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供给研究

2018-07-05王华伟朱治橙

关键词:受教育者供给资源

曹 巍,王华伟 ,朱治橙,石 莹

引 言

伴随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渡。2017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2.7%,在校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7-1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bg/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教育资源基本实现了充分供给,各级各类教育层次结构也逐步趋于合理。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刚性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正在加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学生被动选择攻读高层次学历学位,推延就业的时间节点。而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各类人才,放眼望去无处寻觅,“刻舟求剑”“纸上谈兵”“陪太子读书”的弊端急剧凸显,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秦春华.三个弊端严重影响高等教育质量[N].光明日报,2015-10-13(13).。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上讲,高等教育资源是指承担高等教育职能的社会组织的数量结构层次、学科专业水平、从业人员构成、运行经费总量、行业管理能力、扶持发展政策等,其中前3项表征组织培养受教育者的规模和水平,后3项表征组织资源的再生与持续能力。狭义上讲,高等教育资源是指高等院校以及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业设计、教学内容、实验实习条件、能力拓展平台、检验评价体系等,表征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方式、流程和效果。本文所指的高等教育资源是狭义层面,主要是指教育教学资源。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品质提高,最大程度地满足和引致消费,进而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其资源供给方式势必要进行调整。“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受教育机会,它是供给愿望与供给能力的有机统一。”*王欣双.中国教育供给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作为培养人才资源的供给方,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是实现供需匹配的前提与根本。

表1 工业1.0~4.0下各阶段的高等教育特征*李立国,黄海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高等教育作用更重大[N].光明日报,2015-12-08(06).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面对互联网+、工业4.0、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等科技进步及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空间中,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兴起破除了既有的高等教育格局,知识传递的时空、地域限制正在逐渐模糊化;另一方面,互联网实现了从高等教育辅助工具向主要渠道的转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8年1月31日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72亿,占全民比例的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中国网信网.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1-31).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6138.htm.。如何理性看待“互联网+高等教育”这一命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推进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发挥立德树人、引领社会的作用,成为“十三五”时期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必须回应的问题。

一、 信息技术主导下教育教学模式的困境

在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经济面临转型、劳动力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以“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为标识的新工业革命呼之欲出。人们已经形成了共识,相对于传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言,通识性能力显得越发重要,成为大学生应对课业内容的升级调整、培养成熟的心理素质、克服成长过程的“危机”,进而获得职业持续发展素养和能力的基础。通识性能力一般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综合素质,包括创造力、想象力、眼光视野、自我规划能力、数理思维等;二是通用技能,包括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打理生活能力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大部分受教育者在通用技能方面的培养不断强化,而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尚待进一步提高。这和信息技术主导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有直接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教育内容的“快餐化”

信息技术主导下的高等教育在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同时,使得高等教育内容出现降低要求的倾向,显现着“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烙印。特别是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高等教育不仅门槛低了、内容浅了,而且逐渐演变成为充电式的“快餐化”学习。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终究都要回归到“育人”这一核心环节。互联网时代追求效率、崇尚便捷,在这种导向下,师生过分依赖技术和工具,造成教学活动秩序缺少外在的约束与把关。因此,“互联网+高等教育”容易被急功近利地包装成为一种快速成才的育人模式,导致学生为了追求效率而快餐式地寻找学习对象,囫囵吞枣式地进行学习。这种过分注重效率维度的做法,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缺啥补啥”突出了实用主义,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放眼世界,近年来国际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麦当劳化”的趋势,学生们获得的标准化知识正如一份由汉堡、薯条、可乐组成的套餐,无论何时何地都具有同样的分量和口味。正是基于这种统一的、可计量的、可监控的标准,学生获得的文凭才可能得到跨越国别的认证。但是问题在于,教学的内容从来都是体现教育者意图有价值取向的,高度统一的课程和考核必然指向单一的、排他的价值评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可对话性和可协商性,促生了话语霸权,不断挤压非主流文化的生存空间*王熙, 陈晓晓. 国际教育的全球化陷阱[J]. 教育学报, 2015(5):19.。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提出的学生中心论、构建学科群等思想理念,带有一种不可撼动的唯一正确性,取代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独立思考。

