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便利店的逆袭

2018-07-04

中国新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便利店连锁京东

在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不断抢夺线下市场的同时,以全时为代表的本土便利店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近几年,在新零售业态的冲击下,传统零售业可谓是颇感压力,开店、关店早已不是新鲜事儿,你方唱罢我登场也已司空见惯。

然而,在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不断抢夺线下市场的同时,以全时为代表的本土便利店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数据显示,仅2018年1月份,全时便利店在华北大区(北京、天津、河北廊坊)共新增店铺31家;西南大区的成都市新增8家门店,重庆市新增5家门店;华东、华中大区的多个城市也都有新店开业。2018年,全时计划新开10个城市,门店数超1500家。

无独有偶,2018年6月1日,另一家本土便利店品牌Today宣布完成3亿元B+轮融资,估值超30亿元,投资方为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General Atlantic)。这意味着仅半年时间,Today便利店融资金额超5亿元。

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土生土长的本土便利店在这场圈地战中迎来了逆袭。

从落后到赶超

提到便利店,很多人会想到7-Eleven。这两个数字的本意是营业和打烊时间,但如今,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在大中型城市已随处可见。便利店不同于超市,也不同于精品店,在社区的一隅、街角,小小的便利店最为贴近人们的生活。

在世界便利店繁荣的版图上,中国本土便利店算得上是后起之秀。

1927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首创便利店原型,1946年创造了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并将店铺命名为“7-Eleven”。随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将便利店文化做到了极致。

而在中国,1992年,7-Eleven引入深圳。1996年,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可的便利店在上海开业。

时至今日,便利店在中国已是一片繁荣景象,而本土品牌也早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Euromonitor数据库显示,2016年中国便利店品牌销售额份额大于1%的品牌有17家,其中包括便利店巨头7-Eleven、全家、罗森以及台湾润泰旗下的喜士多(C-STORE),这四家占比17.6%;其余13家均为内资便利店,占比47%。

在2018中国便利店大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连锁品牌便利店行业增速同比达23%,门店数量达到10.6万家,市场规模超过1900亿元。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表示,2017年,中国便利店销售规模和门店增速规模分别达到了17%和18%,是连锁百强平均增速的一倍以上。“一批便利店企业进入了连锁百强榜,它们在零售业各个业态的发展势头最引人注目。”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便利店TOP70榜单显示,中石化易捷、中石油昆仑好客、美宜佳、红旗连锁、上海联华快客等位列前十。

毫无疑问,在市场占有率上,本土便利店已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例如,以北京为例,被奉为“鼻祖”的7-Eleven便利店自2004年进入北京市场至今,14年的时间开了240余家门店。而全时便利店成立于2011年,截至目前在北京的门店数已有350家。

面对中国急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和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外资便利店,尤其是以7-Eleven为代表的日资便利店就显得节奏有点慢。这与他们赖以成功的谨慎基因有着必然关系。

当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缓慢的节奏与稍显迟钝的市场敏锐度使得他们的适应度与“船小好掉头”的本土便利店相比稍显低了一些。尤其是随着资本的介入,互联网巨头和传统商超加入战团,便利店这一消费场景的迭代速度正从原来的每5年迭代一次,演变成现在的每5个月迭代一次。

“比如全家便利店过去十多年,只更新了四代店型。好邻居在过去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店型的迭代。”鲜生活CEO肖欣表示,凭借着天猫的电商流量、易果的生鲜供应链和好邻居的实体网络,他们正在打造第三代店型,“通过融入Face++的人脸识别技术,加之对用户消费数据的沉淀和处理,我们甚至可以推算出某一区域内某个年龄段的女性更青睐哪一种水果切盒。这是从用户端进行消费需求的精准用户画像。”

而就在2017年10月,鲜生活联合易果生鲜和绿城服务,以8400万美元收购了好邻居这个在北京耕耘了18年的便利店老字号。

资本的“新宠”

