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信息网络深化阅读的实践与研究

2018-07-04叶丹铭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中语文信息技术

叶丹铭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课本选取了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为我们讲述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故事,为我们述说着人类的心声,能够滋润人的灵魂、提高人生质量,陶冶和发展人的性情。当今社会,信息与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交际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它要求语文教学扩展教材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教师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一、教学准备平台——拓展视野,突现个性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选择。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教师的地位受到挑战,教师的主要作用将定位于教材开发,教学研究和评价,定位于挖掘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帮助学习者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生存能力。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学习者,这有利于使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例如经典小说《祝福》,不少老师抓住祥林嫂的命运发展来分析文本。课时多但内容枯燥。笔者阅读该文后,利用网络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有关该小说人物和环境的赏析文章很多,讲得也十分透彻。笔者利用网络和众多老师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了该小说中的几处阅读困惑:

(1)《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的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风景依旧”,按理说,鲁四老爷“大骂新党”,骂的应该是孙中山,那么鲁四老爷为什么不骂孙中山,偏骂康有为呢?

(2)鲁迅的作品惜墨如金,在《祝福》中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特写鲁四老爷的书房?

(3)“我”明天决计进城去,为什么要说到“福興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物美价廉”?

笔者利用网络技术留心抓住契机,将矛盾引进课堂,激活思辨的火花。在教学时,笔者抓住这些可贵的疑问,将课堂定位为“感受《祝福》的语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广陈己见,课堂上出现了热烈论辩的场景。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学生的这些有创意的观点。

疑问之一:鲁四老爷为什么不骂孙中山,偏骂康有为呢?

学生观点1:鲁四老爷是鲁镇的头面人物,且是一个教书的“老监生”,他都不知道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那就更不要说普通的百姓了。可见辛亥革命没有真正发动群众的力量,它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学生观点2:康有为是一位改良主义者,后来成了保皇党,也就是辛亥革命的反对派。如此的人物,鲁四老爷尚且骂,那就更不要说孙中山了,可见鲁四老爷反动的程度。

疑问之二:鲁迅的作品惜墨如金,在《祝福》中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特写鲁四老爷的书房?

学生观点:鲁迅之所以特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是为了说明鲁四老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甚至我们可以猜想他这个“监生”的名号也是买来的。因为一个家境殷实的老监生的书房里不可能只有两部半书:一堆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一部《四书衬》。至于那幅“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其实是对鲁四老爷之流的最大讽刺。我们可以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态度上,看出鲁四老爷是一个“事理不通达心气不和平”的伪君子。

疑问之三:“我”明天决计进城去,为什么要说到“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物美价廉”?

学生观点:鲁迅点到福兴楼一元一盘、物美价廉的鱼翅,与下文祥林嫂每月五百文的工钱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我”眼里已经很价廉的鱼翅,祥林嫂每月五百文的工钱只能吃半碗。即使是这样,祥林嫂“反满足,口角也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见,这个苦命女人只需要低得不能再低的生活要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激活学生阅读的冲动,在于使学生都能够乐于倾吐。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辅佐下,积极探讨,深入钻研教材,老课新上,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研究语言,而且还能激活学生思辨的火花。他们获取的,不光是一堂课所给予的内容,而是可以得益一生的文化武器。

二、教学实施平台——激活思维,创造个性

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注意融入情感调动因素,处理好语文知识和边缘知识的关系,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增加教学的密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真正有所得、有所悟。

1.视听结合,增强感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教科书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但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墨守成规,极端地认为多媒体课件,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限制了语言的无限魅力。

如果合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制作,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具有感知的时效性、共同性和统一性,使学生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

正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播放配有画面和朗读的录像,给学生以新鲜感和吸引力。既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通过视听结合,文字符号和口头转述变为具体可见的、形象逼真的视觉画面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改变口述加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避免因教师讲述过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处于学习和求知的兴奋状态,从而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利于扩大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想象叠加

高中语文课本中增加了许多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

面对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比如欣赏《天净沙·秋思》,为了让学生理解“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一边阅读理解,一边放映“枯藤老树昏鸦图”、“小桥流水人家图”、“西风古道瘦马图”,再配上西风的效果和凄婉的音乐,能让师生共同进入到萧瑟的秋境中,深入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而讲白居易《琵琶行》这首诗时,可以在这首诗的朗读录音带上配上一曲哀婉动人、如泣如诉的琵琶曲,让切题的音乐带着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定能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插上想象的翅膀,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教学评价平台——互动交流,深化个性

教学评价过程中往往教师评价较多,主体较为单一,被评价者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试想,一个学生如果在自己学习过程中从来没有体验或极少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感受到的永远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或者老是经受着失败的苦恼,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一直处于压抑或自卑状态,那种渴求语文水平提高的心理定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资源共享性、实时性、异步性、虚拟性等特点,可构建一个利用信息网络而形成学生自主评价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评价的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园地”,在这样的“园地”中,学生们可以无拘无束发表自己阅读文本后的一些独特看法,然后大家展开讨论。这可以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了解,形成积极、友好、平等、民主、和谐的评价关系,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中一条清晰的辅助线,也成为教学科研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陶行之先生说:“教学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笔者相信,只要师生利用信息技术,长期坚持一起“做”,一同“行”,一定能使语文教学亮丽起来,走出一条宽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韩雪屏. 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2] 李杏保、陈钟梁. 纵论语文教育观[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李海林. 文本:一個需要重新理解的概念[J]. 中学语文,2005(5).

(作者单位:浙江省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高中语文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