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传承推动乡村振兴
2018-07-03车孟莹周雨馨
车孟莹 周雨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总要求。“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和文化四者的良性互动、协调及平衡。其中,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副书记罗新远教授谈到乡村振兴战略时这样说道。
自然村数量减少 乡村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自然村正在快速消失。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自然村从360万个减少到270万个,意味着平均每天消失300个村子。
不仅自然村的数量在减少,在罗新远看来,依附于村落的多样化乡村社会生态也日趋瓦解。身处“集体失忆”的时代,与家庭生活的游离、与自然环境的疏远、对家乡历史的无知甚至是对村落礼俗的漠然,都使得乡村文化面临着“失忆”危机。
罗新远提到,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留守儿童6973万人,流动儿童3581万人,其中56.8%的流动儿童与户籍地没有联系,一半以上儿童不知自己家所在的乡镇。即使生活在村庄的人们也几乎对村庄的历史和文化一无所知。这组数字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乡村文化传承的困境。
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文明的载体,记录着村落发展的前世今生,维系着传统的情感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乡村历史和文化脉络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实现乡村文化传承值得深思。”罗新远说道。
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和文化的良性互动
罗新远认为,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和文化四者的良性互动、协调及平衡。农村要“强政府、弱市场、弱社会、兴文化”,法治是底线思维,关键在于制度安排。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和村民自治解决,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
他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民俗仪式的“复活”,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和价值回归,“这说明现代化并不能完全摈弃传统文化,相反传统文化今天仍然能够为现代化提供相当的正能量。”
那么,能否从乡土文化入手,探索出一条通往乡村活化的有效路径?在罗新远看来,华阴老腔这种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对乡土文化的刻意存留,更是对农业特性、对乡村价值的再评估,其终极指向是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建设。
他表示,在文化干预之外,尊重村民的意愿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关注的问题。要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作用,推动乡村治理有效进行。
摘自《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