中国目前有70多个连锁便利店品牌,过去两年它们的店铺数量和营业额分别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即使前几年实体经济下行、电商冲击,实体零售遭遇寒冬,便利店销售额增速也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商务部在2017年第四季度发布的《中国便利店景气报告》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便利店行业整体景气指数为71.28,环比第三季度上升2.03,便利店的开店数量及同店销售双双增长。

便利店这几年惊艳的表现,成为零售行业交出的消沉业绩里的一抹亮色。便利店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费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即时消费需求的增加,二是搭载了众多互联网项目的便利店成为零售的新体验形式,吸引了资本的进入。

事实上,一个行业的快速增长必将引起资本的亲睐,因为资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盈利的风口。

2017年起,Today便利店、便利蜂、每一天便利、晟天便利、131便利店、见福便利店等纷纷获得机构投资。而易果生鲜、鲜生活与绿城集团联合并购好邻居更是将便利店推向资本风口。

品途集团在2018中国便利店大会上发布的《2018中国新零售投资创新洞察》报告显示,2017-2018Q1中国零售行业总投资金额达1555亿元人民币,投资事件总计505起,平均单笔投资金额达3.66亿元人民币,约为全行业平均值的1.6倍,新零售成为资本当之无愧的“宠儿”。

品途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曲飞宇认为,“未来离开实体门店服务和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意味着未来该领域投资将向线下零售倾斜,特征已经凸显。

在零售业各个业态的业绩表现中,便利店企业的发展势头最引人注目。尤其是伴随资本市场对便利店的热捧,新兴便利店不断涌现,并依托资本实现快速发展。同时,天猫、京东、永辉、苏宁、盒马等也依托自身流量及资源优势,以不同的商业模式创新加入到便利店的争夺战中。

内蒙古安达便利总经理任光临认为,未来十年,便利店利用资本的能力,会从特殊能力向生存能力转变,将来资本一定关系着生存。

数字化的未来

事实上,除了本土连锁便利店领军企业在加速布局、主动“触网”,京东、天猫等互联网巨头自2017年开始,也宣布进军线下小店,“京东”计划5年内在全国开设100万家京东便利店,阿里巴巴也定下了开出100万家店的目标。阿里巴巴和京东定下如此宏大目标的背后,依托的是对于传统线下“夫妻零售小店”的改造,让他们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

与以往的零售业革命不同,这一次的便利店战争不只关乎密集的实体销售网点和互联网平台流量,而如何将前端销售、中端供应链和后端原产地打通,实现垂直一体的数字化也成为个中关键。

鲜生活CEO肖欣感慨,现在各路巨头之所以大规模开店,看重的便是便利店高度密化的网络价值。“500米之内的便利店网点分布,最接近互联网的业态,新增的网点不再是单点商业模型,而是将之打造成便利店网络的各个节点,节点越多,网络越发达,边际成本越低。”

目前便利店最大的发展趋势就是数字化。“拥抱数字化除了传统便利店内部压力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消费习惯全面数字化,无论是移动设备的使用,还是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的普及,消费习惯的变化要求便利店提升数字化水平;二是互联网巨头进场建设数字化体系,这也为便利店数字化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波士顿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孙达分析指出。

广东东莞市糖酒集团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衡认为,数字化也是传统便利店发现自身价值的好机会。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出现,让便利店更容易连接消费者。有了连接,就有机会沉淀数据,有了数据就能为消费者提供精准个性化的营销服务。据了解,借助数字化运营,目前美宜佳便利店线上用户已超过1500万,深度会员超过300万,会员活跃度超过70%。

业内专家表示,数字化的便利店,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零售商,而是成为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网络。在这个设施上,可以叠加多种增值服务,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也将给便利店运营和发展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虽然,这几年便利店的单店销售、利润水平略有改善,但与国际领先企业差距仍然较大,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今,线上线下结合购物,已经成为当下一种主要购物方式。同样,数字化转型也并不只是线上的事,而是需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便利店连锁京东
便利店
一克拉便利店
季付荣:肩上扛着便利店
专注零售连锁空间打造
库里受伤的连锁效应
布拉格Burrito Loco连锁快餐店
换汤不换药的樽享便利店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有壹手——重新定义快修连锁
在超市快送上超越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