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创新理论的高校微课教学创新机制
2018-07-04刘文彬陈智利阎纲杨波
刘文彬 陈智利 阎纲 杨波
摘要:在微创新理论的引导下,针对微课教与学的微小需求、需求的微小变化,从微课设计、应用和评价等方面对微课教学进行持续微小改进与累积整合,继而构建一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增强学生体验为核心”的微课教学循环创新机制。高校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通过“不断试错、逐步优化”的微创新循环过程,改进或改善微课的教学质量与服务,实现教育微创新,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微课;高等教育;微创新;教学质量
一、引言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在此战略目标下,我国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实现教育微创新,为我国“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当前,国内各高校的微课建设如火如荼,参与微课建设的教师数量也与日俱增。然而,在高校微课建设过程中,也凸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1)微课建设侧重于微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竞赛,忽视了微课的实际应用,如胡铁生老师的调查发现,仅有16%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微课。(2)微课建设的服务主体尚未明确,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3)对微课建设的认识不足,许多参与者盲目跟风,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4)对微课评价也是一个未解的谜团,由谁来实施评价?怎样实施评价?评价的效果如何进行检验?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微课在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针对当前高校微课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微创新理论引入微课教学中,视微课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产品,学生为这种“特殊产品”的用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微课教学创新机制,针对学生学习的微小需求、需求的微小变化,从小事人手、从小处着眼,对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实际应用及微课评价等进行持续微小改进与累积整合,满足学生多层次、多阶段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终实现微课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应用,从而为我国高校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教育微创新的内涵
微创新的概念源于产业界,如美国苹果公司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认为“微小的创新可以改变世界”。360安全卫士董事长周鸿祎认为:“你的产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打动用户心里最甜的那个点,把一个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是四两拨千斤,这种单点突破就叫‘微创新”。马晓苗认为:“微创新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论、一种以满足客户需求、改善客户体验为导向,立足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组织格局、商业模式以及客户价值等方面实现显著性突破的创新模式”。然而,微创新不是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而是无数次微创新的积累,并通过这些积累而形成的颠覆式创新。
在“双一流”战略目标下,教育创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之一。从宏观上,教育创新是发现教育事业前进的规律以及探求规律的应用。但是,它不能从微观上对学校和教师每天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寻找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途径,尽管一时成不了体系,但也同样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创新,这种创新称为‘教育微创新”。周清平等认为:“教育微创新是将微创新理念应用于教育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一种从小处着眼寻找教学体系改进突破口的创新”。张铁指出:“教育微创新必须从细微之处着手,注重每一个微小的变革,鼓励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创新”。
目前,国内对教育微创新尚未形成一致的、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教育微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学管理与服务为目标,从小事人手,从小处着眼,从不同层次、不同细微领域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评价、教学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进行微小创新和持续改进,满足学习者多层次、多阶段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基于微创新理论的微课教学创新机制
一套完整的微课教学体系,既包括微课的设计与开发,也包含微课的应用过程,还包含微课的评价,只有将微课的设计、应用、评价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的微课教学应有的价值。因此,基于微创新理论的高校微课教学创新机制分为三个部分:微课设计、微课应用和微课评价,图1描述了微课教学微创新机制的基本框架。在该创新机制中,衡量微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或者说能否达到微课教学的预设目标。因此,在微课教学进程中,首要任务是从教学需求和学习需求人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满意的原因,寻找最佳的突破点,实现“教”与“学”的需求微创新。其次,从教学内容、技术与方法、管理等方面探讨微课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寻求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途径,以实现微课教学应用的微创新。最后,在微课评价阶段,一方面,将微课教学的创新成果融入微课教学中,形成特色的教学服务模式: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对微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进行微创新。
(一)微课设计阶段
微课的核心资源是5-8分钟的教学视频,它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设计的关键是从教学内容、学习需求、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设计,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
1,教学内容需求分析
微课教学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选取的教学内容可以是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特殊的知识点。然而,纯理论的讲解有可能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有时会昏昏入睡。因此,在微课设计时,进行情境化、趣味性的内容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用递归方式讲解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sequence)時,先让学生做一道趣味数学题:“有N个台阶,一次可以走一步或者两步,求走这n个台阶有多少种方法?”。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通过推理演算,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斐波那契数列”。与纯粹讲述相比,学生的态度与兴趣截然不同。有时,通过一个某个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分析与推理演算中,归纳和总结出所学的知识点,这也许就是一种“微创新”。
此外,微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简单,过于简单的内容学生看书就明白,没有必要制成微课。如果内容过长,则需进一步细分。因此,在微课设计时,教师不能局限于掌握单个知识点的微课设计,应该从整体上对一个单元、一个学科的设计方法和策略进行微创新,因为只有系列化的微课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推出的系列化信息素养微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5个篇章:资源篇、方法篇、服务篇、应用篇和学科篇,每个篇章又细分5—6个知识点,且每个知识点对某一实际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或解答。这种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分的微课教学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2,学习需求分析
