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学知识的性别建构与理性反思

2018-07-04吉维维刘钒

决策与信息 2018年7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女性主义

吉维维 刘钒

[摘 要] 科学在建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是影响科学建构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的男性中心主义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传统的科学模式将女性排除在科学之外。但是这种只由男性建构的科学体系是不完整的,由此女性主义学派提出了很多策略来解决女性在科学中相对缺席的难题。同时,由于长期受到男性中心主义的压迫,有些极端的女性主义者又重新走上了二元对立的不归路。因此,重建一个具有双重性别的科学体系,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科学知识;科学模式;性别建构;男性中心主义;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 N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7-0082-07

科学具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在《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中这样表述: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1]。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关于科学的定义是完全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在主流的科学观中,科学区别于非科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在于价值中立和无偏见的客观性。但是在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科学真的是完全客观,没有任何偏见吗?美国科学哲学家约瑟夫·劳斯指出:“对于哲学家来说,科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知识成就中最突出的典范,即所谓‘大写的常识性知识。科学是一种工具,一种迄今为止最为成功地建构与改进世界表象的工具。”[2] “所有科学合理性的代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默顿的制度性的规范、库恩的范式的一致所拥有的地位,现在却被留给了偶然的权利,维护权利的社会利益与知识的其他使用目的”[3]。由此可见,科学的客观性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知识的建构也有诸多类型,包括社会建构、性别建构、文化建构等,而性别建构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男性中心主义科学的渊源

男女的地位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在母系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其原因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人类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可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女性的地位在逐渐变低,男性也因为其较强的劳动能力而占据主导地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各民族原始社会的神话故事中都存在着大量拥有伟大力量的原始母神形象。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形态发生变化,这些母神的力量也遭到了不断的削弱,最终不得不接受没落的命运”[4]。

从另一方面来看,父权文化不仅造就了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同时也造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氛围。很多女性从小就受到和男性不一样的文化浸染,在这种“性别决定命运”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女性产生了自卑情结,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男性,逐渐失去了在事业上的雄心,而不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男性而生存,发自内心地接受了男權中心主义的思想。没有精神和经济上的独立,女性自然就不能在科学或其他领域中展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自古以来,女性的地位就被局限在相夫教子、生儿育女的范围中,女性的才能和智慧被长期压制和束缚着,因此社会上渐渐形成了男性中心主义的科学形态。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科学体系变得日益坚固,并且形成了男女二元对立的关系。在这种二元对立体系和阳盛阴衰社会形态的影响下,女性逐渐淡出了科学领域。

二、固有的科学模式把女性排除在科学之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性别被社会建构了出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性别”。其实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生物性别(sex)”,而是“社会性别(gender)”。因为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是取决于她的性别性征,而是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环境又反映出了人类所达到的技术发展水平[5]。男女在体力上的确有差别,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科学工作对人们的体力要求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女性也比之前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这就为更多的女性走进科学的殿堂奠定了基础。不过,尽管生产技术水平有利于男女平等,但在科学领域中还是存在女性相对缺席的现象。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沙伦·特拉维克对高能物理学家社区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详细研究了美国和日本的高能物理学界。她通过讲述物理学家是如何被造就出来的,以及物理学家在他们的工作生涯中的行为模式,揭示了女性被排除在科学之外的原因。她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美国的SLAC实验室和日本的KEK实验室。在SLAC固定从事物理学研究的222名雇员中,只有1名女性(占0.45%),在KEK中从事科研的1082名雇员中,有81名女性(占7.49%)[6] 3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科学实验室中的男女比例是极度不平衡的。

培养一名杰出的高能物理学家的流程和体制是造成高能物理学界男女比例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任何一位著名的高能物理学家都是从本科生开始的,这一阶段他们主要从物理教科书上获得相关基础知识。

到研究生阶段,他们开始做实验或是被安排承担一些常规的任务。其间导师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科学领域中,大多数导师都是男性。他们对于女性学生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她们不能吃苦耐劳,不能长时间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大多只给女性学生分配一些数据分析或是一些比较简单的任务,这无疑加大了男女学生之间动手能力的差距。从而使得男性学生在以后的科学工作中更能得心应手。

