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8-07-04刘金堂

决策与信息 2018年7期
关键词:所有制经济发展国有企业

刘金堂

[摘 要] 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部分工业和科技领域领跑世界,并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经济奇迹的发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性作用。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以央企为主体的国有企业、城市国有土地制度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探索创建起来的,其他发展中大国难以复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所有制

[中图分类号] F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7-0089-09

新中国从依靠洋钉、洋油、洋火、洋布、洋针、洋线,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条件下起步,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债权国,并在部分工业和科技领域领跑世界,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经济奇迹不仅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还引起了世界政商精英们的深入思考。对此,笔者通过纵向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及横向比较其他发展中大国后认为,中国经济奇迹之所以令世界瞩目,除一些学者谈到的改革开放、人口红利、后发优势和历史机遇等因素外,还有两大因素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和不断完善的政策主导性作用;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性作用。本文特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谈谈个人浅见。

一、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以其巨大的调节功能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土地制度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制度。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時期是否建立起符合本国国情的土地制度,关键看这一制度是否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制度,在新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同的基础性作用。

1. 在贫困时期,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有效配置了农业资源,确保了耕者有其田、人人有饭吃。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仅1.13亿吨,人均占有量为200公斤;1978年全国粮食产量达3.05亿吨,人均占有量为300公斤[1] 17;从1949到1979年近30年的时间,全党始终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第一要务,之所以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有效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使土地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是重要原因之一。

2. 在大办农业时期,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有效指导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使原始的自然地块得到了统一规划与开垦,建立起高产粮田。自1958到1978年的20年时间里,全国除建立大型水库302座、中型水库2100座、小型水库82000座、库容量达到4000亿立方米外,还在平原地区对农村进行了统一规划与改造,建立起水乡园林式的高产良田;在山区,以河南红旗渠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更是创造了世界奇迹。如果没有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的优势,自然村落、自然沟渠、自然田块是不可能得到统一规划、有效改造的。

3. 在经济起飞时期,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有效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用地的土地征用问题。据测算,中国近70年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修建及城市发展占用土地超过1亿亩。如果没有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的巨大调节功能,其征地工作是难以推进的。因为集体所有制的土地被征用后,集体组织内部可以对土地使用权进行有效调节,确保土地资源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得到再分配。

4. 进入工业化城市时期,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有效解决了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动问题,确保了农村人口有序向城市转移。据统计,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为1.7亿人,占总人口的18%;到2015年,中国城市人口约7.7亿人,占总人口的56%左右,其中约5亿人口是从农村转移进城的[2]。中国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类似印度城市贫民窟的现象,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为转移人口在正式转移前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即农村人口在进城务工、经商初期,老家还有农田使用权。当他们在城市站稳脚根时,就放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如果他们不想留在城市,还可以回到农村重操旧业,从事农业生产,不会失地失业。

(二)以央企为主体的国有企业以其巨大的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投融资和建设施工能力,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能源、交通、港口和国防安全建设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使中国的能源、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国防装备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1. 以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国电、中国电力投资、中国长江三峡、中国核工、中国核建和国家电网为主体组成的发电、输电工程系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电能保障。截至2016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5亿千瓦,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达到7085公里,输送容量达到1856万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15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为世界上拥有直流输电工程最多、输送线路最长、容量最大的国家。

2. 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各省、区、市交通投资集团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铁路与公路设计、建设、装备制造和投融资企业将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向了世界一流水平。截至2017年末,中国铁路总里程近13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到2025年将达到3.8万公里;公路总里程47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1万公里,国道、省道约60万公里。

3. 以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航空工业、中国兵器工业、中国兵器装备、中国电子科技和中国船舶重工为主体的国防工业体系建设,使中国的国防工业形成了赶超美俄的发展势头。中國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95%,空间站的建设、探月工程的开展以及北斗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都标志着中国的航天工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C919大型客机试飞成功、歼20战机列役、国产航母和055大舰建成、与俄罗斯联合研制大型宽体客机项目的启动,都表明中国的航空及国防工业发展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4. 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为主体的通信行业使中国的移动支付、网购得到飞速发展。2016年末,中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3041万公里,用户7.51亿人;全球最大规模的4G网路基站299万个,用户8.9亿,均居全球之首。

此外,全球10大港口,中国占有7席,为中国的国际贸易运输提供了保障。上海振华重工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基地,港口机械制造达到世界顶级水平,其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2%。

(三)城市国有土地制度不仅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还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中国的城市土地制度是将一种公有制形式即农村集体所有制改变性质后,转变为另一种公有制形式即国家所有,然后通过土地出让金推动城市建设的制度。这样的土地制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巨大的基础性作用。

