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质疑”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8-07-04顾杰
顾杰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列为科学素养的一大要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从而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学科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
一、女“先生”之疑——注重自信心的呵护
上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预留二十五分钟质疑环节,要求他们针对文章中的用词、语言、写法、内容、思想情感等任何一个有疑问的地方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提出疑问,或者是自己的见解、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第一个学生的问题是:“蔡老师是一名女教师,为什么第一小节称她是‘先生?”很多同学哈哈大笑,我也哑然失笑,没想到第一个问题竟是这样的问题。那名同学也很尴尬,面露羞涩,不知道自己哪里出错了。我随即说:“你提的问题很好,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称谓文化,别看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简单,可是它背后却包含着很深厚的古代礼仪文化啊,所以说这是一个很有文化的问题。”至此,再也没有同学笑了,那名提问的同学也很高兴,立即有其他同学举手帮助他回答这个问题。我又适时地引导:“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中‘称谓文化独树一帜,很有意思,课后大家可以去查一查资料,都有哪些特定的称谓,起源是什么,下周专门用一节课交流。”
质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点燃学生质疑的热情,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予以鼓励。对萌发的发问幼芽,更要小心呵护,积极培植,努力形成学生质疑创新的期待心理。对学生可能是幼稚的或钻牛角尖的,甚至错误的发问,千万不要草率处理,更不能嘲笑、讽刺和压制学生,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抑制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满怀热情地对待学生的问题,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并通过正确引导,促使其自我觉悟,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上述案例最大的收获在于,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提问的勇气,反而被老师的一番话点燃了提问的热情。
二、改词之疑——注重方法论的指导
还是《我的老师》这节课,有一名同学举手提问:“文中‘援助一词能否改成‘帮助?”我问全体同学有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没人举手,看来这个问题有些难度。于是我就让他们小组讨论后再回答。有一名同学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她说:“老师,把‘援助改成‘帮助,在意思上幾乎是没有变化,但是我总觉得用‘援助比较好,至于好在哪里我也说不上来,只是感觉用‘援助好。”我说:“你很有语感,学习语文语感很重要。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词有何区别。”一名同学回答说:“‘援助比‘帮助多了一层‘支援的意思。”我又问:“我们一般什么情况下才用‘支援呀?”一名同学说:“在一方比较弱小,或者遭受到比较大的灾难时。”我说:“对!比如我们常说‘支援前线,汶川、玉树地震后,需要全国人民的‘支援等等。那么课文中用‘援助比‘帮助好在哪里呢?”又一名同学举手回答说:“我觉得用‘援助暗含了文中的‘我是比较弱小的一方,而蔡老师帮助‘我恰恰体现了她同情弱小的善良之心,比‘帮助更能突出蔡老师的形象特点。”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上述案例用了比较常见的比较质疑法。首先是对文章当中用词的比较,在比较中理解词语,理解人物,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更进一步学会运用词语、语言;其次是在理解词语与生活、学习中已有的经验比较,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相机引导学生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近,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彰显活力。
三、文章标题之疑——注重发散性的思维
《以虫治虫》这课中,有一名同学提出:“我觉得‘以虫治虫不适合作这篇文章的标题。”一语既出,满座皆惊。对教材直接产生了怀疑!不必说其他学生,我心中也是一愣。我没想过这问题,也从没有怀疑过文章的标题,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说:“你好有胆量,说说你的理由。”他说:“‘以是‘用的意思,标题的意思是‘用一种虫子(某种害虫的天敌)去治理另一种虫子(某种害虫)。这个‘用字明显含有主动性,‘以虫治虫是人们治理害虫的一种方法。而从文中看来,子方虫(害虫)的天敌傍不肯是应运而生的,并不是人们主动去利用的。”我听了之后说:“非常有道理,很有见地!”很多同学也点头称是。我接着问:“有没有其他看法?”这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我赶紧请他回答。他说:“我认为,这个标题用得好,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是一名科学家,他从子方虫遭遇傍不肯这个自然现象中总结出了一种治理农作物虫害的方法,就是用一种害虫的天敌去治理另一种害虫,这种方法在古代缺少农药等科技手段的条件下非常值得当时的人们利用。沈括从自然现象中观察总结出这种方法,真不愧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而《梦溪笔谈》也是一部伟大的科学巨著。”我连说“精彩精彩!”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补充。我觉得这种方法不光在古代可以被利用,在今天更应当提倡。因为,大规模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农药对农产品以及对环境的污染,让我们的食品更安全,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绿色。”我总结道:“说得非常好!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动脑,大胆质疑,我们在语文学习中的收获会越来越多!”
语文教学应留给学生充分质疑、求异和想象的时空,提倡思维无“禁区”;要淡化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摒弃强制性的同一思维、同一话语、同一行动,鼓励个性化和独特性,允许多元思维并存。上述案例的精彩之处不在于质疑本身,甚至不在于知识的获得,而在于质疑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想象力、联想力,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热爱在“质疑”这一小小的火苗引燃之下熊熊燃烧,形成一把火炬,指引着他们走向成功,走向巅峰!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折柳初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