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四方物流的物流园区互联互通问题研究
——双边市场视角
2018-07-03谭春平申风平
谭春平,王 烨,申风平
(1.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甘肃 兰州 730010)
一、 引 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第四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报告和运营统计分析报告显示,我国66%的物流园区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入驻费”*为简便起见,根据双边市场特征和物流园区收取的物业租赁和管理费的性质,将物业租赁与管理费统称为“入驻费”,即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入驻物流园所要交纳的门槛费。收入转变为各种物流增值服务收入。《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物流链创新和物流园区转型升级。从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状况看,目前已经显示出向物流资源整合与物流增值服务方向创新转型的重要趋势。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4PL)的物流资源整合与集成利用能力在物流园区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满足这一需要。与传统物流园区相比,基于4PL的物流园区通过合作物流网络战略联盟聚合物流园区的物流能力、物流设施及资源,为入驻园区的物流需求企业和园区外的物流客户在物流协同运作的基础上提供专业性的物流解决方案并实施物流运作。
Rochet和Tirole(2003)认为双边市场 (Two-sided Markets)是一个或几个允许最终用户交易的平台,通过从各方适当收取费用使双边(或多边)保留在平台上[1]。Armstrong和Wright(2007)认为两组参与者需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这样的市场称为双边市场[2]。谭春平(2017)认为,基于4PL的物流园是在共同价值目标指引下由园区入驻企业系统集成的动态合作物流网络战略联盟[3-4]。根据双边市场的定义,物流园区按照4PL的基本原理转型升级后,物流园区转型为一个先进的4PL平台,是一个由入驻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卖方)和物流需求企业及外部物流客户(买方)组成的双边市场。
物流园区按4PL的基本原理转变为基于4PL的物流园区经营平台,仅仅解决了物流园区物流服务需求与供给过剩、不足及不能有效匹配等内部不均衡问题。事实上,由于当前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与运营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导致在同一个地区或地区间存在物流园区之间的物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外部不均衡:首先,从数量匹配的角度来看,当物流客户需求巨大,一个物流园区的物流设施和能力不能充分满足物流服务需求,需从另一个物流园区集成物流资源与能力;其次,由于当前物流园区专业化的趋势,当物流客户需求与物流园区的专业物流能力不匹配时,需要从其他与其相匹配的物流园区集成物流资源与能力;最后,由于物流需求区域分配的不均衡性,可能导致部分物流园区的物流资源与能力不足,部分物流园区物流资源与能力过剩,这就需要在物流园区之间集成利用物流资源与能力。物流园区经营平台的互联互通是解决物流需求与供给外部不均衡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双边市场体系下,基于4PL的物流园区双边市场经营平台间的互联互通直接决定了物流园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也是物流园区创新转型的关键因素。
二、 文献综述
双边市场理论提出之后,迅速被应用至银行卡、电商服务平台、操作系统、中介机构等平台组织研究中,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Rochet和Tirole(2003)[1]、Armstrong(2006)[5]认为双边市场平台通过中介服务、交易匹配等促使两边市场的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并向两边市场客户按照一定的价格机制收取交易服务费来获取利润,平台本身不提供买卖双方需要的实质性产品与服务,仅起中介作用,买卖双方通过该平台相互吸引,并实现供需的匹配与满足。纪汉霖和管锡展(2006)[6]对影响双边市场定价的因素进行研究后,指出了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的趋势;Filistrucchi等(2014)[7]对双边市场理论近十年研究的热点进行了归纳和概括,指出了目前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双边市场定价(Kaiser和Wright,2006)[8]、价格歧视(Liu和Konstantinos,2013[9];Elias,2016[10];Liu和Serfes,2013[11])、多归属次序定价(纪汉霖和王小芳,2014[12];Roson,2006[13];吴志军和赵雪,2013[14])、注册费、使用费及两部定价机制(程贵孙,2011[15];Reisinger,2014[16];Economides和Täg,2012[17])等的研究是双边市场研究的第一个热点;随后,在双边市场定价及竞争研究中,将网络外部性逐步纳入进来(Anderson等,2014[18];Kim,2012[19];Bardey等,2014[20];Belleflamme和Peitz,2010[21];叶琼伟等,2016[22];邱甲贤等,2016[23])。