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新闻网中印边境冲突系列报道的三维语篇批评分析
2018-07-05黄冬群
黄冬群
BBC新闻网中印边境冲突系列报道的三维语篇批评分析
黄冬群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系, 福建 漳州 363000)
采用Fairclough的三维语篇分析观,对BBC新闻网2017年中印边境冲突系列英文报道进行微观文本分析,关注语篇的生成,也从宏观层面探讨语篇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以BBC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标榜公正、客观,却通过词汇的选择、引语来源的摘取、转述方式的安排进行话语权力的操纵,实质上是对强势中国、霸道外交的他者形象的固化。对西方主流媒体的话语策略的剖析增强了读者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三维语篇分析;语篇分析;话语操纵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1995年被引入中国学术界,二十多年的发展让该理论成为各类语篇分析的热点。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关注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的相互作用,已被广泛运用到新闻语篇的文本分析中。研究者们从话语分析视角解读不同种类新闻语篇中时态的运用、转述话语的选择、互文性、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选择,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本土运用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部队士兵非法越界进入中方境内,中印双方在喜马拉雅地区针锋相对,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国际各大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对中印持久僵局做出了各自的解读。
BBC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以其独立的新闻报道立场而闻名。BBC新闻网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网站之一。西方主流民众,甚至部分中国民众都认为BBC的新闻是公正客观报道的象征,对报道中披露的事件始末深信不疑,却忽视了媒体操作的偏颇。
笔者从BBC新闻网官网上按照“2017 border stand-off between China and India”(2017中印边界对峙)的词条进行搜索。截至2017年8月28日,BBC新闻网共有8篇新闻报道,2篇评论, 为全球读者呈现一幅较完整的事件组图。本文将该事件的新闻英文文本置于历史语境中,在Fairclough的三维语篇分析观的指导下,对话语中词汇的选择、引语来源的摘取、转述方式的安排等层面进行解读,探寻代表英美主流媒体的BBC新闻语篇背后存在的权力操纵,关注文本的社会历史属性。同时,提高读者对这些话语操纵策略的敏感度,从而“增强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一、话语三维模式
诺曼·费尔克拉夫是当代西方著名的批判话语分析学者。他认为,任何“话语事件”都可以被同时看作一个文本,一个话语实践的实例,一个社会实践的实例[2]。在具体话语分析的操作上,他提出了话语三维模式。话语分析可以在三个维度上进行:文本维度,分析文本的微观语言形式特征;话语实践维度,说明文本的生产、解释和传播过程;社会实践维度,剖析文本与社会宏观意识、历史语境层面的内在联系。三维分析将话语变化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有机联系起来, 关注话语与社会关系的作用与反作用。
二、BBC中印边境冲突系列报道的三维模式分析
(一)BBC中印边境冲突系列报道的文本分析
在三维度分析框架下,文本分析主要通过对词汇的选择、语法的运用、文本结构特色的解读来进行。本文侧重分析报道样本中词汇的搭配。在新闻报道中,词汇选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报道者为了达到不同目的,对同一事件、同一动作、同一结果选择的词汇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而报道者的立场和意识形态也渗透到词汇的选择上,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消息接收者的立场和判断。
1.报道标题动词的选择
新闻标题常被称为新闻稿件的眼睛,凝聚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是对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提炼,从而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
表1 BBC新闻网2017年4月至2017年8月有关中印边界冲突报道标题
当语篇的句子中出现动作词汇,施动者一般被认为是强势的,并对事件负责。上表中的10个标题中,中国为施动者的标题有4个,印度或印度人为施动者有3个,基本持平。但细看词汇的选择,却大有乾坤。描述中方动作的动词分别是“renames” “asks”“sparks”和“claims”。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命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Name(命名)这个动作本身意味着权力的掌握,“rename”(重新命名)这个动作更是权力的扩大化,后面的补足成分是 “in disputed India state”。这些词汇的选用勾画了一个对有争议的区域强行命名的强势中国形象。另3个动词,“asks”(要求)、“sparks”“claims”都描述了行为过程的动作感,都突出了中国这个动作者的强势和印度这个被动者的无辜。
