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蓝天保卫战”

2018-07-03娄琛

对外传播 2018年5期
关键词:保卫战环境治理蓝天

娄琛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报告中更明确地将“美丽”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长远目标之一。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确保打赢三大攻坚战,其中之一即为——污染防治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基本形成。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广度、深度、力度空前的防治污染政策措施受到世界瞩目。

新华社对外英文报道对于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跟踪报道,仅2018年3月份就播发了16篇稿件,聚焦中央“美丽中国”政策、环保部门官方发布、治污阶段性成绩、重点城市动态新闻、地方创新性举措等。

3月份正值全国两会,中国的“蓝天保卫战”也受到了外媒的高度关注。3月份,仅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三家主要通讯社播发的相关稿件就有14篇,关注议题包括环境与经济影响、国际合作、生态环境部成立、地方治理空气污染、绿色出行等。

3月13日,《纽约时报》刊登了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去四年,中国空气中细颗粒物浓度平均降低32%,将使全国人民寿命提升2.4年。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花了十几年才取得的治污成绩,中国四年内就实现了。

在对于中国“蓝天保卫战”的报道中,西方主流媒体从之前的挑剔、批评声音为主,转变为总体平衡、客观,较多关注中国治污组合拳以及取得的成绩,较少在报道中掺杂偏见和意识形态色彩,较为认同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对中央环保督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表现出兴趣,同时,也有媒体关注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经济、环保等领域带来的商机。在外媒就中国环保议题的报道中,有些角度和手法给我们对外报道以启发,值得借鉴。

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空气质量与人民生活、健康息息相关。几年前,中国城市的空气重污染过程引发公众高度关注,成为外媒炒作的焦点。2014年,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还特地刊发了一张其驻北京记者戴着口罩的照片,配发的报道称,雾霾的有害影响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同时,经过中国外宣媒体不懈的报道,西方主流媒体也逐渐认同中国经济由粗放型、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开始关注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同时,西方媒体也不忘为中国对于国际社会的减排承诺点赞。

《纽约时报》于3月13日刊发了《治理污染迅速见效,中国是怎么做到的?》一文,报道对于中国“蓝天保卫战”取得的成就方面并未吝惜笔墨。文中指出,数据显示:中国正在获胜,并且是以创纪录的速度。特别是,仅仅在四年里,中国城市空气中细颗粒物浓度平均降低32%。对于取得这些成绩的路径,《纽约时报》列举了中国政府层面向污染宣战、限制新建燃煤发电厂、煤改气、机动车限号、削减钢铁制造产能、关停煤矿等举措,很容易让其目标读者了解。

新华社3月17日也播发了《中国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取得进展》的英文稿件,同样援引了《纽约时报》中提到的芝加哥大学的研究成果,借力使力,履行外宣媒体传播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成就的责任,讲述中国的减排故事。

在内容方面,新华社的稿件里不仅提到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更将具体措施放置于中央提出的“美丽中国”目标的背景下解读,体现出中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已经明显改变。

今年3月份以来,新华社播发了多篇英文稿件,包括《中央环保督察聚焦环境问题》《中国开征环保税 助力打赢污染攻坚战》等,通过日常发稿向外界解读中国治理污染的模式,讲述政府主导、企业落实责任、社会共同参与如何有机结合,聚焦政府公信力和民众满意度的提升,引导海外受众全面、客观认识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进步。

将现实放置于历史的背景下

在中国外宣媒体中,将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与外国曾采取的治污措施进行关联性解读的做法并不多,但是这种手法频繁为多家西方主流媒体采用。

新华社3月17日播发的稿件中,采取的还是传统讲好中国故事的手法,从防雾霾口罩滞销的细节写起,体现冬天取暖季的环境改善,盘点了“蓝天保卫战”的具体细节,最后落点是环保部门未来的目标。

相比之下,《纽约时报》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文章以研究人员第一人称的口吻写起,夹叙夹议,将中国“蓝天保卫战”的来龙去脉交代得较为清楚,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更是添加了本国读者较为熟悉的背景,提到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花费十几年时间治理污染,为此专门出台了《清洁空气法》。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从公众角度,将大气污染的数据转换成了更为吸引公众眼球的人均寿命,更容易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彭博社曾经对比中国和印度在治理雾霾方面的措施,文中提到,中国治理雾霾的一些做法或许值得印度政府借鉴,因为很多此前饱受雾霾困扰的中国城市现在已经变得天朗气清。中国采取的降低煤炭使用量、推行可再生能源、推广新能源车、对重污染型企业采取限产和处罚、提升公众意识等方面的措施值得推广,因为没有这些措施,治理污染是不可能的。

外媒采用的公众视角、对比性研究和背景解读手法,客观上为我们做了向世界说明中国发展的工作,有些手法可以为我所用,有利于提升传播效果。

客观、理性,用事实说话

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表示,中国大气污染依然严重,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29%。他提出,要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在今年3月17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干杰面对中外媒体说,打赢“蓝天保卫战”是未来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李干杰说目前正在研究“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他说,大气污染治理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绝不是吹个号、打个冲锋就能够一劳永逸的。李干杰的表态被多家外媒关注并大篇幅报道。

“蓝天保卫战”的持久性要求外宣媒体在报道时需注意客观、理性,话不能说得太满。毕竟,中国污染防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外宣媒体需要在防治大气污染的重点领域持续跟进,及时发布官方信息,讲好中国的绿色发展故事,向外界表明,中国治理污染的态度会更加坚决,措施会更加严厉。

根据生态环境部部署,中国的“蓝天保卫战”将在产业、能源、运输三大结构调整方面继续发力。今年中国将稳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推动减少公路运输、提高铁路货运比例,整治柴油货车超标排放。继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启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开展“散乱污”企业及集群全面排查整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开展区域应急联动。此外,今年要开展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情况“回头看”,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领域,组织专项督察。全面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基本实现地、市督察全覆盖。

大气污染防治是传播领域的涉华重要议题,环保部门工作重点也是外宣工作關注的重要议题。在中国环境治理的对外报道中,我们要主动设置议题,梳理最新实践,准确反映中国的发展进步,在环保领域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猜你喜欢

保卫战环境治理蓝天
“飞”向蓝天
捏泡泡可以减压
蜂蜜保卫战
共创一片蓝天,同爱一份绿色
拥抱蓝天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香香树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