至此,双边市场理论在双边市场定价研究中趋于完善。双边市场平台的差异性(Gabszewicz和Wauthy,2014[24])、开放性(Economides和Katsamakas,2006[25];Eisenmann等,2009[26])等平台性质界定、双边市场平台竞争与合作(Mantena和Saha,2012[27])、竞争策略(Rochet和Tirole,2006[28];Sun和Tse,2009[29])是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的第二个热点问题。此外,学者也围绕双边市场的垄断规制(程贵孙和陈宏民,2008[30];张利平,2011[31])、所有权结构(Katsamaka,2004[32];Nocke等,2007[33])进行研究。
近年来,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存在大量问题,创新转型的需求强烈。因此,理论界在利用双边市场理论对上述领域进行研究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将双边市场理论引入到物流领域。但是,关于物流双边市场的研究还只是零散出现。戴勇(2010)认为4PL平台是典型的双边市场,建立垄断和竞争两种模型研究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的定价,认为价格弹性、网络外部性、产品差异化是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34];朱涛和郭志伟(2012)利用双边市场模型研究北京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只收取注册费的情况下的定价问题[35];刘卫华(2011)综合应用网络外部性和双边市场理论研究4PL的运作模式和定价,认为方案集成商模式和动态联盟模式应分别采用垄断型平台定价法和竞争型平台定价法[36];宋娟娟和刘伟(2015)认为双边服务、需求互补、交叉网络外部性等是物流平台的主要双边市场特征,双边物流平台发展的关键是确定合适的盈利模式[37];黄茜和刘哲(2016)通过对菜鸟驿站进行案例研究认为,货运物流平台利用其交叉网络外部性和定价策略能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解决末端物流配送问题[38]。
纵观上述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存在一个共性:没有深入、系统研究双边市场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兼容性问题。双边市场的互联互通是指不同的双边市场平台网络间的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兼容与互联,扩大双边市场用户规模与范围,降低用户多归属的成本。互联互通是网络经济时代经济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目前关于互联互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边网络经济、互联网经济市场领域。例如,Chioveanu等(2009)研究了ATM的互联互通,并就网内用户与网外用户接入费的问题展开研究[39];李楠和伍世安(2013)研究发现,系统内部参数会直接影响不同电信运营商的互联互通策略[40]。双边市场区别于单边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交叉网络效应和自网络效应。因此,双边市场的互联互通与单边市场存在本质区别。事实上,双边市场平台的兼容与互联互通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存在极大需求,例如各种外卖平台、银行卡、电子商务平台、求职招聘平台等。这些平台如果没有任何互联,必然会存在严重的双边市场用户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外部不均衡性问题。因此,平台之间能否实现互联互通与兼容,直接决定了双边用户交易的匹配效率与质量。我国银行卡的互联互通充分证明了双边市场平台互联和兼容性的重要性。目前关于双边市场平台间互联互通的研究还比较稀少,随着双边市场理论的演进,也有部分学者开始研究双边市场的互联互通。纪汉霖和王小芳(2007)认为双边市场互联互通能够给本边消费者带来收益的同时,还从另一边市场获得交叉网络外部性收益,强势平台相比弱势平台更趋向不进行互联互通[41];胥莉等(2006)认为双边市场平台的兼容能够增加消费者剩余和改善社会整体福利[42];Mantena和Saha(2012)认为双边市场平台的技术创新会影响双边平台互联互通的动机强度与利润水平[27];Doganoglu和Wright(2006)将双边市场消费者归属性纳入平台兼容研究中,认为多归属会弱化双边市场平台的互联互通动机[43];司马红和程华(2012)认为双边市场平台互联互通会降低网络效应,从而使得技术成为竞争的唯一因素,加剧了双边市场平台间的竞争[44]。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双边市场理论兴起后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双边市场平台性质界定、定价、平台间的竞争、网络效应、政府垄断规制及双边市场归属性等领域。关于互联互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经济的单边市场,而对双边市场的互联互通研究还比较稀少而零散。双边市场理论应用至物流领域还只是零散出现,主要针对物流平台、运输平台等进行少量研究,学术界还没有将双边市场理论应用至物流园区的研究中。因此,将双边市场理论应用至物流园区,研究基于4PL的不同物流园区双边市场经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符合当前双边市场理论研究趋势和我国物流园区向4PL创新转型的实践趋势。基于4PL的物流园区双边市场经营平台互联互通能否带来实质性经济与社会效益,不同物流服务能力的物流园区互联互通的效果究竟如何,物流服务创新所带来的物流园区服务水平提升对物流园区的互联互通、物流匹配效率等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
