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公主》的历史意义
2018-07-04邓小米
【摘要】1955年12月上映的奥地利知名影片《茜茜公主》不仅在知名度和塑造茜茜公主人物形象上大获成功,而且它还成功制造出了一定的政治效果。茜茜公主是奥地利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却并不幸福。但电影里她的爱情美满,生活幸福,政治能力被认可,简直就是从童话走进现实的公主。偶像剧一般的剧情不知圆了多少少女的粉红公主梦,电影直到如今依然被津津乐道。正因为如此人们很难将这部电影与政治联系起来,二战中奥地利作为轴心国成员全程参与了战争以及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在战后面临着严厉的战争惩罚,但因为奥地利与德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战胜国对奥地利又怀有同情之心,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茜茜公主》的上映就有了一定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茜茜公主;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邓小米,武汉商学院中西方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奥地利电影《茜茜公主》三部曲在每年的新旧年交替之际都会在奥地利官方电视台里重复播出,维也纳政府为了纪念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一世和王后茜茜公主结婚150周年,在维也纳霍夫堡宫内专门建立了茜茜公主博物馆,茜茜公主已然成为奥地利的一张靓丽名片。
影片上映于1955年12月,正是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军队从奥地利撤出后不久,电影主角茜茜不仅美丽迷人,还颇有政治头脑,对奥匈帝国的建立与和平起到了重大作用。不仅如此,影片中茜茜公主与国王弗兰茨一世的爱情也是一大亮点:才子佳人一见定情,互相爱慕,以美好为开始,以幸福为终点,携手共同统治着自己的国家。这部电影在巩固奥地利的中立国地位和重塑二战后奥地利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茜茜公主以美貌著称于世,美则美矣,她还心地善良、热爱自然,就像一只乖巧柔顺的小白兔。这正好符合了二战后奥地利想要展示给世人的形象——美丽无害与世无争。这是有一定历史缘由的,那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十年,奥地利还面临着需要与纳粹划清界限的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匈帝国分裂,从国土面积来看,新成立的奥地利共和国只占原先领土很小的一部分,往日幅员辽阔、称霸欧洲的大国顿时失去了往昔的风采。从民族感情来看,奥地利人因循传统,依然把奥地利看做是整体的“德意志”的一部分,虽然这种观点在俾斯麦时期受到冲擊和否定,但一战后,两国又面临着同样的战后恢复的问题,战后两个新成立的国家——魏玛共和国和奥地利共和国都没有给痛苦中挣扎的人们带来希望。当年的奥匈帝国剩下的一小部分——奥地利只是一个德语区,而德国虽然战败,但取而代之的魏玛共和国还是一个整体,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那时的奥地利人民基于现实的原因愿意向德国靠拢,在1928年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建立十周年之际,维也纳教育局出版了宣传手册《为了自由和人的尊严》,书中对奥地利三个字只字未提,而是称呼其为“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从中可见当时奥地利政府和人民向德国靠拢的心态。1929年奥地利爆发经济危机,这使得刚刚对新生国家有点好感的奥地利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一落千丈,在这一片混乱中,受益的是纳粹党人。1938年3月15日德国武力占领奥地利,曾经是社会民主党和众多奥地利人民向往的德奥合并就以这么讽刺的方式降临了,在接下来的七年里,奥地利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战争以轴心国集团的失败告终,奥地利的身份颇显尴尬,一方面它作为轴心国成员全程参与了纳粹的罪行,应该承担战争责任;另一方面它也是纳粹最早的受害者。以当时的情境来看,对奥政府来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尽快与纳粹撇清关系,奥地利也正是这么做的。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的外交部长在维也纳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确认奥地利重新独立,并对有关战后问题作了规定。根据条约,1955年10月25日,四国占领军撤离奥地利。10月26日,奥地利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永久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且不允许其他国家在本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苏、美、英、法四国同日发表声明,承认奥地利的中立国地位。电影《茜茜公主》于当年的12月首映,其主人翁美丽聪慧、活泼善良、与世无争,这个形象正好契合了当时奥地利应该表现出的中立国国家形象。
