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40年变革

2018-07-04

中国新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制造业

改革开放给“中国制造”提供了舞台,制造业也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40年间,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而且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

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在《变革中国》一书中得出3个结论:其一就是,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最直观的成绩可以用GDP数据显示出来。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字,1978年中国GDP为0.15万亿美元,当年美国为8.5万亿美元,中国仅为美国的1/56。2017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GDP约为13万亿美元,美国GDP约为19万亿美元,两国GDP差距大幅缩小,中国GDP为美国GDP的2/3。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1.8%,2017年,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到全球14.8%。

如果从综合实力来看,人民生活水平从贫困提升到小康,社会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的进口依存度大大降低,中国从一个物资匮乏的消费环境转变为工业品出口大国;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从最初的彩电、冰箱需要进口,到现在成为互联网、白色家电等领域的全球领导者;1978年,中国还没有私营企业,从1989年中国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到2017年“世界500强”榜单中的中国企业占据115席位,其中私营企业25家。

40年间,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改革开放带来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巨变是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而且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40年来,中国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超过200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实体经济的主体

改革开放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舞台,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制造业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2017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2017年4月,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

工信部部长苗圩多次强调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他在2018年1月13日召开的第九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再次表示:“我丝毫不反对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当中发展最快、占比最大的也是生产性的服务业。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出现下降,但这种下降并不意味着制造业的重要性也会随之改变,相反,制造业作为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依托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始终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把控经济命脉的关键所在。”

追溯过去,从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便开启了制造业的历史。从人类利用卵石、兽骨制造出生活工具,到现在数字机床大批量地生产出各种产品,制造业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近代以来,从机械化到电气化再到智能化,制造业与科学进步相伴成长。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国务院原副总理马凯表示,制造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中国制造”的激荡40年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预见2018”跨年讲演中说,“1980年代,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大转移的结果。随着欧美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能源价格的上涨,白领人口的增加,没有人愿意做工厂,怎么办?好,把大量的工厂腾挪到亚洲地区。恰恰这个时候,中国打开了国门。”

40年之后,这些从西方国家搬迁而来的工厂,带动了产业上下游,中国本土的企业迅速崛起,“中国制造”被世界知晓。

第一个十年(1979-1988)

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中,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刚刚确定,经过长期动荡的中国制造业百废待兴。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前29年间, 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了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大部分工业和消费产品。同时,通过“三线建设”,工厂搬迁至全国各地,中国制造业形成了最初的地理布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的是机械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并没有花费太多功夫,以至于人们日常生活物资贫乏。1982年,沈鼓为镇海52万吨/年尿素装置研制出CO2离心压缩机,这是沈鼓引进技术后生产的第一台离心压缩机,也是我国第一台国产化大型离心压缩机,由此开始了大型离心压缩机国产化的历史。尿素装置是化肥装置的一部分,之所以要集中力量突破,就是要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

在这十年间,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家开始创业。1979年,34岁的鲁冠球看到《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他判断中国将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于是决定砍掉其创办的宁围公社农机厂的其他项目,专攻万向节。万向节是汽车传动轴和驱动轴的连接器,像一个十字架,大的长度近一尺,小的长不过一手指,4个头的横断面平光如镜子,磨掉一根头发的1/6就得换新的。1983年3月,鲁冠球为了获得自主经营的权力,承包了工厂,建立万向集团的雏形。1985年,万向成为中国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商。现在,万向集团年营业额超千亿元。在同期创业的制造业企业家还有TCL的李东升、华为的任正非等,至今他们在中国制造业依然举足轻重。

第二个十年(1989-1998)

1988年到1998年的第二个十年间,服装、小商品、汽车零部件、白色家电等制造业领域从欧美向亚洲转移,中国因为人口红利和优惠政策开始吸引外资。为满足内需,以及实现一些重点领域的国产化,本土的制造业企业主动引进设备。然而,设备的引进不等同于掌握了技术,所以在这一时期,即使是很多产品实现了在国内生产,但是主动权依然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中,一旦出现技术升级,在技术匹配的制约下,中国不得不继续引进技术。因此,在重大技术装备方面,一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不能一味地依靠外国,必须努力提升自我。