三、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基于4PL的物流园区双边市场经营平台的卖方为物流服务提供方,主要包含入驻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买方为物流服务需求方,主要包含入驻物流园区的生产、商贸等供应链各环节的企业和物流园区的外部物流客户。双边市场的买卖双方在物流园区经营平台上进行物流服务交易的匹配,基于4PL的物流园区经营平台通过利用4PL的物流资源整合与集成能力,提供综合性、专业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方案,并集成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物流运作,同时也提供物流信息发布与培训、物流需求获取与市场开发等服务,并从物流服务交易中按比例收取物流服务交易费。Katz和Shapiro(1985)研究网络外部性后认为双边市场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和自网络外部性[45]。基于4PL的物流园区同样具备这些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
综上,基于4PL的物流园区是一个双边市场经营平台,具备双边市场的典型特征。假设在一个城市线段的两端有两个已经根据4PL基本原理创新转型的物流园区双边市场经营平台L(L=1,2),并且物流服务能力存在差异,市场的一方为物流服务提供方(卖方),另一方为物流服务需求方(买方)。物流需求方在城市线段上是连续均匀分布的。假设两个物流园区给予物流服务提供方(卖方)和物流服务需求方(买方)的内在收益都是V0。同时,两个物流园区对于整个城市物流市场双边用户是完全覆盖的。假设物流园区的买卖双边用户都是单归属的,并且将市场规模标准化为1。此外,假设物流园区双边市场的交叉网络外部性是一样的,均为α,α∈(0,1)。物流需求方在两个物流园区经营平台上能够搜索到物流交易对象并成功进行物流运作的概率为γL(L=1,2),γL∈(0,1),假设双边市场用户进行物流交易的次数能够被正则化为1。因此,如果用户在一个物流园区进行交易的次数为γL,则该用户进行跨平台交易的次数则为1-γL。此外,假设物流园区物流服务提供方和物流服务需求方的偏好类型分别为∂b和∂s,∂b∈(0,1),∂s∈(0,1),且都是均匀的。根据上述假设,物流园区边i用户加入L物流园区的净效用为:
(1)
四、 基于4PL的物流园区无互联情况下模型分析
(2)
(3)
对式(3)求解,可得:
(4)
为了模型计算的简便性,假设物流园区服务双边市场物流客户的边际成本为零,此时其利润函数为:
(5)
(6)
引理1:当一个城市的两个基于4PL的物流园区竞争均衡,且物流服务水平存在差异(t1>t2)时,物流园区对双边市场物流客户收取的物流交易费、市场份额和利润分别为:
(7)
(8)
更进一步,针对式(7)令t1=5,以t2和α为自变量,进行数据仿真得到图1~图6。
图与t2和α的关系
图与t2和α的关系
图3 图与t2和α的关系
图与t2和α的关系
图与t2和α的关系
图与t2和α的关系
五、 基于4PL的物流园区互联互通情况下模型分析
假设两个基于4PL的物流园区经营平台完全兼容,当物流客户在一个平台上搜索物流交易者,但搜索不到或者是不能完全匹配,则该物流客户可以到另一个物流园区经营平台搜索并进行物流交易的匹配。假设双边市场用户规模足以保证每边的用户最终能够实现物流交易的匹配并成功进行物流交易。当物流园区互联时,跨平台物流服务匹配与交易不受其他物流园区物流服务水平的影响,因此,边i物流客户加入物流园区经营平台的效用函数为:
(9)
(10)
在互联互通情况下,物流园区的物流交易费收入结构发生了改变,交易费收入包含来自本物流园区经营平台交易费收入和跨平台交易费收入两部分,此时,其利润函数为:
(11)
为了计算求解的方便,令γ1=γ2=γ,对式(11)分别求导,可得:
引理2:当物流服务水平存在差异(t1>t2)的物流园区互联互通时,对双边市场物流客户收取的物流交易费、市场份额和利润分别为:
(12)
①物流园区2上双边市场用户进行物流交易匹配的效率γ得到提升,物流客户规模Ni2、物流交易费Pi2都增加;②物流园区1的物流交易费Pi1升高,导致物流客户规模Ni1降低;③两个物流园区的利润R1和R2都会增加。
(13)
(14)
更进一步,针对式(12)令t1=5,γ=0.5,以t2和α为自变量,进行数据仿真得到图7~图12。
图与t2和α的关系
图与t2和α的关系
图与t2和α的关系
图与t2和α的关系
图与t2和α的关系
图与t2和α的关系
六、 研究结论
为更加直观对比基于4PL的物流园区双边市场经营平台互联互通、物流服务创新和交叉网络外部性的综合影响,将物流园区互联互通前后的交易费、利润、市场份额列表对比,如表1和表2。
表1 物流园区1互联互通前后对比
表2 物流园区2互联互通前后对比
第一,无论是否互联互通,两个物流园区的物流服务交易费与物流园区2的物流服务水平正相关。根据表1和表2中互联互通前物流园区2进行物流服务创新的计算结果,并结合图1、图4、图7和图10可知,随着物流园区2提升其物流服务水平,两个物流园区收取的物流交易费都会上升,并且将图1和图4、图7和图10进行对比发现,物流园区2的物流交易费的提升幅度更大。此外,随着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增强,物流园区1的物流交易费上升边际递减,物流园区2物流交易费上升边际递增。