(二) 主客体关系的“淡漠化”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互动关系,拓展了人际关系的传播范围,在带来自由与便捷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和互动方式,高等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人际传播模式下变得淡漠甚至脆弱。传统的高等教育框架内,主客体同处于一个时空序列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更多的是点对点的传播模式,整个传播过程中个体受到相互间的多重约束。而信息技术的覆盖性与互动性使得每个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可以按照自由意志进行传播沟通,消解了人际关系对教学过程的有效互动。例如,MOOC的兴起虽然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但缺少师生交流沟通的教学过程,无法产生与现实同样的教学效果。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且屡有斩获的青年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人际关系时表现得异常幼稚与违反常理。教学相长与动机激励很多都是依赖师生及时有效有质量的互动,而网络课堂给“face to face”带来了不便。虽然知识的来源改变了,人们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也改变了,但是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过分依赖网络工具的学习模式会加剧人际关系淡漠化,需要想方设法避免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背离倾向。

(三) 学习方式的 “娱乐化”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高度发达,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源,发布碎片化的信息。网络话语权的提升在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和事件透明度的同时,也伴生了娱乐化的学习方式。传统的高等教育内容被碎片式的信息传播所冲击,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内容的拼接和截取,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过度娱乐化的解读。被误读或扭曲的内容经过大量转载传播,或以此对网络事件、社会时事进行肆意解读,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权威性构成了挑战。“‘互联网+’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叠加之后一切都可能发生改变,其本质就是碎片与重构。”*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2015(5):1.青年群体正处在社会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未知世界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人云亦云跟风从众,易于接受对视觉听觉甚至主观判断产生冲击的信息。对零碎的知识进行鉴别与组合,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容易造成学习心态的漂移浮躁。由于主流价值取向的引导无力,造成受教育者思维模式简单片面,对新鲜事物猎奇心强,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对问题本质的探索欲望。被碎片化信息、娱乐化学习充斥的环境中,成长模式是多元的虚幻的,知识基础是零散的短视的,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低效和教育投入的浪费。

(四) 教学手段的“物役化”

信息时代像是一张无形的网,网罗教育的全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置身其外。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开展课堂讲授时,越发注重网络技术的革新,注重教学手段和思维路径的新颖性、趣味性,有时离开互联网甚至会感到无所适从、无从讲起。过度强调技术和工具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意愿和接受能力,忽略了个体素质的差异。先进技术的应用取代了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师生之间应有的良性互动被敲击键盘取代。学生对互联网和智能工具的过度依赖,产生了物役化的倾向,弱化了系统思考能力,使得课堂学习效果直线下降。虽然课下可以依靠讲义课件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连贯性,缺乏有效督促和及时辅导。课下自主学习不能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制约了思维的集中和知识的巩固,不见得适合大部分学生。哈工大周玉院士曾谈到互联网时代对课堂教学的挑战,说明缺乏他律的自主学习往往是低效率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看起来学习的方式更加轻松了,但并没有经过系统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海量信息的冲击淹没了我们对知识的选择与吸收,许多知识还没有好好消化就成了过眼云烟。

课堂参与体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学习效果则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判断。研究表明,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与学习效果有正相关性,课堂参与积极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文海森等对354名台湾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发现,课堂参与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知识获取的重要因素;丁澎等通过对2所985高校、3所211高校和2所普通高校的9022份大样本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投入程度和课堂学习感受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芈凌云,聂锐,吕涛,等.高校通识教育课课堂参与的心理动因及学习效果研究——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 2016(3):48.。课堂参与和交互式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可以直接从主体的角度影响到学习效果,就这方面而言,无论是电化教育还是开放大学还是MOOC,都有先天的劣势。

二、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特征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后发赶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为代表的器物层面学习、以制度规范和法律体系为代表的制度层面学习,再到以文化融合和观念更新为代表的理性层面学习,是逐步递进难度倍增的。中国大学的发展史,其实是一个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学习模仿史,伴之以理性层面的迷茫和理念的模糊不清,某种程度误导了资源配置的路径和发挥效用的方向。在创新驱动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大规模在线课程、全球大学、工作场所课堂、混合学习等理念,不仅引领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透过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实实在在影响着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 满足个性化的诉求:受教育者影响课程设计

传统的高等教育组织架构内,专业教师与管理人员是课堂内外各项活动的主导者。这其中,专业教师是课堂内教学活动方向的把关者,管理人员是课堂外制度章程落实的执行者。在由专业教师与管理人员主导的链条中,作为重要参与者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其个性化的诉求很难得到满足,降低了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21世纪后,以听讲为主的培养方式逐渐让位于“体验”,成为教育的本体。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崭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弥合了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匹配。受教育者接受定制式的教育服务,个性化诉求尽可能得到满足。这种依托网络平台的参与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受教育者的选择,破解了因时空限制造成的学习难题。因此说,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进一步弱化了主导者角色的权威,满足了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受教育者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使教育者成为引导者,受教育者成为体验者,而引导者本身也是体验者。

