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中药材产业“问诊施针”
2018-07-04
本刊记者丨盛玲
近年来,随着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中药材需求量大增,一些中药材种植地区乘势引导广大农户结合市场需求种植中药材,取得了明显成效。中药材产业作为云南特色现代农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已经成为促进昭通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实现贫困农户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5月20日至22日,“科技列车云南行”昭通科技服务小分队专家,为昭通市带去了成熟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对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创新和持续发展、助力昭通脱贫攻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达到了科技入昭、人才落地的目的,有效地促推了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和互动。
本刊记者丨盛玲
起伏的山谷间,放眼望去,黄精、半夏、牡丹、当归、杜仲、白芨、厚朴等药材种植地上,一片片绿油油的中药材长势喜人。
“这是符合国际GAP规范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昭通市益雄药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虎说,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7个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模式,发展了一批合作社带动药农种植药材2000多亩。
像益雄药业有限公司这样,以中药材种植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在云南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
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望闻问切
据了解,昭通市已经形成了以天麻为主导,半夏、白芨、黄精、重楼、黄柏、杜仲等为重点,其它中药材为补充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规模化中药材种植业格局。
昭通市地处横断山脉,乌蒙山腹地,山大谷深,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光、热、水、气充足,土壤质量条件良好,丰富多样的地理及气候环境为各类优质药用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生态环境。目前,昭通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8万亩,产量6315万公斤。彝良、盐津、大关三县被认定为 “云药之乡”,是云南省重点扶持发展的优质中药材原料产地。
“中药材种植要根据当地企业、种植户的具体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规划,不要多品种同时发展,一味快速扩张,多而不精,多而不活。应该打造一条道地药材重点突出、优势鲜明的精品发展路线。”谈及云南中药材种植,“科技列车云南行”专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徐天才研究员这样说道。
在昭通市益雄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徐天才对基地种植规模、中药材生长等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场指导重楼、黄精、白芨、半夏等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并就新药开发、专利挖掘、技术研究等事项开展了一对一的合作对接。
5月22日,徐天才以“昭通市中药材种植及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题,与昭通市的科技人员进行交流。徐天才结合参观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情况,从中药材的选种、选地、施肥、病虫害防治、育苗、种植、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作了生动的讲解,与昭通市农业科学院、益雄药业公司开展了药品检验检测、技术开发合作、新药研发等对接交流互动活动,并达成了合作意向。
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芳荣说:“中药材是中医治病用药的基础,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正所谓‘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种植与传统种植思维要有所区别,要更加注重质量与药效,追求产量对中草药产业发展是不利的。听完徐老师的讲座,对咱们地方科技人员如何从品种、技术等方面推动中药材产业产生了一些新想法。我们不仅仅是听完了一堂课,还要通过这个机会加强学习、联系,实现优势互补、技术落地。”
徐天才还就高山冷凉药材分布、中药材内在质量检测、品种认定登记、专利保护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针对产业发展病症,开出药方
为全面贯彻中央及云南省关于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精神和总体要求,促进地方发展,昭通市特别编制《昭通市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种植、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科技研发体系和大健康产业体系,以天麻为主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得到较大延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整体综合效益大幅度提高。计划到2020年,药材种植业收入60亿元,生物医药加工业收入10亿元,中药商贸流通业收入10亿元。
昭通市大力推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对于昭通市中药材产业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要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昭通市中药材产业还须正视和迎接许多挑战。
通过实地考察、交流等多方面的收集,徐天才对昭通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是统筹规划滞后,产业发展协调性不够。中药材产业发展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生产上存在种植分散、品种过多、布局不合理、部分区域和品种无序开发和竞争等问题。
二是良种选育基础薄弱,种养技术规范不足。
良种选育工作滞后,黄精、白芨等未确定自主选育的主栽品种,不顾中药材的区域特性盲目引种,仓促引进过程中发生移植异化,种养品种混杂。种养技术规范不健全,种养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种养水平参差不齐。
三是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有待延伸。昭通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仍较低,许多中药材依旧局限于生产初级原料的层次,药材加工技术落后,大多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打粉、晒干,缺乏创新缺乏精深加工。药材大多以原料出售,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存在同质化竞争;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种养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种植(养殖)居多,处于小而散、粗放经营模式,存在管理粗放、缺乏种子种苗统一标准、缺乏科技支撑和产业化生产、专门的管理人员少的问题。
五是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昭通市中药材产业人才缺乏,基础研究滞后,技术创新驱动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效率不高,药农技术需求难于得到满足。
六是品牌有待加强,产业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昭通市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迈出了可喜步伐,但由于品牌战略重视不够等原因,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开拓乏力,名牌优势并没有形成。例如,珍珠半夏等许多知名品牌的品牌效应没有建立,影响力依旧局限于小范围内,天麻等品牌保护还不够。
七是标准化水平不高,质量监管力度不够。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中药材生产投入品管理力度不足,种植过程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致使产品质量不一致。
八是缺乏信息平台,供需信息不对称。产供销信息不畅,药农种植养殖、销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产量或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产品供求关系失衡,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药农容易遭受经济损失。
徐天才研究员(左一)现场考察苏甲中药材种植基地。
集思广益,协同共进。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徐天才对昭通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阐述了昭通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要加强专业人才保障。结合昭通市中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产业发展实际,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急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方式,吸引和激励中高端人才。
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远远超过农作物的数量,而且中药材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工作专业性非常强。因此,要想将中医药产业推向世界,就应该培养具有中医药、农学、管理学等理论的综合型人才,并配备专业的鉴定设备,还要注意保证管理人员的数量。
利用相关院校、农技培训机构,定点、定期培养种植、药材加工等中药材产业急需各类专业人才。对各中药材种植户到相关院校及科研院所学习培训中药材种植与加工的相关知识,做到一村一名农技人员。
二要科学合理引种驯化,加强质量监管。野生中药材引种驯化应当不违背科学规律,本着环境条件相似原则,一是努力做到就地引种驯化,在环境相似的地区引种驯化,能保证引种驯化的成功率和中药材的品质。二是适当考虑中药材生长环境的迁延性。其次,在引种驯化中,要按照标准,力求保证品质第一,适当考虑产量。否则,会导致影响药效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规范中药材种源及过程管理,强化中药材生产投入品管理,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严厉打击掺杂使假、染色增重等不法行为。维护中药材流通秩序,加大力度查处中药材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要提升科研能力。注意考虑药材的道地性,保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殖的成功率,并促进科研的顺利展开。
提倡多方合作。我国的科研多由高校、科研单位通过课题的形式来完成,这样可以保证科研的成功率。在中药材科研方面也应该加强多方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完成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科研资源浪费。
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政府、科研部门、企业应该增加中药材的科研资金投入,保证研究的正常进行。
加强中药材公益性研究。政府应设立农作物育种机构从事基础性和公益性育种、产品开发科研,这在中药材科研方面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