第二,无论是否互联互通,物流园区2的物流服务水平提升会降低物流园区1的市场份额,增加物流园区2的市场份额。由图2、图5、图8和图11,并结合表1和表2的对比可知,当物流园区2提升其物流服务水平时,由于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会将物流园区1的一部分双边市场客户吸引至物流园区2,导致物流园区1的市场份额下降,物流园区2的市场份额增加。此外,随着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增强,物流园区1的市场份额下降和物流园区2的市场份额增加均是边际递增的。
第四,互联互通有利于物流园区利润水平的增加,对高物流服务水平物流园区利润增加的贡献更大。根据表1和表2中互联互通后的计算结果,结合图9和图12进行对比发现,互联互通后,当物流园区2提升其物流服务水平时,两个物流园区的利润都得到不同程度增加,并且物流园区2的利润增加幅度更大。此外,随着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增加,物流园区1的利润增加是边际递减的,物流园区2的利润增加是边际递增的。由表1和表2中互联互通后的利润对比可知,即使物流服务水平不变,互联互通亦能促使两个物流园区的利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
第五,单纯的互联互通会增加高物流服务水平物流园区的市场份额,改变交易费的结构和影响因素,提升交易费的水平。根据表1和表2,并将互联互通后的式(12)与互联互通前的式(7)进行对比发现:首先,互联互通后,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物流园区1的市场份额增加,物流园区2的市场份额减少;其次,互联互通后,两个物流园区的物流交易费上升并且其收费结构及影响因素发生改变,物流交易费收费结构除了受到物流服务水平与网络外部性强度影响之外,互联互通后还会受到物流园区物流客户交易匹配效率的影响。
七、 结 语
在互联网与共享经济下,互联互通是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主要体现在银行卡、电子商务等双边市场平台,对物流领域双边市场及其互联互通问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并且现实中的双边市场平台的技术、服务等都存在不对称性。因此,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将双边市场理论应用至物流领域,特别是应用至物流园区领域展开研究,界定基于4PL的物流园区是一个双边市场平台,并对其在物流服务水平不对称情况下的互联互通问题展开静态与动态比较,研究低物流服务水平的物流园区进行物流服务创新对物流园区互联互通的影响,通过物流园区双边市场平台的互联互通解决物流服务供需外部不均衡性问题。同时,现有文献研究双边市场互联互通较少,对物流及物流园区双边市场互联互通的研究缺乏,因此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中仍需不断深入研究。
此外,根据推论与研究结论,互联互通后,无论物流园区2是否进行物流服务创新,两个物流园区的利润都会增加,但是其利润增加的幅度是不相同的。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互联互通对低物流服务水平的物流园区2整体有利,因此其互联互通的愿望相对强烈。但是,互联互通对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物流园区1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增加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当物流园区2进行物流服务创新时,这种不确定性更大,互联互通虽然能提升物流服务交易费价格,但是也会导致物流园区1的市场份额下降。如果两个物流园区经营平台同时进行物流服务创新博弈,其博弈的结果对物流园区互联互通与创新意愿会带来什么实质影响,对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会带来何种影响,互联互通是否还存在弊端,这是后续研究的扩展之处;后续研究的另一个扩展之处在于:假设基于4PL的物流园区双边市场交叉外部网络性不相等,对多周期动态化的物流园区双边市场互联互通长期行为进行研究,并与短期均衡行为进行比较及应用到具体的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实践中,这是后续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1]ROCHET J,TIROLE J.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1(4):990-1029.
[2]ARMSTRONG M,WRIGHT J.Two-sided markets, competitive bottlenecks and exclusive contracts[J].Economic Theory,2007,32(2):353-380.
[3]谭春平,王烨.基于第四方物流的物流园组织系统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系统组织理论与战略联盟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4):28-40.
[4]谭春平,王烨.基于第四方物流的物流园区激励契约:双重任务委托代理[J].商业研究,2017(6):137-144.