(二) 组织开放化的资源: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高等教育自发端以来直至工业社会,大学内部治理一直延续着科层式的组织体系,使得教育资源局限于在“象牙塔”范围内传播,成为少部分受教育者才能享有的权利。这样科层式的组织体系依赖内部众多参与者的分工协作和有效集中,限定了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场所和时间,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滋生了行政化严重、学术权力弱化、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等弊端。互联网环境中,教育资源具有开放化的特点,在消除了“象牙塔”围墙对教育资源阻隔的同时,也促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借助海量的教育资源与即时互动的信息平台,高等教育固有的权属、地域、空间被彻底冲破,受教育者可以结合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线上学习。通过开放化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变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教育资源之间、受教育者与教育资源之间随时随地的互联互通互融,达到了受教育者知识延展与自我发展的目的。

(三) 提供同质化的服务:资源品质无差异化

互联网时代以前,衡量高等教育社会贡献度的标准是资源的投入产出比,以及为各类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之间进行取舍。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过程中,由于资源供给总量的有限性约束,高等教育的规模化转型不可避免地付出质量下滑的代价。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数字时代,尤其是集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半导体技术于一体的物联网诞生后,每个受教育者都可以公平地享受同质化的教育资源与服务。一方面,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无界性进一步消除了客体之间的差别,高等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递给所有受教育者,人人都有接受同质化教育服务的机会;另一方面,突破了时空边界的教育供给也面临着市场机制的冲击,不同机构之间在师资力量、信息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环节不可避免地进行竞争,促使劣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逐渐被淘汰,实现高等教育整体供给水平的“质”的提高。在优胜劣汰中,高等教育的受众数量与培养质量之间实现了目标平衡与兼顾。

三、 “互联网+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改革趋势

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由于电子设备、移动学习和其他数字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传统课堂教学显得越发枯燥。2013年,牛津大学的卡尔·弗瑞和迈克尔·奥斯本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指出未来20年许多人工岗位将被信息技术工具取代。2015年11月,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上,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报告明确指出,虽然知识的来源改变了,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社会化学习的第一步,是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通过与老师和同伴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共同分享。 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组织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有机融合。教师成为向导和引领学习者,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实现发展与进步。“互联网+高等教育”将是应对这一发展趋势的最佳路径。

(一) 实现“平台+内容”的互联方式

信息技术发展之初,传统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以信息网、校园网、多媒体教学为主,信息技术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辅助工具和有益补充,停留在为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实践活动提供形态支持的层面,信息平台与教育内容尚未充分有机结合。互联网业态的日臻成熟,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活动的内容资源与教学平台。一方面,网络化生态环境成为高等教育活动依赖的载体,高等教育活动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互联网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价值日益凸显,信息技术也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互联网平台和高等教育内容的紧密衔接,促使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实现了内容的升级与结构的优化。“‘互联网+高等教育’不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二者简单相加,而是互联网为高等教育提供形式和平台,高等教育为互联网提供内涵和视域,‘平台+内容’在结合中实现转化和深度融合。”*陆俊杰.无差异化的差异化:“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

(二) 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

传统意义上,电化教育手段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机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教育教学的宽度,延伸了管理方式的广度。得益于网络技术的智能化与便捷化,已有的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很容易实现升级转型,传统的管理模式并未被完全替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高等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技术进行传播。各类信息在网上公开发布,课程有互联网技术支持,教学有网络资源补充,科研有信息技术融入,极大地丰富了“线上”的教育供给*李政,朱燕.适应与超越: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2.。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移动终端,实现“线上”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即时互动、沟通交流,例如信息发布、意见征求、专题探讨、心理咨询等,造成内部参与者对互联网的依赖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因接触海量的信息,对信息资源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线下”对教学改革进行推动。督促高等教育的供给方不断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提高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质”与“量”,并为“线下”学习提供条件。通过“线上-线下”相互促动,实现了知识传授的实时化和传递的无界化,促进在线学习的兴起,提升互联网业态的内在品质。

(三) 实现“重置+整合”的互融方式

在劳动分工逐渐精细化的今天,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的劳动形式与生产要素实现了重置与整合,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与社会效益。在大数据系统的保障下,互联网与购物结合催生了淘宝网、互联网与餐饮结合催生了外卖网、互联网与金融结合催生了众筹网,传统行业在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中实现了优化与升级。日前,世界最大的教育资源数据库ERIC网站宣布所有资源一律公开免费使用,“互联网+高等教育”在要素重置与整合中破除了垄断,在知识变更和技术创新上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实现了效率和效益的兼顾。一方面,“互联网+高等教育”构建全新的高等教育生态,信息技术与教育产业的要素之间实现了优化重置,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高等教育和信息技术产业培养跨界创新型人才。由Harvard和MIT联合成立的Edx平台,本身是NGO组织,拥有约440万在线学生,与全球约70所大学进行课程合作,同时为大学内部提供在线教育服务。另一方面,“互联网+高等教育”不断淘汰落后的教学资源与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规避低层次的重复建设,促使互联网上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升级。O2O教育机构、社区学习工具等综合平台开启了新的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要素与高等教育要素的相互融合,实现经济利益的共享与教育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四) 实现“扁平+良善”的互助方式

