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PH-ZG1大位移井钻完井液技术实践
2018-07-05刘胜
刘胜
(中海油服油田化学事业部上海作业公司,上海 200335)
1 PH-ZG1井概况
PH-ZG1井位于中国东海海域平湖区块,平均水深88.88m。PH-ZG1井油气层主要集中在平湖组,钻遇地层以砂泥岩互层为主,储层岩性为砂泥岩,平均孔隙度19.7%,属中孔高渗储层,地温梯度分布范围为3.07~3.42℃/100m,井底温度预计120.38℃,属于正常的温度系统。中一断块花港组及平湖组上部(P11以上)地层为正常压力体系,平湖组下部存在因生烃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中一断块P12层最高压力系数可达1.41。
PH-ZG1井完钻深度6866m,其垂深3155.98m,水平位移5350.49m,水垂比高达1.70,是东海海域最大水垂比的井。稳斜4134m,77°稳斜最长,最长裸眼段3614m,大位移井首次应用MO-DRILL油基钻井液、减阻型隐形酸完井液[1~3]。
2 PH-ZG1井钻完井作业重点及难点
3 各井段的技术特点及应用效果
Drillbench软件是一套专门用于静动态水力学、摩阻及力学分析、井下循环当量密度(ECD)模拟、携岩效率计算的综合软件。Drillbench软件首次被应用在东海大位移井——PH-ZG1井作业中,实时模拟ECD,为PH-ZG1井工程作业提供了合理的钻井液流变性能和钻井参数。PH-ZG1井在∅12in井眼段和∅8in井眼段,均使用低黏高切MO-DRILL油基钻井液体系钻井,钻进过程中未出现井下复杂情况;且该井9h一次性气举成功,是油基泥浆在东海海域的首次快速举活。
3.1 ∅17in井段技术特点及应用效果
3.2 ∅12in井段技术特点及应用效果
图1 MO-DRILL体系流变性能随井深的变化曲线
图2 现场返砂情况
工程方面采用4个措施配合井眼清洁:①控制泵压不超过25MPa情况下,大排量(>3800L/min),高转速(>120r/min),井眼清洁率在85%~89%,满足井眼清洁要求;②起钻前循环足够的时间,时间不少于4~5个循环周,进一步清洁井眼;③每次短起,起钻至套管鞋,钻进至井斜较大、水平位移较长时,起钻至35°井斜以内井段;④使用细筛布,开离心机,控制有害固相含量。
低黏高切MO-DRILL油基钻井液流变性控制稳定,携砂兼顾冲刷井壁,实现了低黏度高剪切力的特点(图1)。钻井液体系润滑性好,降摩减阻效果好,达到了良好的井眼净化能力。通过采取上述井眼清洁措施后,∅12in井段作业顺利,未出现复杂的井下事故;且∅12in井段泥饼厚度1mm,具有良好的抑制性和携岩性,钻屑规则成形,返砂情况总体良好(图2)。
3.3 ∅8in井段技术特点及应用效果
Drillbench软件保证“窄密度窗口”安全作业,始终维持钻井液具有较低的塑性黏度,有利于降低环空压耗。终切力非常稳定且低于12Pa,有效地防止了激动压力的产生。
ECD的控制:①严格控制滤失量,加入油层保护剂。②控制较高的动切力及旋转黏度计3转读数,提高岩屑携带和悬浮能力;泵入白油,稠塞,大排量循环并快速上下活动,高转速(>120r/min)协助清洁井眼。③控制Cl-质量浓度范围为35000~40000mg/L,以降低水相活度,有利于井壁稳定。④加入抗磨减阻剂,降低套管磨损。⑤全程采用Drillbench软件模拟实时井况跟踪ECD变化,保持合适排量,控制密度在1.20~1.21g/cm3范围之间,确保维持较低的塑性黏度和终切力。
图3 MO-DRILL体系流变性能随井深的变化曲线
图4 钻进期间排量、泥浆相对密度、ECD变化曲线
图5 扭矩随井深的变化曲线
Drillbench软件全程跟踪,推荐在较低密度排量下钻进,MO-DRILL油基钻井液流变性控制稳定(图3),控制ECD效果良好(图4);保证高温高压失水为油相,滤失性能良好,泥饼厚度1.0~1.5mm;暂堵性能强,有效保护了储层。
同时MO-DRILL油基钻井液本身具有很强的润滑防磨能力。在该井应用过程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CX-300-SWC减阻剂,该减阻剂减少了钻柱对上层套管磨损,具有更明显减阻效果(图5)。从∅8in井段开钻至测井结束共18d仅返出铁屑重量3743g,有效地保护好了套管完整性。
4 结论
1)MO-DRILL油基钻井液流变性能良好,具有优秀的降摩阻效果及携岩效果。
2)Drillbench软件为解决PH-ZG1井开发难点,提供了合理钻井液流变性能和钻井参数。配合使用MO-DRILL油基钻井液,达到了井眼清洁的目的,实现了“窄密度窗口”安全作业。
3)减阻型完井液与地层流体配伍性好,返排效果好,储层保护效果好。
图6 上提悬重随井深的变化 图7 下放悬重随井深的变化
4)MO-DRILL油基钻井液在PH-ZG1井中的成功应用,解决了页岩气长水平井段悬浮携带的技术难题,达到了低黏高切的携岩效果,为同类型井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姜亮.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含油气远景[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17(1):1~5.
[2]蒋云鹏,吴琼. 东海边际油气田高效开发策略[J].海洋石油,2014,34(2):60~63.
[3]张晓丹,郭少儒,蔡华,等.东海油气田区域开发实践[J].中国海上油气,2013,25(2):49~51.
[4]陈毅,许明标,郑铭,等.适用于大位移井的油基钻井液性能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4,36(1):114~117.
[5]秦永和.大港油田大位移井钻井实践和技术最新进展[J].石油钻探技术,2006,34(4):30~33.
[6]谢彬强,邱正松,黄维安,等.大位移井钻井液关键技术问题[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2,29(2):76~82.
[7]鄢捷年.钻井液工艺学[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3:63.
[8]王秀亭,汪海阁,刘岩生.QHD32-6-A26H大位移井井眼净化实时监测[J] .石油钻探技术,2005,33(4):32~33.
[9]Osunde M O.Numerical modeling of cuttings transport with foam in vertical and inclined wells[D].Alberta:University of Alberta,2006.
[10]Li Yibing.Numerical modeling of cuttings transport with foam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wells[D].Alberta:University of Alberta,2004.
[11]蔡伟伟.大位移水平井化学减阻技术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