[5]ARMSTRONG M.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668- 691.
[6]纪汉霖,管锡展.双边市场及其定价策略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3):15-23.
[7]FILISTRUCCHI L,GERADIN D,DAMME E V,et al.Market defin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theory and practice[J].Working Papers-Economics,2014,10(2):293-339.
[8]KAISER U,WRIGHT J.Price structure in two-sided markets:evidence from the magazine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6,24(1):1-28.
[9]LIU Q H,KONGSTANTINO S.Price discrimina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13,22(4):768-786.
[10]ELIAS C.Competitive customer poaching with asymmetric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iral Organization,2016,48(8):173-206.
[11]LIU Q,SERFES K.Price discrimina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13,22(4):768-786.
[12]纪汉霖,王小芳.平台差异化且用户部分多归属的双边市场竞争[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6):1398-1406.
[13]ROSON R.Two-sided markets:a tentative survey[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2005,4(2):142-160.
[14]吴志军,赵雪.移动应用平台定价机制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J].经济管理,2013(11):161-169.
[15]程贵孙.单边收费还是双边收费:双边市场中媒体定价模式选择[J].管理工程学报,2011(1):203-208.
[16]REISINGER M.Two-part tariff competition between two-sided platform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4,68(12):168-180.
[18]ANERSON E G,PARKER G,TAN B.Platform performance investment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25(1):152-172.
[19]KIM D.Equilibrium analysis of a two-sided market with multiple platforms of monopoly provider[J].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Review,2012,19(3):1-22.
[20]BARDEY D,CREMER H,LOZACHMEUR J M.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with common network externalities[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4,44(4):327-345.
[21]BELLEFLAMME P,PEITZ M.Platform competition and seller investment incentiv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0,54(8):1059-1076.
[22]叶琼伟,张谦,杜萌,等.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社交网络广告定价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6(1):169-178.
[23]邱甲贤,聂富强,童牧,等.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基于在线个人借贷市场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16(1):47-59.
[24]GABSZEWICZ J J,WARTHY X Y.Vertic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wo-sided markets[J].Economics Letters,2014,123(1):58-61.
[25]ECONOMIDES N,KATSAMAKAS E.Two-sided competition of proprietary vs.open source technology platform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software industry[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7):1057-1071.
[26]EISENMANN T R,PARKER G,VAN ALSTYNE M W.Strategies for two-sided marke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6,84(10):92-101.
[27]MANTENA R,SAHA R L.Co-opetition between differentiated platforms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9(2):109-140.
[28]ROCHET J C,TIROLE J.Two-sided markets:a progress report[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645-667.
[29]SUN M,TSE E.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1):45-64.
[30]程贵孙,陈宏民.基于双边市场的传媒产业政府规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9):1479-1482.
[31]张利平.双边网络型市场结构下政府传媒规制及其优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2):75-80.
[32]ECONOMIDES N,KATSAMAKAS E.Two-sided competition of proprietary vs.open source technology platform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software industry[J].Management Science,2004,28(7):1057-1071.
[33]NOCKE V,PEITZ M,STAHL K.Platform ownership[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7,5(6):1130-1160.
[34]戴勇.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第四方物流平台运营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12-17.
[35]朱涛,郭志伟.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收费定价问题探讨[J].物流科技,2012(9):84-86.
[36]刘卫华.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与第四方物流运作探析[J].商业时代,2011(22):38-39.
[37]宋娟娟,刘伟.双边市场理论视角下物流平台运营机制分析——以公路货运平台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5(10):28-33.
[38]黄茜,刘哲.基于双边市场的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案例研究——以菜鸟驿站为例[J].物流科技,2016(6):43-45.
[39]CHIOVEANU I,FAULI-OLLER R,SANDONIS J,et al.ATM surcharges:effects on deployment and welfare[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9,57(3):613-635.
[40]李楠,伍世安.网络产业中互联互通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以电信业为例[J].经济经纬,2013(6):77-82.
[41]纪汉霖,王小芳.双边市场视角下平台互联互通问题的研究[J].南方经济,2007(11):72-82.
[42]胥莉,陈宏民,潘小军.消费者多方持有行为与厂商的兼容性选择: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探讨[J].世界经济,2006(12):28-40.
[43]DOGANOGLU T,WRIGHT J.Multihoming and compati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6,24(1):45-67.
[44]司马红,程华.双边市场中的客户基础建立策略:关于日本电子货币产业的考察[J].管理评论,2012(11):37-43.
[45]KATZ M L,SHAPIRO C.Network externalities,competition,and compati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3):42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