而描述印度动作的动词分别是“opens” “denies” “offers”。Opens的目标为bridge(桥),可视为中性词汇。“denies”(否认)在牛津字典的定义为“to say that something someone has said about you is not true”,该动作出现的前提是某种说法的出现,言外之意是中方先提出莫迪和习近平的会面被取消,面对该说法,印度被迫做出的回应。“offers”(主动提出)带有明显的善意,印度拳击者大度、宽容的形象跃然纸上,但“for China Peace”(为中国和平)却将矛头指向了中国,和平是否悬于中国。两国和平必然是两国的共同协商、共同解决的结果,而该标题却将和平的责任加于中国身上,这是极大的不公平。
BBC中印边界冲突相关新闻标题中词汇的选择,尤其是动词的选用,突出了中国动作的主动性和强硬性,印度的被动性和无辜,而印度发出的动作则被赋予正面意义或被解读成不得不做出的无奈之举。
2.语义搭配
“改变一个单词(word)改变不了世界(world)。但是提请人们注意一个单词经常出现的搭配型式却可能改变人们对世界的感悟。”[3]语义搭配带有联想性,但单词之间的频繁搭配却凸显了特定的表征意义。
表2 中印双方动词搭配列表
在功能语法里,表示动作过程的小句中,动作者通常被认为是主动、强势的。10篇报道中,“China”为主语的动词有 28个动词,“India”为主语的动词有16个,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给信息受众造成中国咄咄逼人,抢夺话语权的印象。“China”为主语的动词中,“warned”(警告)出现5次,频率最高,“has accused...of” (指责)出现3次,“retaliated” “reiterated”“trying to force”“hardens” “declaring”等强硬动词加深了中国的霸道外交姿态。值得提出的是,10篇报道中表示强烈语势的强化性副词只有一个,“strongly”就是在中国的语义搭配上。另一个副词“conclusively”(下结论地,决定性地)出现在7月7日报道“India denies Modi-Xi Meeting was cancelled”, 与动词“rule out”搭配给出的信息是中国单方面决定性地排除双方最高领导人会面。“conclusively”对事件做了“聚焦”,进行“加剧性(sharpening)描述”[4]。而“India”为主语的13个动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动词是“is concerned”(关心),其次为“has not yet commented on”(未做评论), “said”(说),都塑造了没有攻击性,被迫维护自身权益的印度形象。
(二)BBC中印边境冲突系列报道的话语实践
话语实践是将文本分析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的中间维度。话语实践分析涉及文本生产和解释,探讨文本如何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得以产生、分配和消费。这一过程的实现是建立在内化的经济结构、社会习俗和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对话语实践的分析通常侧重于文本的互文性分析。互文策略是新闻语篇经常采用的,互文性体现于文本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这些环节往往体现着隐性的权力关系。互文性通常借助引语消息来源和引语转述方式的操作而实现,构成言语传播的链条。
1.引语消息来源
为了体现新闻的客观公正,报道者通常对被报道事件不做主观判断。为了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媒体操作常用的一个策略是转述话语(亦称“引语”)的应用。转述话语的应用弱化了媒体报道的主观性,加强了客观性的营造,使得事件所涉及的各方声音得到展现,建立了多元的对话空间,让阅读者在多声部的相互撞击下描绘出事件的原貌。但引语的使用不代表报道的绝对客观。相反,报道者对新闻中引语的使用是有选择的,“通过对消息来源的偏向性选择体现自身倾向,达到强化认知的作用”[5]。
表3 话语参加者参与对话次数的分布
10篇报道中共有46次引语,印方的发言者参与次数高达24次,占比52.2%,中方的发言者参与次数却只有14次,显然,报道给了印方更多的发言机会,中方的声音被刻意压下。对话语参与者的选择体现了对印方话语的偏向,说明了BBC报道在中印对峙事件中并没有真正保持中立。
引语的来源按照确切的程度可以分为:明确来源(specified sources), 半明确来源(semi-specified sources)和不明确来源(unspecified sources)。明确来源的引语中,被引用者有明确的姓名、头衔、身份说明,可信度更高,更容易让读者代入说话人的角色,产生情感认同;半明确来源和不明确来源的引语中,说话者的真实性难以考证,报道者很容易将自己的倾向和喜好掺杂在不明确来源的转述话语中,影响读者的阅读导向和评判。
表4 引语来源明确度分布
BBC中印冲突系列报道的转述话语中,印方66.7%的引语都是明确来源,33.3%为半明确来源,不明确来源为0;而中方的明确来源引语和不明确来源引语均占35.7%。明确来源的引语让阅读者产生消息可靠、真实的印象。印方话语参与者有印度军方官员、匿名陆军准将、印度军方专家、边界指挥官、外交部、国防财政部长,囊括了军事、外交、基层军官的声音,刻画权威真实的多声系统。消息来源较高的明确度竭力构造真实可信的语境,拉近读者与说话者的距离。而不明确来源的引语却让读者对消息来源产生质疑,对发言者的观点提高了警惕,产生批判的距离。中方话语参与者除了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外,都是身份模糊的中国、中国官员、一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都是国家官方高层的声音,缺乏基层军人、民众的声音。话语参与者单一,消息来源明确度的相对低下让消息接收者对中方发出的信号保持怀疑。这也说明BBC的这些报道通过引语来源的操纵制造印方话语可靠、中方话语可疑的错觉。
2.引语转述方式
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是话语转述的两种基本方式,在新闻报道中使用频率很高。
表5 引语转述方式统计
中方的直接引语比例为21.4%,在三方引语中是最低的,印方的直接引语比例则高达70.8%。直接引语“再现了‘原现象’(metaphenomenon),其指示中心指称实际说话那一刻的时间、地点、人物”[6],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易站在被转述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中方高比例的间接引语让引语脱离了原有的语境,转述者很轻易根据特定的报道意图对被转述话语在新语境下进行加工、重组、替换概念,摘取突出中国军事霸权、外交霸权的语句,而忽略原语境中中国对印方的再三劝阻、警告,成为报道者的话语改写工具。
