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昭通苹果添“一抹红”
2018-07-04
本刊记者丨盛玲
苹果是昭通最基础、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特色产业,被当地作为农业增效、群众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来推广打造。为提高昭通苹果产业整体竞争力,助力昭通果农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5月21日至22日,“科技列车云南行”专家小分队走进昭通,走进苹果种植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现代苹果种植技术培训,以期补齐产业短板,让昭通苹果产业发展更健康。
“专家的指导加深了大家对苹果种植需要注意问题的印象,大大增强了昭通果农种好苹果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5月22日,在“科技列车云南行”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赵德英研究员讲授的现代苹果种植技术培训现场,一位苹果种植大户乐呵呵地说道。
甜蜜果园来了“严教官”
“昭通是西南苹果生长最适宜地区。”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在全国苹果区划意见中这样描述昭通。
从1940年留美博士吴镜漪从四川成都引进158株苹果树到昭阳区洒渔种植至今,昭通苹果已有近80年的栽培历史。依托大气环境较为清洁、工业污染较小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昭通形成了“色泽鲜艳、肉质细腻、汁液丰富、风味浓郁、富含硒”的品质优势,和以神砂、新红星、红富士为代表的早中晚熟产品体系。“经过近80年的发展,昭通苹果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以上的乡镇1个、2万亩以上的乡镇6个,苹果种植户已达到12万户,收入上万元的农户达5万余户,推动50万人依托苹果产业脱贫致富。”说起通过苹果产业带动走上致富之路的农户,昭通市科技局局长龙波如数家珍。
然而,随着近年全国苹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昭通苹果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不仅仅是产销紧张,在新品种选育、种植技术和果园管理方面,昭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龙波说,这次科技列车开进云南将为昭阳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加油助威。
5月22日,“科技列车云南行”专家小分队深入昭通苹果产区,对洒渔镇巡龙村、昭通绿健果蔬商贸有限公司、昭通海升集团公司、昭通东达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的苹果生产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3家涉农公司及洒渔镇农技站相关人员的情况介绍。
“眼下正是果园管理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在果树管理的重要时期给昭通苹果做好技术指导。”在走访昭阳区洒鱼镇苹果园后,赵德英指出。目前,洒鱼镇是昭通典型的老果区,栽培模式大都以乔化密植为主,树冠郁闭,果园通风透光极差,成花难,产量低,质量差,果园作业难度大,管理成本高。
她说,矮砧宽行密植模式是实现果业现代化的第一步,采用矮砧宽行密植栽培模式,改变了传统粗放栽培、广种薄收的状况, 土地利用率提高,提前结果,早期丰产,效益成倍增长。树体矮化后,果园通风透光条件良好,果实大小均匀,糖度高,商品果率高,便于喷药、施肥、修剪和采摘,适合农机耕作和机械化采收,管理方便,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
在果园管理方面,老果区的果园管理基本靠经验管理来实现,除极少数果园除草和喷药采用机械外,其他农事作业一般均为人工劳动。机械化作业水平差,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成本构成中的劳动成本比重大,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成本。此外,分散农户多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费时费力。有机肥投入不足,过量施用化肥,果园土壤质量下降,土壤酸化,结构破坏,微生物体系欠合理,土壤养分严重失衡。苦痘病及小叶病等缺钙缺锌生理性病害发生严重,成为精品果生产的限制因素。
昭通的果园大多栽植于丘陵坡地和低山缓坡地,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每年面临大批的老果园改造任务。
同时,也有一批新果园发展起来。
在新建的矮砧密植园,赵德英发现,由于对不同砧穗组合的生长结果习性和生物学特征了解不够透彻,新果园仍以传统的乔砧栽培技术为主,出现了栽培技术与栽植方式不配套的现象,影响了新建果园优质丰产潜能的发挥,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
许多新建果园对宽行窄株理解不深,栽植前没有充分考虑机械化作业而进行密植栽培,造成株距和行距很小,即使小型农用拖拉机也无法作业。而大多数新建果园为了节约用地,增加前期土地回报,在果树行间都种植了低矮的农作物,使机械化作业更加困难。
在参观昭通海升集团公司现代化苹果基地时,赵德英表示,现代矮化果园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由于矮砧果园树体根系较浅,固定性差,需要立架栽培,对水肥的要求也高。因此,在土壤瘠薄的山地和丘陵地发展要慎重。
昭通苹果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品种结构单一,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红富士占当地种植的苹果栽培面积的80-90%,其他品种不成规模。当地也没有大批量、高质量的苹果苗,我们新建的果园都是从山东引种苹果苗,在栽培过程中还是有大量的果苗不能成活,造成不小的损失。”当地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到。
为甜蜜产业传授实用技术
据悉,“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将瞄准“百亿元苹果产业”目标,推动苹果产业向精品化、特色化、绿色化、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新增种植面积26万亩,苹果投产面积达4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100万吨,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真正把昭通建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高原优质苹果生产及加工基地和面向东盟的早熟苹果生产及加工基地,成为昭通乃至云南最具特色的高原特色产业。
对只占全国苹果种植面积1%的昭通来说,昭通苹果确实是 “小个子”,要实现这样重要的目标,赵德英认为,昭通苹果产业完全有能力。只要有好的思路和规划,昭通苹果产业完全可以以质量取胜。
“发展多元化品种,走精品化和高原生态化之路,提高品牌竞争力,才是未来昭通苹果的发展方向。”昭通苹果如何走得更好,赵德英给出了清晰的思路。她说,根据消费者对不同色泽、风味和质地的需求,发展红、黄、绿多样化品种,要积极开发易着色的苹果品种和优质黄色品种,推行无袋化栽培,节约生产成本,达到苹果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她认为,昭通市现在的品种结构与国家传统苹果主产区雷同的现象还很突出,还是以“红富士”为主,仍没有很好的突出云南高原特殊的气候和生态优势。
结构调整,种苗先行。赵德英建议,推动苹果苗木繁育的专业化、科学化要从源头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下一步,昭通需要建立无病毒种质原种圃、品种采穗圃、砧木繁育圃、良种苗木繁育圃,集成构建现代果树苗木繁育技术体系。
在标准化建园方面,应选择3年生带有分枝的优质无病毒大苗建园,采用相关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当年即可见果,第2年可达到亩产500~1000公斤的效益,节省大量的整形、控冠、调势、促花用工,为果树早果丰产高标准建园打好基础。
在省力化、简约化管理、降低劳动成本的新形势下,果园省力化修剪技术非常关键。
在果园修剪技术改进方面,树形宜采用主干形、高纺锤形、细长纺锤形,逐步提升中心干高度,去大枝,留小枝,逐年去除分枝角度小于45度的1年生枝梢。修剪中仅用拉枝、疏枝、长放等修剪法,基本不短截,控制新梢长度和数量,逐步形成中、小型结果枝组,亩枝量控制在4~5万条。而精准化土肥水管理技术,也是管理好果园的一大重要方面。她说,采用果园生草及果园堆肥技术,提高果园土壤肥力,推广应用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严格管控雨季水分,做好果园防涝排涝。从传统的粗放式种植到现代化的种植,机械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赵德英建议,在果园管理中使用高效喷雾器、旋耕机、起垄开沟机、割草割灌机、单轨运输机、工作平台等农用机械,能显著减少土地耕作的用工量。适用于山坡地果园运送肥料和果品的索道输送机械、适用于平地和坡地果园使用的喷雾机械,授粉器、疏花疏果器、套袋器、摘果器等高效花果管理器械,以及高枝剪、环剥器、捆束机、嫁接工具等小型机械,都可以大大提高果园管理的机械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资源和成本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