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
红旗渠工程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今林州)。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喜看今天之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与伟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红旗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不愧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被中宣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考察时间已过,学员们流连忘返。在归途的大巴车上,众人激动不已,无不为红旗渠的险峻、秀丽和壮观而叹为观止,深为红旗渠精神所折服。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
蓦然回首,大家颇为感慨,想不到在50年前课本上学过的红旗渠故事,能身临其境,得到实地体验,深感不虚此行,不失为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