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霜磨砺剑自锋
——记中铁十一局二公司浦梅铁路项目副经理苏文斌
2018-07-04林成立
文/唐 里 林成立
工作九年,却已经干过八个项目,去过国外,又立志扎根国内,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在西北边疆的成长阶段,他养成了豁达、爽朗的性格,从小就盼望着能看遍江河湖溪、踏遍崇山峻岭。毕业那年,他来到极具辉煌历史的中铁十一局二公司,那年还不满23岁,他就是年轻的浦梅铁路项目副经理苏文斌。
初绽锋芒蛮拼的
2009年7 月分到汉口站改项目部,苏文斌还只是个刚入社会的实习生,天天拿着笔和本跟在师父身后巡查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到办公室就抓紧时间做资料。他虚心好学,工作勤奋,勤于思考,能吃苦,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很快就开始可以独自去现场工作。2010年4月,他整整值了一个月的夜班,现场监督卸道渣。有一天,因为突然下了大雨,工地有点路滑,他一不小心摔在了轨道上,当时也没有人留意,他自己也没有在意,等到第二天早上回到项目部的时候,同事们才发现他走路一瘸一拐的。他挽起裤脚,发现整个脚踝都已经紫了。此后一个多星期,同事们仍可以在工地上看到一个一瘸一拐的身影。
苏文斌(中)与技术员讨论隧道施工技术
海外拼搏蛮险的
2010年7 月,苏文斌怀着满腔热血和雄心斗志奔赴海外,来到利比亚沿海铁路项目,该铁路是利比亚国内的首条铁路,由于利比亚国内基本上都是荒漠地貌,蔬菜等食物极其匮乏,很多食物都没有,而且因为是在国外,加上语言不通,下班后他也不敢到处去,只能跟同事们聊聊天。国外长途话费很贵,他刚工作,为了能攒钱,就一个星期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报报平安。条件艰苦,但是苏文斌心里从来就没打过退堂鼓,工作,工作,再工作。有一次,为了抢建两个框构涵,他在工地上足足待了30多个小时,指导现场浇筑混凝土,加上白天天气炎热,他的脖子上都晒得脱皮,腿上还起了水泡,最后回到项目部宿舍,倒头就睡着了。
2011年3 月,因为利比亚国内局势动荡,他和他的同事们接到通知迅速撤离,他是最后一批离开利比亚的,回到国内,本以为可以回家休整一段时间,但是刚在家待了两天,他又接到通知,马上回机关整理关于利比亚项目的资料,这一整又是两个月的时间。
奋战西北蛮苦的
2012年5 月,苏文斌又调到兰新挡风墙项目,项目在戈壁滩上,长年刮大风,黄沙弥漫天空,干旱、缺水,自然环境恶劣,在那里,他忍受过夏天的炽热难耐,又挨过冬季的寒冷漫长,那里的沙尘暴“刮”走了一批又一批民工。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他一去工地就是一整天,带着安全帽、厚厚的防尘口罩,沙子打在安全帽上,发出沙沙的响声,顶着大风走在工地上,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气,几分钟,风沙就把他的头发和衣领灌满,有时候需要检查工地钢筋的绑扎质量,他就套上好几双手套,因为烈日下钢筋的温度可达到50多摄氏度,每次检查完,厚厚的帆布手套里就全是汗水,双手全部被汗水浸泡出水泡来,疼痛只能咽在肚里。
施工现场抓挂篮衔接质量
每次说起这段日子,他的脸上还会划过一丝笑容,恶劣的生活环境,艰苦的施工条件,对他来说,是考验,是磨砺,但更是成长。
挑灯夜战蛮能的
2013年3 月转战东北,来到大连铁路枢纽项目,又是一个既有线施工项目,按照时间节点,2015年7月12日金州站6、8道转线拨接必须完成,确保12日早上7时左右第一列火车要安全顺利通过6、8道拨接点,苏文斌带着施工人员从7月10日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工地上,连续两天,拔砟声、锯轨声、打眼声、机械轰鸣声和劳动的号子声响彻金州站,连续两天就简简单单吃了点盒饭,每次刚咽两口饭,就急匆匆站起身来去指导施工去了,12日下午,同事们在线路外施工队还没来得及拆走的板房地板上发现了熟睡的他。
2015年10月21 日,丹大铁路正式开始联调联试,到12月17日丹大铁路正式开通的这段时间里,苏文斌每天晚上开会研究白天动车试运行发现的问题,半夜就借着天窗点抓紧时间现场整改,时至11月下旬,半夜的冷风吹得站在大桥上整改电缆槽的苏文斌直发抖,身上裹着的军大衣被吹得发硬,但他不惧寒冷,一直借着天窗点施工,整改问题,直到铁路正式开通。
如今,苏文斌已经来到了浦梅铁路项目,在新的岗位上,他正一如既往地用热情和敬业彰显着“80后”的风采,他用勤奋和干劲感染了其所管理的团队。在苏文斌的带领下,其所在的架子队已经连续两个月在项目部每月施工大会表彰中荣获两面锦旗。
“管理团队,我也没什么经验,其实也很简单,多看、多思、多想办法,心里只要时常想着工地,工作的劲儿就上来了,”几句简单的话,却透出他的实在。
这就是苏文斌。他就是这样,不爱讲大道理,只是实实在在地奔波在各个工地,就如大家在评论他时都会说的一样:“是个实在能干的铁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