1. 城市国有土地制度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据测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增加了约6亿人,按每万人占用土地1平方公里计算,中国新建了约6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城市,需投资几百万亿元资金,仅基础设施投入就有几十万亿元,其巨大投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或以土地作抵押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如果没有城市国有土地制度,中国城市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2.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成后,通过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金开展工业、住宅建设,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巨大的容纳空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每年约以1.5%总人口的规模向城市转移,至今共转移了约5亿人,不仅超过了美国总人口,也超过了欧盟总人口。因此,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必须研究中国城市发展轨迹,并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国有土地制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3. 城市国有土地出让金推动城市发展,不仅给城郊农村被征地农民带来了红利,还给整个农村带来了红利。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延续了几十年,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够,城市无法接纳农村人口。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通过出让国有土地获得城市发展所需的建设资金。如果土地出让金不为政府所有,全国约95%的农村人口就无法进城,进而公平、公正地享受国家发展红利。

二、从世界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自二战后就实行了民主化、私有化,但其经济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得到巨大发展。究其原因,从经济制度上讲,是他们缺少了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分

1. 中国的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农田资源配置、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用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等问题。而印度由于实行土地私有制,上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首先,没有解决好耕者有其田的问题。印度农民分为四大类,即拥有土地但自己不耕种的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自己耕种的农民,主要耕种别人土地的农民和农业短工,类似于中国解放前的状况。虽然历届印度政府花了很大精力进行了50年的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至今完全无地的农民仍占农民总人口的25%。

其次,没有解决好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印度农田自然状态普通存在,导致农作物产量难以提高。2013年,印度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70000千顷,中国为122524千顷,但中国的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6.02亿吨,而印度仅2.65亿吨,为中国的44%,单位面积产量仅为中国的32%[3]。

再次,没有解决好铁路、公路以及工业建设用地的顺利征用问题。印度由于土地私有加之就业不充分,各项建设征地特别是铁路、公路建设征地要做千家万户的工作,而土地所有者一般都视土如命,政府往往要通过法律诉讼途径来征地。这种征地办法时间长且成本高,一般三年左右才有结果,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

最后,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家家都有承包田,他们往往是富起来后才举家进城;而印度土地实行的是私有制且有25%的无地农民,他们是因为无地贫穷被迫举家进城,从而导致城市大规模贫民窟现象。

2. 中国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通过举全民之力拥有了巨大的研发、设计、投融资、装备制造以及建设施工能力,在基础设施、国防工业以及尖端技术领域实现了跟跑、并跑、领跑的格局,部分领域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而印度过去几十年没有培养“国家队”企业,民营企业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承担关系国计民生、国防安全建设的责任。

由于印度没有培养和发展公有制,因此在很多领域远远落后于中国。截至2016年末,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达15.5亿千瓦,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达7085公里,输送容量达1856万千瓦,均居世界第一。而印度上述指标仅分别为中国的五分之一;中国铁路总里程近13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而印度铁路十分落后,高铁还没有起步;中国公路总里程约47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国道总里程约29万公里,印度仅8万公里;中国的省道32万公里,印度约15万公里,上述铁路公路总里程中国是印度的3~5倍。

(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实行休克疗法,使国家走上了私有化的经济发展道路,然而他们不仅没有取得经济发展奇迹,反而在一定时期出现大倒退

1. 中国走的是渐进式改革道路,俄罗斯走的是激进式改革道路。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15年后在城市推行工商业体制改革,用邓小平的话讲,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不仅没有导致经济停滞倒退,反而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而俄罗斯通过激进式休克疗法推行私有化,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快速形成了金融寡头、两极分化,工农业生产力大幅度下降,经济长期衰退。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GDP比改革前下降55%以上,实际人均收入比改革前下降80%,财政收入空前减少,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同期美国一周的收入。

2. 中国的改革不仅保留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和涉及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的国有企业,还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交通投资和城市投资公司。而俄罗斯一刀切、一次性实行私有化,使前苏联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国家实力一夜之间化为泡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探索创建起来的,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复制

首先,土地问题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起义、朝代更替的总根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并先后进行了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等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互助组并历经初级化、高级化再到人民公社,才形成稳定的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这一制度经过60多年的实践证明,无论是1979年以前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分配模式,还是1979年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现行的“三权”分离制度,都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基础性作用。而其他发展中大国,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效仿西方推行土地私有化后,历届政府都在推行土地制度改革,但没有取得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其次,中国的国有企业是新中国建立后举全民之力经过近70年的努力发展起来的。前30年打基础,后40年大发展,经过不断改革,以央企为代表的众多国有企业变成了参天大树,承担着关系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的社会责任。其他发展中大国要培植类似于中国的国有企业,至少需要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所以,短期内是无法办到的,也不可能办到。