(三)BBC中印边境冲突系列报道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解释话语文本、文本产生的过程与社会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话语的语篇特征、文本如何产生、文本如何传播都跟社会权力关系密不可分,而话语实践又对社会权力进行折射、加强和巩固。
英国是印度的前殖民宗主国,1914年出笼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当局与当时印度政府单方面制订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划定的边界。中国的历届政府都拒绝承认这条非法界线。而这条非法界线也成了中印边境争端的根源。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英帝国的扩张主义理论和侵略遗产,导致争端频发。
英国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中印边界问题的责任方在中国, 是共产党中国推行扩张主义政策的产物。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马嘎里特·W费舍尔(Marg-aretW·Fisher), P·C·查克拉瓦蒂(C·Chakravarti)等。
这种观点与近代西方主流文化中隐约存在、挥之不去的“中国威胁论”完全吻合。西方主流媒体习惯敲击着战争的边鼓,借着中国威胁的嘘头制造了一拨又一波的新闻话题。西方国家为了牵掣中国,对中国形成战略牵制,突出了印度参与全球战略博弈的价值,给了印度更多的话语权。
另外,西方文化霸权通常将中国威胁论与中国人权问题相结合,吸引读者的眼球。BBC中印边界冲突系列报道的第一篇“China renames districts in disputed India state”(中国重新命名有争议的印度州区域)就指出中国的这一“挑衅性”举动是对达赖喇嘛访问印度的报复,从而成为后续冲突的导火索。这实质上是话语操控的策略,迎合了西方受众的阅读期待。
三、结语
BBC中印边界冲突系列报道的话语建构体现了西方主流媒体将自身意识形态自然化(naturalize)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话语操纵策略,“能使意识形态以非意识形态的常识出现并赢得主体的接受”。[7]自然化的话语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维护主流文化,巩固话语霸权,创造他者异化镜像,固化已有偏见的有力工具。
本文对BBC中印边界冲突系列报道的话语解读揭露了西方霸权意识形态对话语的指导性作用。报道的话语体系构建了中国军事的强势和威胁态势,成为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宣传工具,加强了现存社会文化的偏见,却也说明了中国威胁论这个镜像的虚伪性。对话语策略的解析增强了大众的语篇反控制意识。
[1] 潘艳艳. 美国媒体话语霸权下的中国海上力量构建——基于2013-2014年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有关中国海军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J]. 外语研究, 2015(2): 12.
[2] Fairclough, N. 殷晓蓉译. 话语与社会变迁[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66-67.
[3] Stubbs, M. Colloc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ommon words[A]., 1995(7): 381.
[4] 朱永生,严世清. 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92.
[5] 陈岳芬. 遮蔽抑或凸显:话语分析视域下的乌坎事件——中西媒体新闻报道比较研究[J]. 新闻大学, 2013(2): 38.
[6] 胡蝶,辛斌. 中美报纸硬新闻时态非连续性间接引语比较研究[J]. 外语研究, 2013(6): 41.
[7] 丁建新. 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6.
(责任编辑:黄文丽)
Three-dimensions Discourse Analysis of BBC Reports about the Sino-India Border Stand-off
HUANG Dong-qun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Adopting the three-dimensions discourse analysis, the paper gives an detailed text analysis of the series of BBC reports about the Sino-India border stand-off. It also presents the processing analysis and social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Western mainstream media strengthens the impression of a strong China and its bullying diplomacy through the choice of vocabulary, the news source and modes of speech reporting. The analysis aims to strengthen the anti-control consciousness of the readers.
three-dimensions discourse analysis; text analysis; discourse maneuvering
2018-03-07
黄冬群(1982—),女,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
1673-1417(2018)02-0075-05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8.02.0017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