这期间,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兴起,他们虽然没有国际领先的技术,但是因为成本低、市场大,所以赚到了第一桶金。其中一些企业坚持诚信经营、不断与时俱进,成为了行业的领导者。比如,浙江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创建于1988年12月,是冰箱压缩机的专业研发制造商,是全球单一地区最大的冰箱压缩机企业,综合竞争力国内行业第一、全球行业第二,被誉为“世界冰箱的心脏”。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在1990年创办了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现在李宁品牌已逐步成为代表中国的、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

第三个十年(1999-2008)

在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期间,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大大提高,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2000年6月19日,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报告。2000年8月28日,北京成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之一。一同进入候选城市的还有: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日本大阪、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申奥成功大大提振中国人心,也彰显出我国的大国实力。

“中国制造”在此期间已经声名远播,中国也被称为继英国、日本之后的又一个“世界工厂”。2001年中国出口总额266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位,相当于美国出口额的34%,德国的49%,日本的56%。同年中国加入WTO,出口额在之后的10年间上升了613%,出口占GDP最高达35%,出口导向型产业在东南沿海地区显现出集聚效应,比如东莞的电子,晋江的体育,绍兴的纺织,义乌的小商品等。拥有人口红利和丰富的资源,并且将经济资源集中投入到制造业中,使中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此时,“中国制造”的门类已经较为齐全,并且在服装、电子机器、家电、机动车等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生产规模。

“中国制造”依靠借鉴外国技术和优秀的集成组装制造能力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机、手机、汽车制造等领域出现了一些自主品牌,比如陈明永2001年创建了OPPO。

然而,必须冷静思考,在这一时期,“中国制造”的发展壮大得益于人口红利、生产成本低、全球经济向好,以及国内市场井喷等因素。所以,制造业依然存在核心技术依靠进口、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等实质性问题。

第四个十年(2009-2018)

2009年1月14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将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现价总量修正为257306亿人民币,按平均汇率计算,中国超越德国成为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一方面,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在德勤每3年出版一次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中国在2010年、2013年、2016年均位居第一名。某些国产企业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比如华为、海尔、格力、美的等。现在中国制造业在多个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跟随者变成领导者。宝马工会主席肖赫称,“我们在柴油和汽油发动机方面具有卓越技术。但在电动汽车领域,我们与中国人正在紧密地争夺技术领导地位。”普华永道的汽车专家库内尔特表示,过去德国制造商经常抱怨中企“剽窃”,“但从现在开始,中国企业不再模仿西方制造商,而是用自己的创新公开挑战他们。”

另一方面,“大而不强”深深困扰着制造业。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经济低迷。“中国制造”面临外部市场萎缩、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此时的中国制造业在经历快速发展之后,逐渐冷静下来,开始审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于制造业而言,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显然不足以支撑其在国际竞争中获胜。近十年间,诸如“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等表述方法被频频提起,印证了制造业从低端走向高端是业内共识。

“中国制造”进入品质变革时代

纵观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中国制造业与中国经济共同经历了一次次起伏,最终,还是站稳了脚跟。在2017年11月的一期美国《时代周刊》上,这家全球顶尖媒体第一次使用两种语言,刊登了题为《中国赢了》(China Won)的文章。文章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10天的亚洲访问期间,北京将是最重要的一站。特朗普在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时将大力呼吁中美在地区热点问题上更紧密地合作以及解决贸易争端。文中对此评价,“此时,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已然成为全球经济舞台上最强大的角色。”

中国经济近40年的成绩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是,对于经济的重要支撑——制造业,其存在的不足仍然不能忽视,比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低端产能过剩、国有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诸如“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等多项措施出台。习近平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战略思想;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部署2018年工作时指出,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大幅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强化产品质量监管。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陆燕荪认为,“品质可以理解为质量加品牌。”虽然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中已经占据了超过20%的席位,但是在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2017年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中,只有华为和联想作为中国大陆品牌入榜。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不仅仅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有重要的牵引作用。陆燕荪认为,“品质革命还意味着不断提高效益和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开启新的市场领域,满足新的消费需求等。”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周其仁举例,当年国人到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风潮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而经过质量提升行动,2017年6月,智能马桶盖全行业产量上升29%,国内销量上升43%,出口量上升4%,背马桶盖的现象逐步减少。“我们现在生产的很多产品,只要品质改善一点,提升一点,就会有巨大的市场。”周其仁说。

品质革命是一场系统上的变革,是品种结构、产品品质、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改革。“中国制造”在经过40年的变革后,其成绩有目共睹。在新时代,新经济常态下,制造业品质的提升是必然也是必须。现在,“中国制造”已经准备好,进入品质变革时代。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