电影的情节也被做了一定的剪辑和处理,重点展示茜茜公主的美好生活,对于不美好的地方则一笔带过。电影中茜茜公主与皇帝之间的爱情美好又浪漫,英俊的皇帝对美丽的茜茜一见钟情,不顾母亲的反对坚持迎娶了茜茜为妻。婚后二人既受万众爱戴敬仰,又能享受普通人的卿卿我我,幸福的调子贯穿着电影的始终。但现实中两人的爱情只维持了二三年,之后的大部分时光都是貌合神离。在奥地利霍夫堡宫茜茜公主博物馆内收藏有一些茜茜公主的画像,大多数画像中茜茜公主的脸都是严肃的、笑意难觅。这也能从侧面看出茜茜公主的婚后生活并不十分的如意。婚后的茜茜十分不适应奥地利繁缛的宫廷礼节,但身在皇后之位却又不得不遵守这些礼节,茜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女儿,本以为女儿出生后终于可以迎来幸福生活了,结果却遭遇到更大的打击,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被带走,连探视都必须提前申请。这让茜茜陷入了抑郁症的折磨中,茜茜的痛苦在她和丈夫唯一的儿子鲁道夫自杀之后达到顶峰,有人说那时的茜茜也一同走了,只留下一个日渐衰老的躯体。不仅在子嗣问题上茜茜遭遇到不幸,她与皇帝弗朗茨的爱情在婚后也迅速降温,她的爱人一生情妇颇多,其晚年时期的一段绯闻关系竟然是在茜茜本人的默许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可见两人之间的爱情不仅不浪漫,反而很糟糕。
影片中茜茜公主能妥善的处理与婆婆索菲之间的关系。但真实情况也并非如此,茜茜与奥地利皇太后之间的矛盾从婚前就已经开始了。茜茜在与弗兰茨结婚前,弗兰茨的母亲——既是茜茜未来的婆婆,也是茜茜的亲姨妈,并没有把茜茜作为皇后的人选,她钟意的是茜茜的亲姐姐奈奈(奈奈为昵称),一位性格温柔、仪态庄重、苗条美丽的淑女,正因为如此,她被家长们内定为奥地利皇帝的候选新娘。可奈何皇帝弗朗次偏偏对这位小茜茜一见钟情,执意非茜茜不娶。茜茜和他的爸爸马克西米利安公爵关系很要好,父女俩都赞同共和、追求自由,可茜茜爸爸与茜茜姨妈之间的关系却有点紧张,因为茜茜的这位皇太后姨妈不满茜茜爸爸总喜欢与她眼中的下等人混在一起,俩人矛盾最激烈的一次是索菲拒绝向茜茜爸爸最好的朋友致意,只因他不是贵族出身。后来索菲因为奈奈的事专程去巴伐利亚拜访茜茜家人,结果茜茜爸爸借口有要事在身不能在家迎候,实际上他只是去当地一家马戏团亲自扮演小丑去了,无意中得知真相的索菲对此非常生气,二人关系降至冰点,而当时的少女茜茜是坚定不移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那么索菲怎样看待茜茜呢?她认为茜茜虽然长相招人喜欢,但缺乏管教,举止粗鲁、学养不够,甚至挑剔茜茜个子不高,牙齿太黄。总而言之若不是弗朗次的坚持,她绝对不会同意把茜茜做为皇后的人选。婚后的茜茜极不适应宫廷的繁文缛节,她太想念在巴伐利亚的家里恣意畅快的日子,在远离巴伐利亚的维也纳唯有她的丈夫弗朗次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弗朗茨在这点上是与自己母亲站在一边的,他们都认为身为皇后就必须遵守皇后的准则,为此茜茜多少有些郁闷。夫妻俩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弗朗次再次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把孩子带离了茜茜身边,由索菲亲自养育。这件事情之后茜茜与婆婆之间的关系就再也没有办法修复了。电影巧妙的将这些令人紧张和揪心的冲突进行了柔和化处理,影片中的弗朗次时刻小心保护着茜茜,即使面对母亲的指责他还是用自己的方式温和的坚持,这让荧幕前的观众大呼甜蜜。
影片也有符合历史的地方,比如茜茜公主对促成奥匈帝国的成立功不可没。她发自肺腑的热爱匈牙利这片土地,欣赏那里的音乐、建筑、骑士和马匹,并且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怀有一种悲悯之情,这种情怀的产生可能最初是从他的家庭历史教师马提拉伯爵那里得来,马提拉伯爵是一位地道的匈牙利人,他亲身经历过国家主权流失的痛苦,在茜茜与奥地利皇帝确定婚约后和举行婚礼前这段时间,他一有机会就会向茜茜讲述匈牙利民族是多么美好,可国家的主权却掌握在奥地利国王的手中,他多次拜托茜茜在她成为奥地利皇后之后一定要向皇帝说情,免去匈牙利人民的苦难,当时的茜茜只有16岁,对老师的这个请求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却认真的答应了,这些细节可以从《茜茜公主日记》这本书中找到依据。婚后的茜茜也确实这么做了,1866年前后,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迅速走向强大,奥地利皇帝意识到这时候需要安抚匈牙利,两国之间最好结成同盟才能与普鲁士相抗衡。由于茜茜在匈牙利树立的良好形象,她成为了两个互相敌视的国家领袖之间的调解人,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从匈牙利的安德拉希伯爵将一顶王冠戴在茜茜头上的那一刻起,茜茜成为了匈牙利的女王,受到匈牙利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借用茜茜爸爸的一句话“有什么比一对恩爱的夫妻共同统治着他们的国家更令人放心的呢?”如今人们想到奥地利就会想到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曾经生活着一位美丽、幸福、为和平作出过贡献的女性,存在于部分人记忆中的奥地利历史上的污渍也就容易被冲淡和忘记。这就是《茜茜公主》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