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言语实践策略举隅
2018-07-04褚燕
褚 燕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江苏南京 211500)
引 言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堂中,扣住“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学习之本,通过言语实践,带领学生获得言说方法,指导言说生活,形成言语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
一、阅读与写作,肩并肩
古人素有“感言、会意、得意妄言”之说,语文课就是不仅让学生“得意”,更要让学生“得言”[1]。仿写迁移,就是抓住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局部或全篇结构的模仿与迁移,继而在模仿中有所创造。
如《莫高窟》在介绍彩塑、壁画时,段落的写法很有特色:中心句总领,概括写—具体写(排比句式)—抓住典型着重写(卧佛、飞天,仍可再用排比句式)—谈感受。为此,我设置了让学生将家乡的某处名胜景点用上述写法仿写的练习。
A同学这样写道:
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历经千年沧桑,现在仍然特色鲜明。
夫子庙一年中最热闹的,非灯节莫属了。那日,大街上悬挂着大红灯笼,如潮的人流在夫子庙观灯游览,泛舟秦淮河上。五彩缤纷的花灯千姿百态,有如春天里的花朵争奇斗艳。含苞欲放的荷花灯,飞在天空中的飞马灯,活蹦乱跳的兔子灯……让人眼花缭乱。
除了灯节,夫子庙还有让人垂涎三尺、流连忘返的美食街。道路中,穿插民俗表演,体现了饮食和文化的精美结合。
夫子庙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是南京的名片。
二、内化与表达,心连心
阅读是内化,写作是表达,看似两端,实为一体。辞赋学家扬雄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内化与表达的关系。
⒈“对话”中丰富语言
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文本中某个简单的语段加以扩展和生发,使得内容更加丰富,景物更加鲜活,情节更加具体,人物更加丰满。如《师恩难忘》的第8小节:“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这是40年后的相遇,可抓住这一相遇的情景盲点,进行场面扩写。
B同学写道:
他头发已经花白,双手微微颤抖。眼睛虽深陷在眼窝里,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额上又多了几道皱纹,背也已经微驼。但我仍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吃了一惊,嘴角微微上扬,眉毛也挑高了。我深情地喊道:“老师,我是刘绍棠!”“啊,绍棠!”老师又惊又喜。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耳畔又回荡起老师娓娓动听的声音。两双手紧紧相握,笑容似花般灿烂绽放。今日,夕阳格外红。
⒉“传神”处品悟语言
立足于语言本身,教师应抓住那些极富表现力的词句,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表达效果。如《爱如茉莉》中对“探”字的品味,薛法根老师这样处理:
师:为什么阳光探了进来?
生:我觉得太阳也许是怕打扰他们的休息,怕吵醒他们。
生:我觉得阳光探进来,虽然作者写的是景,但是也把它赋予了人的感情。
师:虽然这是自然的景物,因为有了人间的真情,也显得更加可爱。(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以后我们表达感情时,并不一定直接写感情,可以借景抒情。
仅一个“探”字,学生就悟出了爱的主题,明白了表达的方法。语言的魅力可见一斑!
⒊“可读”处回味语言
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好句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由此可见,朗读是引领学生“潜入课文”、感受形象、内化情感、释放情感、回味语言的重要方法,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风景。
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学生读完全文时,可诵读这样的小诗句段:
在我的记忆中/你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当朗读中涌动着爱的暖流,语言的“味道”便被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三、资源与练笔,手牵手
通过阅读来习作,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开发利用。找准资源,把握时机,促使学生及时地把储备的语言外化表达。
⒈留白处放飞语言
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文章的前提下,补白拓展,想象于文外,进行补写、续写等[2]。《嫦娥奔月》的第5小节:“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利用这一周旋情景的空白点,想象、书写。
C同学写道:
逢蒙用宝剑紧紧抵住嫦娥的脖子,目光逼人,恶狠狠地喝道:“快说!你究竟把仙药藏在哪儿?”嫦娥镇静万分:“把手松开,我来找。”逢蒙寻思着:“我若放下,量她也打不过我。”便搁下宝剑,威慑道:“不许耍花招!”嫦娥翻翻柜子,看看桌子,却一无所获。左等右等不见仙药,逢蒙不耐烦地一把推开嫦娥,干脆自己动手。眼看就要找到仙药了,嫦娥眼疾手快,一口吞下了仙药……
⒉“练笔”点运用语言
(1)展开想象,挖掘文旨。《黄山奇松》第3小节写“黄山松千姿百态”,但并没有具体展开。此处,便可让学生扣住“千姿百态”,展开想象,丰富文旨。
D同学写道:
你看,有的像一把深绿色的大蒲扇,给人们带去凉爽;有的如一只直冲谷底的雄鹰,好像迫不及待地想捉条大鱼;有的像一条栖息着的蟠龙,似乎在静静地等待时机腾空而起……
(2)结尾续写,延伸文本。《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介绍了父子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围绕一个“爱”字,揭示了深刻的含义。结尾句“给,永远比拿愉快”,学生是否领会了这超脱了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了呢?课尾声,我设置了这样的环节: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练习反馈中,学生不仅在片段中表达了对父亲所说话的理解,感谢父亲对他的教育之恩,影响之大,更能将课文第4、5小节的环境衬托运用其中,收获颇丰。
⒊“意外”时生成语言
课堂具有不确定性,有时候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当一个契机来临的时候,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善于诱导,合理应用,便能轻松一拨,涟漪片片。
比如一次临近下课,出现的小插曲。E同学写道:
今天上课的时候,潘××一直在不停地玩纸,被朱老师看到了,他却浑然不知。只听朱老师大吼一声:“潘××,把你手上的东西交过来!”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潘××。见朱老师勃然大怒,他只好乖乖地上交。“再把纸扔进垃圾桶。”朱老师十分严肃。他也识相,毫不犹豫地扔了进去。这时,朱老师又充满幽默地说了一句:“再捡回来吧。”同学们哄堂大笑,连他也蒙了,但不得不捡回来。通过这件事,他上课不会再玩了吧。
结 语
李海林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应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迁移运用,实践操练,让学生及时地把储备的语言,转化成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运用。通过这样的言语实践,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学生才能言说自我,才能培养自己能读书的习惯,让语文的人文性在工具性中体现并升华。
[1] 顾洁.从语言出发 再回到语言[J].小学生,2012,⑴:13-14.
[2] 牛咏梅.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用能力[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6):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