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科层制管理结构。按照职责与权限将主管部门、教育机构、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受教育者等多个主体由低到高排列在不同的层级上,通过彼此间的协作实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运行。科层制强调内部分工、职位等级、规章制度等,这种垂直化的管理模式受社会分工和权力强弱的制约,容易导致组织架构内授权分权不足、运转效率不高、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态治理不当。特别是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和信息传递的逐级衰减,极大地侵蚀了学术民主和师生话语权,降低了高等教育体系的运行速度和管理效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技术层面上弥补了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的短板,进一步扩大了数字化资源的辐射范围,向受教育者提供无差异的教育服务。在不同层级之间无差异的技术环境下,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必须充分尊重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从而有助于高等教育内部的良善治理。供给方对需求方是友善的,不是苛刻的;双方是共生的,不是敌意的;是共享行业发展的利益,把蛋糕做大,而不是一种零和博弈。

四、 结 语

高等教育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一方面,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主要由政府主导、政府出资提供服务,强调平等性、均质化和覆盖面。高等教育发展至工业社会以来,组织内部的各类要素受到了时间、地域的限制,造成高等教育服务的供给能力有限,因而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信息技术革命打破了高等教育的地域边界与时间限制,在教育理念、体制机制、教学方式等方面实现创新与转型。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成本补偿机制,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又部分遵从市场规律,可以被定价、可以被选择、可以进行交易。尤其是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性和民众需求无限性的矛盾下,必须在向智力倾斜和向财富倾斜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因此才有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供给调整的必要性。可以预期的成效是,进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结构化调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由社会资源生成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组织变革的多样化人才。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服务,适龄人口和社群会产生消费,实现由供给侧推动的经济增长,这样的行业发展模式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的生成和运用表现为“推着走”的态势。一是资源生成方面。用信息爆炸已不足以形容,知识更新的速度已呈现几何级数。2017年5月27日,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以3∶0横扫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充分展示了大数据的力量。更关键的是AlphaGo还在飞速进化,每天要跟自己对弈上万盘棋,这样的学习速度对于人类是不可想象的。二是个人体验方面。技术创新的普及让人们的体验感增强,尤其是跨界式体验使得个人意愿的表达方式日趋多样。仪式符号的专用性削弱而替代性提高,卡拉OK催生草根明星,野蛮生长实现阶层跨越,但是呈现出被动性、随机性、零散性。三是使用效率方面。全社会的时间观念强化,倡导简洁快速,摒弃繁文缛节。如五笔字型等形码输入法和语音手写输入法几乎淘汰,紫光、搜狗、百度等声码输入法大行其道。衍生的问题是官方媒体和影视剧字幕中经常出现错别字,但是也一定意义上催生了社会的包容性。四是AI技术方面。2017年,来自成都的高考机器人AI-Maths挑战北京卷文科数学,用时22分钟得分105分;挑战全国二卷文科数学,用时10分钟得分为100分。在2018年6月7日举行的高考作文“人机大战”中,机器人“状元”的作文《绿水青山图》被阅卷专家给出100分,而青年作家张一一的作文《新时代新青年》仅获85分。这就意味着不止是计算能力,不久的将来,语言文字领域也会被人工智能占一席之地 。以上四个方面的共同点是消费能力在提升,其中被动消费占比在同步提高。随着传播渠道更加丰富和快捷,受众无暇品味细节,无心深入鉴别适宜与否,更无意系统全面接受。

当下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供给的质量”。短期目标来看,供给改革是为了应对当下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的严峻挑战;长期目标,则是追求一个真正的“供需相向匹配”的新经济结构。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一直存在。但是由于社会和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变化较快,而教育供给变化的周期较长,相对于需求而言,供给的弹性很小。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中,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活力,使得提升供给效率、提高供给弹性成为可能。互联网平台的交融共享与实时互动,使优质资源由稀缺逐渐向放开转化。高等教育门槛的降低与资源的共享,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享受到相应的教育服务,同时高等教育资源的生成和利用也面临着诸多困扰和挑战。总之,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升级,重在重塑供需关系以引致需求,网格化的教育资源分布将会直推传统学校向学习中心转变,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高效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供给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