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纸莺莺泪,谁解其中味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心理赏析

2018-07-04欧阳炜浙江省德清县高级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18年16期
关键词:崔莺莺不舍相国

◎欧阳炜 浙江省德清县高级中学

《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创作的元杂剧。写的是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却不能亲近。恰逢叛将围寺,索要莺莺。张珙在老夫人亲口许婚后,依靠朋友帮助解除了这场危难,不料老夫人竟违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崔张二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无可奈何,但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生进京考取功名,否则不许两人成亲。张生只得与莺莺分别,进京应试并高中状元,两人终成眷属。《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写的是张生要进京赶考,崔莺莺送别张生的情景。在这一折戏里,十九段唱词都是莺莺的“内心独白”,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莺莺送别张生时既不舍又愁苦,既埋怨又担忧的复杂心理。

一、因分离而生不舍

张生要进京赶考了,莺莺心中有万千的不舍。在赶赴长亭的路上,她长叹:“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

莺莺一路上根本无心赏景,原本天空高远、菊花怒放、层林尽染的金秋景色,在莺莺眼中却满是萧索,西风如刀,大雁离巢南飞,甚至认为满山红叶都被“离人”的血泪所染红。她因为依恋不舍而希望时间能停滞,好让自己与心爱的张生多待一会。所以她埋怨柳丝没有系住张生的马儿,疏林没有挂住西斜的太阳。她希望张生的马儿能走得再慢一点,自己的车儿可以跟得再紧一点,在所剩无几的相聚时光里,两颗相爱的心能贴得更近一点、更久一点。可是时光匆匆,“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在这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莺莺对张生的不舍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莺莺的心里始终被离愁别绪盈满,红娘问她:“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幽幽一叹:“你哪知我的心里呵!”新婚燕尔正应该是如胶似漆的时候,她却马上要和心爱的人分别了,而张生此去,不知是否能如愿得官归来,她哪“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自己打扮得再漂亮又有谁来欣赏呢?

二、因不舍而生愁苦

饯别的酒宴开始了。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紧挨着张生而坐,希望能够再多一点时间与张生相依相偎,可是老夫人却安排“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硬生生将两人分开。莺莺知道,这是母亲在告诫她和张生,如果张生不能“挣揣一个状元回来”,他们的亲事就得不到承认。莺莺心里怎能不愁肠百结,伤感万端。

她满眼担忧地看着坐在她对面的张生,他全身无力“斜签着坐的”,“愁眉”紧蹙,一脸的无精打采,眼泪汪汪却不敢任其流淌,生怕被人瞧了笑话。此情此景,她心都碎了。她想想自己这几日时时刻刻都在遭受离愁的煎熬,张生又何尝不是和她一样地痛苦呢?思及昔日的种种甜蜜,再想到马上就要面临的别离,她只能凄凄哀叹:“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因为悲愁,莺莺连早饭也不曾吃,红娘劝莺莺多少进一点汤水,莺莺面对满桌的酒食,却“尝着似土和泥”,更甚者“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即是说酒宴上的佳肴,连土和泥都比不上。“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美酒在莺莺眼中也幻化成了情人相思的泪水。心中已被愁怨填满,却又不能改变两人马上要分别的事实,只能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三、由愁苦而生怨恨

在去往长亭的路上,莺莺只是烦恼着暮秋的天气惹人神伤,埋怨相聚的时光飞逝。这些都是浅层的、细碎的哀伤。而酒宴之上,老夫人暗暗的告诫,张生的痛苦,再加上莺莺自身悲愁情绪的慢慢积累,沉重的离别之苦让莺莺内心世界发展到一个十分微妙复杂的境界,她不堪重负的内心渐渐濒临那个叛逆的节点。她不再仅仅停留在为离别而愁苦的层面上,而是开始追索导致他们分别的根本原因。于是她剑指封建社会的功名观,至此,莺莺终于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枷锁,扛起了勇猛反抗的大旗。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些是莺莺内心迸发出来的反封建的宣言,是对老夫人“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的反抗。莺莺是珍视爱情的,有上文为证。但是,我们得承认,莺莺的这种反抗又是不彻底的。“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是莺莺反抗的前提,因为她是相国小姐,即使张生只是一介布衣,她也不用忧心未来的生活,甚至还可以让张生借其东风“妻荣夫贵”。说到底,莺莺真正讨厌的是跟张生分别,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让一个十九岁的少女难以承受。于是这满腔哀怨就一下子发泄在这个让她和张生不得不暂时分别,甚至永久分别的“功名”上,“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正是这种情境下的产物。但作为相国千金,又生活在崇尚门阀的中唐时期,即使是不够彻底的反抗,莺莺能够这样看重爱情,蔑视功名利禄,对封建礼教质疑和反叛,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四、由怨恨而生担忧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一转眼,酒阑人散,莺莺终于能够单独跟张生好好说说话了,她也知道分别的最后时刻就要到了。莺莺叮嘱道:“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对于张生的远行,莺莺内心是极度不安的。

一怕张生考场失利,无法兑现与老夫人的约定。因此莺莺在临别时再三叮嘱张生“休要金榜无名誓不归”,这番真情流露的话语是为张生壮胆,也是在向他诉说自己的深情。

二怕张生鞍马劳顿,身体有损。莺莺絮絮叨叨地叮嘱张生:路上要注意服水土,节饮食,保重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就像一个担心粗枝大叶的丈夫远行的新妇,眷眷之情,殷殷之意,溢于言表。

三怕张生金榜题名,见异思迁。这是莺莺最担忧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喜新厌旧的伦理观念让莺莺忧心忡忡,坐卧难宁。“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唐摭言》里记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阛阓(街道)为之半空。公卿家以是日拣选东床(挑选女婿),车马填塞,莫可殚数。”张生如果高中,将面临更多的诱惑,那时的张生是否还会记得当初的誓言?莺莺内心是纠结的,她既怕张生落榜不能与之结为并蒂莲,又怕张生高中不能与之结为并蒂莲。这种内心的惶恐与折磨让莺莺无比痛苦。

总之,《长亭送别》的精彩并不来自跌宕起伏的剧情,而来自对人物内心心理的深入开掘和细腻描摹。莺莺由分离而生不舍,由不舍而生愁苦,由愁苦而生怨恨,由怨恨而生担忧,心理活动层层深入,感情也逐渐丰富。“愁”作为“长亭送别”的心理基调贯穿了整折戏,而“愁”又与莺莺追求爱情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莺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崔莺莺不舍相国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不舍的十二月
不断不舍也不离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一语破迷局
鉴 画(小小说)
《西厢记》的“母慈子孝” 新论
萧相国世家1
见与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