再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稳定的政治局面和连续的国家政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上世纪50年代建立起全新的公有制经济制度,70年代后的改革保留并完善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以及涉及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的公有制企业,这种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扬弃,是其他发展中大国(如印度等)没有做过或没有做到(如前苏联等)的事业。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其他发展中大国难以复制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新时代仍将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一)未来30年是中国强起来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仍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1. 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将在农村人口有序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现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已经全转的农户,即随着个人在城市的发展,举家进城融入城市生活;二是半转的农户,即年轻的一代已进入城市有了稳定的工作,但其父母仍生活在农村;三是基本没有转移的农户,他们以农为生,但正在培养下一代向城市转移,这类人口向城市转移大约还需30年。所以现有的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还应继续执行。

2. 关系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的国有企业,将在完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首先,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持续。以电力建设为例,虽然中国发电总量达到世界第一,但中国是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按美国人均的电力消耗计算,中国的电力规模至少需扩大2倍;中国的航天、航空、造船、尖端科技虽然发展很快,但还没有全面赶上或超过美国和欧盟。其次,“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国有企业发挥基础性作用,把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发挥出来,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不断增强世界影响力。

(二)未来30年,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的历史使命将顺利完成,30年后取而代之的将是全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制度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集体经济组织内的绝大部分人口转移到城市后,剩下的小部分人就不应享有相关权益了。因此,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在30年后应该改变。

1.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建议:

(1)改革不得让以农为生的农村人口失去土地使用权。农村人口是逐步向城市转移的,在转移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仍会以农为生。

(2)改革不得将农田分成各自为政的零星小块(片)。如果将土地所有权分成零星小块(片),再让其通过并购形成规模经营,既需要时间成本,也难以更快更好地形成规模经营。

(3)改革不得让农村转移人口的宅基地永久性得不到复耕。现在很多农村人口已经完全转移到城市,但其宅基地及房屋在农村闲置,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对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原则,盘活闲置住房发展乡村旅游、养老等产业;无条件开发乡村旅游和养老产业的地方,可以遵照进城农民的意愿,由政府对建筑物进行补偿,逐步将宅基地收回进行复耕。据测算,农村每户农民的宅基地包括道路间隔等占用耕地超过1亩,全国约3亿户宅基地就占用耕地3亿多亩,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至少可以复耕1.5亿~2亿亩。

(4)改革后政府不得放松对农田和农作物规划的监管。政府要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农业生产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像墨西哥、巴西等国农场主那样不顾国计民生,只顾自身利益,生产国际上盈利的产品。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土地不能实行私有制。

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应是:

(1)建立国有土地管理制。即在现行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到期后,建立国家土地所有权,委托县级人民政府管理,农业生产者向政府申请土地耕作经营。

(2)建立国家投入机制。即农村宅基地复耕、农田水利建设由国家投入,特别是宅基地复耕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若没有政府参与,就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3)建立规模经营机制。即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逐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随着城市劳动者收入增加而不断扩大耕作面积,增加自身收入。

(4)逐步推行生产经营者知识化、专业化。现在的农民仍然是传统型的,文化水平低,专业能力差。随着国有土地制度的建立,应鼓励热心农业发展的人士申请下乡耕种农田,让有学历、有专业技能的知识型人才成为新型农业生产者,从而取代传统农民。

(三)未来30年,中国将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制度

1. 中国现有的国有企业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主要包括以油、电为主体的能源型企业;以铁路、公路、港口、机场投资为主体的交通运输型企业;以城市道路、给水、排水、地铁投资为主体的城市投资型企业。

二是涉及国防安全的国有企业,主要包括以兵器为主的军工企业、航天航空舰船制造企业以及超级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

三是涉及农业生产服务和为城市新市民提供公租房的企业。

四是除上述企业外其他类型的工商企业。有些行业或企业曾涉及国计民生并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其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

2. 改革应分类研究,分步进行。

首先,第一、二、三类企业应保留国有企业性质,但应从精干、高效出发,由国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管理,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其次,第四类企业应逐步改为民营性质,走民营发展之路。中央和地方组成改革专班,研究具体的改革办法,使之既能实现平稳改革,又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3]黄剑辉.21世纪的龙象之争——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EB/OL].华夏时报网,2016-04-15.http://www.chinatimes.net.cn/article/55446.html.

[责任编辑:张 舸]

猜你喜欢

所有制经济发展国有企业
“混改”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肖亚庆:2017年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口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