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膈面肝包虫手术后残腔引流方式对术后患者的影响
2018-07-04冯涛冯剑
冯涛 冯剑
肝包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病率为13%~34%,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和西藏等地区[1-2]。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3]。手术治疗仍为治疗的主要手段,手术的原则是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预防感染,其中术后残腔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引流是对症治疗最佳方式,目前临床具有负压引流和引流袋两种方式[4-5]。文章分析肝脏膈面肝包虫手术后残腔引流的不同处理方式对术后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5月—2017年5月选择肝脏膈面肝包虫开腹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55岁,平均(32.56±3.47)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0~50岁,平均(34.33±4.57)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3岁,平均(34.79±5.25)岁,两组基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后残腔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对照组为常规使用引流袋,严格术后引流管护理常规,避免额外因素对观察数据干扰,残腔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后引流液最多为8000 ml,引流液≤20 ml/d拔出引流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引流液性状、颜色、引流量,患者引流前均给予抗过敏药物。负压引流:置入引流管的末端应达残腔最深处,部分患者残腔较深较大,可酌情放置 2~3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负压吸引球,在距离手术切口大约2 cm地方另取长约5 mm的皮肤切口,缝合后开放负压吸引。引流袋:放置 1~2 卷引流条,引流条一端置于残腔最深处,一端留置于切口外,缝合,避开气管用“盐袋”外压切口促进引流。
1.3 研究指标
比较两组愈合时间、带管时间、引流频率、拔管后引流量;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残腔积液、切口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引流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愈合时间、带管时间、引流频率、拔管后引流量等均低于或者小于对照组相应指标(P<0.05),见表1。
表1 两组引流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引流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并发症主要为残腔积液、切口感染,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随访发现观察组的复发率为3.33%,对照组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引流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肝包虫手术治疗中残腔变化较大,并发症应当及时处理,处理不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或后遗症,掌握残腔的处理原则,以及掌握不同的残腔引流方式的优缺点对于患者并发症的处理至关重要[6-8]。本文对比两种引流方式,分别为负压引流和引流袋引流,结果显示负压引流的愈合时间、带管时间、引流频率、拔管后引流量等均低于或者小于引流袋,并且随访发现负压引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引流袋引流,复发率低于引流袋,说明负压引流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疾病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负压引流液消失时间明显缩短,残腔感染例数降低,发生的可能原因为局部血液量增加促进创伤愈合、创周水肿减轻,血管通透性增加,促使局部炎性物质水平下降促进创伤愈合、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提高慢性创面创周组织中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创面愈合、抑制胶原和明胶的降解,促进包虫残腔缩小闭合[9-10]。说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穿刺后包虫残腔行持续负压引流治疗,效果较好,有研究同样发现[11-12]在临床其他科室应用较为广泛,比如在骨科损伤中引流中,但是临床没有对负压引流后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观察,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等,因此临床选择负压引流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评估等,慎重的选择。
总之,负压引流是加快残腔闭合、减少引流时限、预防减少残腔感染的方法之一。
[1]徐波. 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剥除术中残留卵巢不同处理方法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1):1205-1207.
[2]Jabbari Nooghabi A1,Mehrabi Bahar M,Asadi M,et al.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Early Outcomes of Open and Laparoscopic Surgery of Liver Hydatid Cyst[J]. 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15,25(5):403-407.
[3]朱明生,桂东川,赵峰,等. 91例肝包虫囊肿退行性变的CT诊断分析 [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2):200-201.
[4]王春开,邹海宏,马德强. 肝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残腔处理体会[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4):74.
[5]王琦,段键,林杰,等. 应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疗效评价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6):656-659.
[6]徐波. 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剥除术中残留卵巢不同处理方法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1):1205-1207.
[7]童珍君. 乳腺微创术后留置针持续负压吸引残腔与血府逐瘀颗粒口服联用治疗瘀肿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1):2790-2792.
[8]Guerra F1,Amore Bonapasta S1,Levi Sandri GB,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hydatid disease:something has changed[J]. Clin Infect Dis,2015,60(5):825.
[9]岳平,孟文勃,白冰,等.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 [J]. 中国内镜杂志,2017,23(11):1-4.
[10]唐文,王盛,凯撒尔·吾甫尔,等. 淋巴结结核术后残腔内放置负压流管与传统引流的对照研究[J]. 新疆医学,2016,46(1):55-57.
[11]何晓勇,孔建新.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个体化外科手术治疗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6):226-227.
[12]刘林勋,杨金煜,冯鹏才,等. 3D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