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3D打印专利成本计算
2018-07-04赵春喆郭丽媛杨红雄
赵春喆, 郭丽媛, 陈 欣, 杨红雄
(天津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天津 300384)
引言
建筑3D打印作为一种颠覆传统建筑方式的建筑技术,由其直接建成的3D打印建筑在建筑成本与价格方面主要存在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3D打印建筑使用建筑垃圾,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少工时,但由于其机械成本和专利成本高,所以整体成本并不低。另一种观点是3D打印建筑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建筑。
全球第一家真正实现3D打印建筑的高新技术企业——盈创用专业3D打印机打印出全球首个完整别墅,盈创建筑科技董事长马义和声称与传统建筑相比,3D打印的建筑不但建材质量可靠,还可节约建筑材料30%~60%、缩短工期50%~70%、减少人工50%~80%,能使建筑成本降低50%以上[1]。
3D打印建筑如果推广,必将存在大量专利技术交易,正确地估计建筑3D打印技术的专利价格成本,合理计算3D打印建筑的建造成本,有助于明确3D打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成本状态与发展趋势,有助于为将来3D打印建筑发展战略制定提供指导[2]。
对于像盈创公司这样开发、掌握着建筑3D打印核心技术的公司来讲,其使用自己公司开发的技术和设备打印房屋,其成本不能作为共性的建造价格,因为它们在建设3D打印建筑时,不需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而对于其他需要购买使用建筑3D打印技术的建筑企业来讲,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制定恰当的专利技术价格。
1 专利交易成本分析
1.1 建立假设
1)当专利开发商开发出新的技术后,只要向申请专利的机构提交申请,一定会被该机构采纳,授予其专利权,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垄断。该假设旨在为后面对专利成本的分析提供前提条件,只有被赋予专利才有研究其成本的必要[3]。
2)专利开发商在研发新的专利技术时,企业对新的技术投入的成本存在类似“经验曲线”的效应。即随着实际过程的不断进展,该企业会对新研发的专利技术产生更深的认知,当投入的成本达到一定数额后,就会呈现递减的趋势,这样投入的成本就会逐渐减少,研发出成果的可能性也会不断提高。
1.2 建筑3D打印专利成本内容分析
满足上述两项假设之后,开始对专利成本进行分析。
专利是人们在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自身和团队的创造力,在消耗物质成本的条件下,所创造出来的成果。所以专利的研究包含了人的脑力劳动和物质的消耗,因此,可以把专利的研制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又分为信息成本和实物消耗。隐性成本为知识成本和人力消耗。
信息成本,是在专利开发的过程中要查找和获取有关专利相关知识的费用。费用包括书本费、咨询费和调查费等。
实物消耗。是在专利开发中一切的现实损耗,包括设备购买费,设备安装费,燃料动力费和维修保养费等。
知识成本。是指专利开发人员本身的知识价值。与人员提出观点的创新性有直接联系。这个概念实际上很难物化,但其中价值的衡量可以简单地进行分析,其创新点越新颖,越实用,其价值就会越高。人力消耗,指在专利开发过程中,研发人员所付出的劳动力消耗。这种劳动力消耗的价值比较好确定。按照开发人员不同的职位,其所得到的工资有所不同,此外还要包括加班的开发人员应得的额外报酬,用工资的金额和加班获得的额外报酬相加,这样能汇总出人力消耗的费用。
分析完专利研发所需要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后,开始构建数学表达式,相关字母含义见表1。
表1 相关指标及其字母含义
其次,完成技术创新后,企业为维持专利的垄断性和独立性,需要支付一定维持此项专利有效的费用包括申请费、审查费、委托费等。由于这部分成本在实践中已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金额范畴,因此,只需按照国家财政部计价[2000]2441号文件进行计算即可[4]。
1.3 建筑3D打印专利成本的计算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专利开发商会对专利自主研发,专利技术自主研发的知识成本可由公式一来体现(在只考虑一项专利技术的情况下):
式中:C1为企业的知识成本;δ为技术含量与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深浅密切相关(技术越高,δ越大,知识成本越大);λ为企业单位技术含量的研发成本,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以及资金、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当自主研发完成后,企业为维持专利的垄断性和独立性,需要支付一定维持此项专利有效的费用包括申请费、审查费、委托费等,这部分成本由公式二表示:
式中:A是现实中形成的较为固定的企业专利申请的平均费用。
2 结论
计算出专利成本,企业可以更好地推算出此项专利的专利交易成本,不会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在专利引进时遭到不公平的要价,这样会大大节省专利引进企业所付出的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1]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耿军锐.专利融资方式的交易成本分析[D].郑州:中原工学院,2016
[4]陈晓春.基于专利技术成本收益分析的企业专利战略选择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