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建设道路研究
——基于皖北新型农村社区的调查

2018-07-03姚侠妹李春丽韩玉平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皖北乡土绿化

偶 春,姚侠妹,李春丽,骆 美,韩玉平

(阜阳师范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当前,国内外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的乡村景观聚落规划、农业生产景观、道路交通景观、自然景观利用等方面,来达到农村居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1-3];而对农村社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制度管理、基础道路与多种功能建筑的建设、修缮等方面,来完善并适应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问题[4-5]。然而,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和乡村景观的一个重要的共同外部载体——社区环境景观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努力改进乡村环境面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等方面的要求,显然是不能满足的,尤其是对一些乡村经济落后、乡村自然环境本身较差的地区,努力提升农村社区环境景观质量,建设生态宜居新型农村社区异常重要[6-9]。因此,本文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皖北农村社区环境景观为研究对象,从地域分布、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等多个角度将皖北新型农村社区分成若干种类型,选取皖北地区典型农村社区,深入实地进行调研,从社区交通环境、居住环境、绿化环境景观等方面统计分析,提炼符合皖北区域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发展的经验,从而找出后期建设的思路,为皖北地区及其他类似区域的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建设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一、研究地区的概况

(一)皖北地区的整体概况

皖北,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共有淮北、亳州、阜阳、宿州、蚌埠、淮南6个地级市、1个县级市、17个县。其中淮北、淮南是两个重要的煤矿工业城市,因煤炭开采形成众多的塌陷区域,而围绕塌陷区域进行农村社区环境建设较为普遍。皖北地处淮北平原,平原占皖北总面积的80%,皖北国土面积占安徽省总面积的30%,皖北总人口占安徽省总人口的42%,其中农村人口占皖北总人口的80%,是重要的农村外出打工劳动力输出地。皖北河流均属淮河水系。淮河水系分布范围广,主要包括新汴河、浍河、沱河及濉河,它们自西北流向东南汇入淮河。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皖北农业人口密度较大、人数多,造成该地区农业生产力过剩,70%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这使得农村“空心村”现象较为严重,农村活力下降,农村社区居住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201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强村庄整合和人居环境整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省开始实施中心村建设行动。皖北地区积极响应,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在中心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在皖北地区各区、县当中,总共规划建设约950个中心村,这些中心村利用各自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乡土文化等优势,正在努力建设具有皖北乡村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10-11]。

(二)研究区域的选择

1.选择依据

通过实地调研、网上搜索等方法,以区域位置与乡村聚落特征为划分标准,在充分了解皖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情况下,将农村社区分为四类:资源开采塌陷型、沿淮河水系型、城际干道型及多元文化型。通过走访调查、综合比较后,每种类型选出5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社区,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皖北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发展道路。

2.区域分布概况

表1记录了四种类型共20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名及所处市、县,可以看出除了采煤塌陷周围型农村社区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多的淮北市,其他代表性农村社区在区域选择上都兼顾到皖北每个市、区(县)范围。

表1 皖北农村社区调查统计表

3.调研路线选择

考虑亳州市位于皖北的中心地带,以亳州市为基点,从2017年3月到8月,分四个时间段对皖北六市的农村社区进行调研,前期通过网上搜索,查阅相关资料,经过对比分析,初步确定四种类型的农村社区在皖北的大致分布情况,并最终确定主要的调研路线。调研期间通过走访调查、询问村民及村委会干部等方式,充分了解皖北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建设的情况,并加以分析。

二、皖北地区典型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建设现状分析

(一)以淮北及周边采煤塌陷区为代表的农村社区

1.基本现状

截至2015年,淮北市采煤塌陷面积占淮北市总面积的7%,塌陷坑一般深度为0.5-15米。采煤塌陷区内房屋坍塌、耕地面积减少、良田荒芜、矿区水资源和周围环境遭受污染、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因采煤塌陷而搬迁的村庄有300多个,共涉及16个乡镇,50万人。调研发现,采煤塌陷区分布的农村社区搬迁新建十分重要,但搬迁新建中存在资金短缺、搬迁选址难、村民对搬迁的不配合等问题,使得农村社区的搬迁工作进展缓慢。