微课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微课设计不应该只停留在“技术崇拜”和“信息呈现”层面上,而应该更多的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才能实现微课建设的真正价值。在微创新理论的引导下,应将学生视为微课这种“特殊商品”的实际消费者,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微课设计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设计微课时,应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满意的地方,分析其不满意的原因,并寻找最佳的突破点,实现学生学习需求的微创新。例如,张瑞霞提出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微课设计的新思路,这与教师单独制作微课相比,师生同台录制微课,既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可以激发学生自创微课的热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分享与交流。
3,技术需求分析
微创新理论追求的是“用户体验”为主,忽视技术创新,甚至提倡“忘记技术”。然而,在微课设计过程中,技术微创新仍然是微课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中,34%的教师认为:“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困难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微视频制作方面的技术指导,能让他们灵活选择、综合使用各种技术录制、加工微视频。因此,对微视频制作技术进行微创新,缩短教师录制、加工微视频的时间,让更多的教师自觉地参与微课建设,提高微课的教学质量。
(二)微课应用阶段
在微创新理念的引导下,微课应用阶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应用微创新和教学管理与服务微创新两个方面。
1,微课的教学应用
目前,微课教学应用的基本形式是“提供一种微课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自主下载观看微课,并完成相应的练习,或提问、参与主题讨论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QQ、微信、移动APP等微媒体工具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移动终端设备,这为他们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创造了充足的条件。然而,微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全是基本概念,也有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自由讨论也只是一知半解,迫切需要老师的及时答疑。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得到老师的解惑,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的结局是任何一个微课建设者不愿意接受的。因此,教师在微媒体环境下,通过智能手机、移动网络、QQ、微信、移动APP等微媒体工具,构建一个师生即时交流的通信环境,在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及时向学生进行解答,这就是微课的教学应用的微创新。
微课应用一个突出問题就是高校教师很少将现有的微课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微课是对课程知识点的概念、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讲解,这与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当前,国内许多顶级名校,向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微课教育资源。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它们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5-8分钟微视频,对教学内容中的概念、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学习。然后,将微课中没有提到的知识和要点进行讲解。最后,开展提问与讨论、练习与测验、点评反馈等教学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交流。微课是一种片化的教学活动,它侧重于重点、难点的讲解,然而,学习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微课进行必要的补充,有利于知识连贯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学习。由此可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几分钟的微视频融入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微创新。
2,微课的教学管理与服务
有效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是微课教学微创新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第一,微课教学的创新离不开高校领导层的重视与支持。当前,在“双一流”的战略目标下,高校要培育一流的学生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管理者改变思想和工作作风,着力培育微创新的组织观念与氛围,将微创新理念很好地灌输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头脑里。第二,健全微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新的积极性,勒波夫(M,IJeboeuf)博士在《怎样激励员工》一书中指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原则是奖励;受到奖励的事会做的更好,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干得更漂亮”。然而,激励机制应该具有很强的创新失败的容忍度,不管是颠覆式的微创新,还是渐进式的微创新,微课教学创新都会承担失败的风险。这是因为微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改变”的过程。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应该允许微创新的失败,否则,高校教师宁愿碌碌无为,也不冒险创新。第三,服务观念的改变。高等教育需要改变服务观念,即由传统的“教师为主”转移到“学生为主”的开放式教学中,极大限度地关注学生的感受,满足学生的体念。在微课的教学服务中,应从细微着手,通过“不断试错、逐步优化”的微创新过程,对微课的教学服务做了一些简单的改进或改善,以满足学生的微小需求或需求的微小变化。并以此为契机,通过改善学生学习需求的单点突破,以“点”带“面”,实现微课教学的爆发型推广。
(三)微课评价阶段
2014年,桑新民教授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颁奖典礼上的发言中指出:“理智、科学地建立、完善评价标准(游戏规则)对后续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在各届微课大赛中,主要是资深专家从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教学效果、网络应用五个维度对微课进行评价,然而,微课的学习主体到底是谁?评价依据和标准的是什么?评价的结果能否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课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等等。如何客观的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将会影响微课的广泛应用。
当前,大数据学习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已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大数据学习分析的价值在于利用统计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手段,将记录在系统中的教学行为数据经过聚集、分类、关联分析以及可视化等操作,生成实时的数据报告,理解和优化学习过程,进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有利于完善个性化的学习者档案、分析预测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优化个性化的教育决策、改善个性化的学习评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及建议,从而为优化教育政策、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教育评价方法等理论研究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利用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对现有评价标准和技术进行颠覆性微创新,一方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作出评价,促使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进行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束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全新的学习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课堂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并能更好的满足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等教育模式的需要。
四、结语
基于微创新理论的高校微课创新机制并不是将微课设计、微课应用和微课评价等各个应用简单累加,而是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动态联系的应用系统,并通过动态的反馈机制,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教学循环创新机制。高校教师应置身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挖掘出学生的潜在需求,改进或改善微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无论微课建设做的有多好,仍然需要付出不断的努力以做的更好。微课教育的微创新是无止境的,每一次教学服务从其设计、内容、方法与技术都应该不断的检测,寻找比原来更好的方案。总之,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一次次微小的变革、微小的改良,是我国高等教育沿着改革的道路稳健前行的基础,有利于高等教育创新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促进优良学术传统和优秀技术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