在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物理学家之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会有频繁的社交活动,但是他们通常都是找“同道相聚”。“在日本,所有的工作组成员交往频率都很高,常常是一周数次,但笔者在这样的小组里从未见过女性。人们一般认为女物理学家在公共社交场合不宜参加到男性物理学家当中,这样一来,女物理学者错过了一些有价值的讨论”[6] 137。因此就导致女性物理学家被排除在圈子之外,不能及时地获取信息,从而增大了女性物理学家做出巨大成就的难度,这也是科学史上女性科学家寥寥无几的原因之一。综上可见性别差异导致了劳动分工的不同,在科学的研究进程中,有些女性逐渐被这种固定的科学操作模式所束缚、压制,失去了与男性同等的工作机会而被迫离开科研岗位。

三、男性中心主义科学体系的弊端

如同西方科学在科学史中独占鳌头的局面一样,男性在科学知识的建构中也始终扮演着主角。研究发现,科学研究中男性的比例远远超过女性,进入科学领域的女性中,取得重大成就的也寥寥无几。即使她们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往往被主流科学所忽略和贬低。这就是所谓的“女性在科学中的相对缺席现象”[7] 290。女性虽在科学领域中做出了显著贡献,但却因为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歧视,她们的科研成果往往都被无声无息地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针对目前男性中心主义科学体系的现状,女性主义者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对其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首先,女性主义批判了科学的学科普遍性特征。她们认为科学的普遍性只是对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性别、人种、文化来说的,这种所谓的普遍性对于那些處于“他者”的弱势势力来说,恰恰是一种强制性。因为“他者”只能被迫接受这种主流的科学,而没有机会在科学的领域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身的思想。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女性和其他处于边缘地位的人,都被这种主流的科学所排斥。如果只是一部分占统治地位的人建构了现在的科学系统,另一部分“他者”只是被迫接受,那么这种科学怎么能称得上是普遍的呢?

其次,女性主义批判了主流科学的方法论。传统科学认为其科学方法可以消除任何社会偏见,但事实上科学方法总是存在问题的,它不可能消除社会偏见。在女性主义看来,传统的科学方法充满了父权制的思想,在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中,女性的参与度几乎被忽略。科学方法的本身存在着极大偏见,它只允许以某种方法对某些特定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只能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框架中给出解释。这种传统的方法限制了人们探索更广阔世界的步伐,也压抑了女性和其他边缘化人群的科学意识。

最后,女性主义批判了科学的所谓客观性和公正性。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学科的发展成熟度各不相同,有些学科的发展速度迅猛,有些学科却停滞不前。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也会厚此薄彼,因为科学知识的建构和权力的行使之间有一种并非公平的关系。同理,因为男性在科学领域的主导地位,所以导致了许多关于女性的科学研究被忽略,这就形成了科学的畸形发展。科学家们想从各方面表现出科学是客观公正的,都坚持科学家的活动是不会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他们却在无形中把女性排除在科学之外,这显然违背了科学独立、客观的本质。人作为有感情的动物,不可能随时都保持冷静和客观,如果不站在对立的一面(女性角度)思考,就不可能形成一套完全客观的科学体系。

女性主义对主流科学进行强烈的批判,是为了构建一种能克服现有科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以及所有等级观念)的客观中立的科学。因为该主义认为男性建构的科学存在主观因素,不能站在女性的视角去研究解决问题。只以男性的方式来解释、理解世界,是不客观、不全面的。通过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女性主义希望能找到一种更好的科学来解释世界。“她们形成不同的女性主义立场,这种立场借助能直接表达对自己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的概念框架的透镜来观察世界”[8]。

在科学的领域中,女性常常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事实上,女性是有助于科研项目的更好进行的,可以弥补男性中心性的缺陷。如果能有更多的女性参与科研活动,在科学建构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不仅是对女性的一种新发现,更是对科学的重大突破。

四、加强女性在科学建构中的作用

为了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益,女性主义学说兴起。女性主义起源于女性运动,其最开始是为了争取女性的合法权益和公平待遇,后来逐渐演变为女性主义。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两次主要的女性主义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女性要求改善她们在就业、教育、政治等领域中的弱势地位,为自己争取更加重要的权利。同时她们也争取改变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相比,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有了理论基础。法国女作家德·波伏娃的名著《第二性》和美国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都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女性的作用和她们的独立人格。

不过女性主义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普遍的定义,不同的文化、流派、学者都对女性主义有不同的界定。但也有学者从概念和实践这两个层面来解释女性主义: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两性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或方法论原则;从实践上看,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运动。根据这种理解,可以把女性主义概括为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的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变革[7] 286。正是因为长久以来,女性受到男性中心主义的压迫,所以才会引起女性的反抗和人类的反思,产生女性主义这一流派。

