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共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18-07-05主持人
■ 主持人 蓝 枫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于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如何因地制宜改善村容村貌?如何多措并举,解决资金瓶颈?如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本期会客厅邀请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范毅、农业农村部农研中心主任宋洪远,就相关问题进行探索。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从源头治理
范 毅
主持人: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范 毅:经过近几年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已取得很大成绩,浙江等省的一些农村甚至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等原因,我国农村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垃圾量大,责任不清,处理方法不当,农民参与不足。此外,农村污水处理除长期以来普遍不重视外;最突出的问题还有:处理方式上存在着把城市的办法带到乡村的现象,采用集中管线式处理带来了高成本;没有资源化利用;缺少系统规划,没有分区分类处理。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源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源头治理,把问题就地、就近消化,更符合大自然本身的特点,也能解决农村面广、村庄分布散、垃圾污水规模小的难题,把难的问题分散处理、源头处理,才是解决之道。
就垃圾而言,传统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虽然直接成本最低,在少数一些地区可以适度采用,但是运输成本、生态成本、用地成本、资源利用成本加起来代价很大。加之焚烧引起大气污染,填埋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土壤,对我国大部分农村来说,这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过于便捷和简单的垃圾收集和转运,把很多农村可以处理的资源带到城市,加剧垃圾围城。只有源头减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事实上,县城、市区人口密集,周边土地非常珍贵,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也没能力处理这么巨量的垃圾。我认为可以采用“村循环、镇处理、县疏散”的源头减量处理方法。
此外,污水处理也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也要按就地处理、源头处理的思路去开展。任何形式的集中处理都会带来高成本。我国农村住房分布较散,特别是一些南方地区或山区,住户之间距离很远,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很不经济。农村地区用水量并不大,很多污水还没流到污水处理厂,就在管道中干涸了,同时维护成本高,效果也不好。无论是纳入城市管网或建村集中污水处理站,户均建设费都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上,一些山区甚至高达几万元。另外,农村地区空心化严重,有时候一半的村民不在村子里面,设计和实际运营完全不匹配,会产生类似城市集中和分户空调的问题。
因此,分户、就地处理污水才是农村地区的首要选择。现在,一些地方用的分户处理的新技术,户均建设费可以控制在三千至五千元,投资额低;同时,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运营灵活,也符合农村地区的习惯,包产到户,自己的污水处理建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村民也更加爱护,维护费也可以降低。所以,农村地区要多利用上亿年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果把人为造成的突出问题解决了,再多用一些自然沟渠、湿地,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就能把农村污水处理好。
主持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采取哪些相关措施?
范 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垃圾方面,首先要做好源头减量,多鼓励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垃圾产生;明确垃圾产生责任,谁的垃圾谁负责,通过责任制的建立,降低垃圾的产生;限制过度包装,提高塑料使用成本(提价、加税),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鼓励使用可降解的材料;生产厂家要征收垃圾处理税费,一些电器要预收处理的费用;垃圾的收集便捷性和频次要适度,以一二十户一组桶为宜,有一定的距离,收集的时间要适宜,单户收集以一两周一次为宜,倒逼村民们自己去就近处理垃圾;宣传鼓励自家卫生自己做,同时把市县用于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费用部分奖励给农村,以小利驱大利。二是污水方面,首先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投入;统一规划,针对不同地区,如水源地、河网地区、人口密集地区、旅游景点、山地、地广人稀等地区,分区分类施策;推广分户式处理;研发便捷实用的农村粪尿资源化利用设备;鼓励多采用分户净化槽、化粪池、生态湿地等适合农村特点的处理方式。三是厕所革命方面,厕所是农村人居环境最后的环节,用革命的方式把最差的地方处理好,倒逼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研发便捷清洁实用的设备,把农村的粪便资源化利用,改善土壤污染;循化利用污水,通过处理后的水冲洗厕所;厕所的标准适当超前;加强通风,完善厕所的各种配套功能;用乡土元素美化厕所,并通过厕所的体量丰富单调的火柴盒空间造型;新建厕所位置的选择要远近适宜,改造的可以利用现有的设施。
探索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路径
宋洪远
主持人: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哪些短板?
宋洪远:近年来,伴随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也给传统农村人居环境带来了挑战,农村人居环境状况总体面临不平衡等问题。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短板,一是重经济,轻环保,发展是短板。建设好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关键,但发展不充分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二是重硬件,轻软件,意识是短板。目前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绿色生产和发展的积极性不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三是重投入,轻管理,技术是短板。乡村环保基础设施使用不当和维护不善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进行资金管理和基础设施维护,成为农村人居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四是重眼前,轻长远,规划是短板。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生态利益,存在只解决表面现象、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在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质量与水平相差甚远,运营难持续、管理难长效等问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水平。此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的压力,一是种植农户受制于“大水大肥”和“撒施表施”的传统施肥习惯,且缺乏相应科学施肥技术培训,致使农田化肥、农药施用严重过量,引发了相应的农田面源污染问题。二是伴随着农村畜禽养殖与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畜禽粪便与工业废料的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压力。三是包括农村生活垃圾和农村生活污水在内的农村生活污染往往处理不当,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主持人: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宋洪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努力形成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持续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乡村振兴要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之路径,建设美丽乡村。一是提高认识,强化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地方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二是规划先行,实事求是编制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满足村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规划内容要明确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村庄风貌管控要求,合理区分生产生活区域,统筹生产生活项目建设。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规划编制要兼顾中长期发展需要,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其保护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作用。三是完善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村庄污染物治理资金的筹措渠道。农村污染治理投入需求较大而财政保障不足,一些地方存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不充分,或者建成后运行维护资金未落实、运行管护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农村环境整治成效。为此,亟须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国家投资要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要以县级为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同时,制定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四是因地制宜,补齐农村污染治理短板。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可采用“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在偏远地区,要探索适合分散、小型的垃圾、污水收集、处理模式。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可建设村级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推进非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与利用,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让村民在整洁村庄里美好生活。五是引导治理农村环境污染,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黑板报等手段和方式开展多层次宣传教育,强化“垃圾处理,人人有责;分类投放,从我做起”的理念,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同时探索“积分兑换”“绿色账户”等激励方式引导民众参与,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
相关链接
网友“小芳”:要想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农村的垃圾问题就一定要得到解决。一些乡镇和村庄,村里已经在村民家门口放置了一个垃圾箱,由专门的垃圾收送人员统一存放垃圾,然后再由县市一级统一收集处理。
网友“依依”:一些农村采取了创新性的垃圾处理模式,村民每人每月缴纳1元钱,建立了村保洁资金库,然后由村民共同选出保洁承包人,负责村里垃圾收集和转运。这一制度设计效果立竿见影,垃圾不见了,村容整洁了,村民精气神也上来了。
网友“小胖”:环境整治是要花钱的,很多村庄都是在集体经济不太强的地区,所以会有困难。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投入力度,在资金上予以支持。
网友“文文”:国家应该把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纳入到公共建设中,建立“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各地方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使得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网友“天云山”: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列入当地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建立长效监督检查管理机制,实现垃圾处理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借鉴国际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可以将此项公益事业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应鼓励乡贤捐资出力为垃圾处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同时,还可以积极探索“谁的垃圾,谁承担处理费用”的办法,从而筹集处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