女性主义大致分为自由主义(Liberalism)、马克思主义(Marxism)、激进主义(Radicalism)、社会主义(Socialism)、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以及生态研究(Ecological Studies)等不同的流派。自由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是由于受到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和社会文化的压迫和限制,从而不能发挥出女性本来的潜能,这不仅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也让社会形态变得畸形。因此她们主张打破原有的制度和风俗对女性的束缚,为女性争取到更多的权益和自由。马克思女性主义的观点是妇女要想获得解放,就不仅要反对男性中心主义,还要反对私有制。让妇女获得经济上的独立,然后才可以得到平等的待遇和人格的自由。激进女性主义者主张推翻父权制下的男性中心主义,推翻男性对女性生理上的压迫。男性和女性虽然有本质上的生理差别,但这并不能成为人格不平等的理由。因此必须推翻现有的一切科学理论和科学制度,因为传统的科学从根本上排斥了女性,并主张通过强化差异和重新评价来获得女性所追求的平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强调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不完善的,因此要想改变女性的地位,除了改变经济基础以外,还需要借助特有的文化活动来发展和宣扬女性主义意识。生态女性主义者则认为西方文化淡化了自然和女性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们对传统的科学、哲学、生态学和伦理学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她们强调女性和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但男性却想要统治和奴役自然,因此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保护自然,她们能走出一条全新的科学道路。后现代主义所关注的很多焦点和女性主义相同,因此二者联合起来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反对二元对立的体系,并认为正是二元对立的思想体系导致了长久以来女性受压迫的局面。后现代主义更加强调差异性、多元性,这有利于女性主义的发展,反对传统社会普遍理念对女性的束缚。

以上的女性主义流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改善现有男性中心主义科学体系的途径,无疑有助于促进女性主义的发展,但其成效却不是十分显著。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外部的环境(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社会文化风俗或所有权制度等),那为什么不能从女性自身出发,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努力打破现有科学模式的束缚呢?这或许可以为女性进入科学领域争取到更多的机会。

五、重建一个具有双重性别的新科学

女性主义对主流的、男性主导的科学体系进行了批判,那么如何重建一个客观、普遍和没有偏见的科学体系呢?

在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同时,女性主义者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女性主义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虽然多样性有助于女性主义的发展,但毕竟不能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去抨击现有的科学知识结构。而且对于女性来说,智力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年轻时,她们的才智没有通过竞赛而得到发展,也没有用于严肃的科学学习,即便是天资聪颖,也是过早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上去了[9]。女性对于外表形体的关注使她们相比于男性来说,只有更少的时间来从事科学研究。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多数女性往往缺乏积极主动做科研的态度,这也是只有极少数女性能成为大科学家的原因。不能看到自身的缺陷,而只是一味批判现有的男性中心主义,这可以说是现有女性主义的缺点。如果女性主义想建构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科学体系,那也只是重新走上了她们所批判的男性中心主义道路(走向女性中心主义)。

很显然,男性和女性任何一方都无法充分证明自身優越于另一方。因此男性与女性认知方式的适当结合会比单方面的认知方式拥有更多的优势。在科学领域中,相互配合的男女能发挥出各自的长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得其所,这样或许才能建构一个更加和谐完善的科学体系。从另一方面看,人们之所以很难从科学迷宫中走出来,是因为人们没有站在科学之外的角度去看科学。如果我们在当前男性主导的科学圈中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才能建构一个完全客观、理性的科学体系,那就不妨成为一个“圈内的局外人”,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重建一个具有双重性别的科学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系统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简明社会科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2]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盛晓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索卡尔,德里达,罗蒂,等.“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M].蔡 仲,等,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南宫梅芳, 朱红梅, 武田田, 吕丽塔.生态女性主义:性别、文化与自然的文学解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 强,译.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6]沙伦·特拉维克.物理与人理——对高能物理学家社区的人类学考察[M].刘珺珺 ,张大川,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7]洪晓楠. 科学文化哲学研究[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8]桑德拉·哈丁.科学的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认识论[M].夏侯炳, 谭兆名,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9]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M].谭 洁,黄晓红,等,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利林]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女性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
幼儿教育要注重开展科学游戏活动
梦想中的学校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