2.环境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经过咨询、调查走访发现,采煤塌陷区农村的搬迁方式从先塌后搬逐步转变成先搬后采,有效降低了对农村的损害。表2中被调研的农村社区,将社区新址选在城镇旁、荒废矿区附近、城际干道旁等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方便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并请专业人员结合村庄现状对本村进行规划建设。在居住环境建设方面,采用统一建成的方法,虽然建成速度快,效率高,却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房屋建造风格,体现不出农村独有的乡土气息,并且房屋、水体周围缺乏景观绿化。表2中仅有北湖南村和高皇村绿地率达到标准绿地率40%以上,其他三个农村社区均不达标,说明农村社区缺乏对绿化建设的投入,整体绿化效果不好。但个别社区也有环境绿化建设的创新之处,如大庄村在次干道上种满葡萄树,营造出独特的新型农村社区绿化景观风貌,既丰富了绿化种植特色又提高了社区环境的绿地率。

表2 淮北塌陷区周围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建设现状统计表

此外,社区建成后,垃圾处理机制完善,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但由于农民乱扔垃圾的习惯短时间内难以更改以及后期垃圾处理维护措施的缺乏,导致社区的卫生环境治理情况差。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景观广场规划建设在社区的中心或交通方便的区域,方便村民和车辆进出。五个农村社区道路硬化率均为100%,道路建设完善,并且道路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夜间行走;对采煤塌陷形成的水面、沼泽地等进行了改造治理,并利用水体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果蔬种植业、旅游业等,改善环境的同时提高了村民收入。但各社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路灯、健身设施、景观设施的损坏,维护修理不及时的现象,影响社区的整体美观和村民的生活质量。

3.改进措施

分析表2中塌陷区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建设情况,可以看出采煤塌陷区周围社区在选择新址上,应该注意新址是否具备承载沉陷区搬迁安置、新村建设、城镇繁荣等功能,应将社区搬至城镇旁、矿区里、城际干道旁等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利于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社区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农村环境建设等要充分考虑村民意见,要让全村参与进来。塌陷形成的水体可以栽种抗毒性强、能净化水体污染的水生植物,如芦苇、水葫芦等,并针对水质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水产养殖业或旅游业。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保养及维修,不能只建不修。

吸取大庄村的优秀之处,在每户房屋前建成开放式菜园、花园等,既能达到绿化农村的效果,又能满足村民对耕种的需求。在树种选择上,不局限于乡土树种和景观树种,还可以种植当地特色经济树种,使绿化与特色产业相互呼应,有利于提升社区整体的形象,并能有效区别于其他农村社区。在卫生环境方面,建立公共环境管理体系,加大宣传环境景观保护力度,并对乱扔垃圾现象做出惩罚,适当增加保洁人员,确保社区日常垃圾及时处理。

(二)皖北淮河流域水系周边农村社区

1.基本现状

皖北淮河流域在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淮河流域周围的农村会受到洪水的影响,村庄损失严重,如房屋被冲毁、农田被破坏、牲畜死亡等,导致淮河水系旁的农村社区经济落后于其他地区的农村社区,更是由于受水患的影响,社区宜居环境景观难以形成。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沿淮河水系的农村社区开始大力整治村庄易涝问题,通过兴建水闸、扩宽河道、增设沟渠等方法,结合水域环境景观的营造改善农村社区内部易涝的问题。

2.环境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从表3中五个农村社区的整体建设情况可以看出,这些社区均结合实际对村庄环境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并根据规划对社区环境进行改造。在交通环境方面,道路建设相对完善,道路硬化率基本都达到了100%,房屋建设70%采用改造的方式,30%采用危房拆除新建的方法,并对房屋立面进行涂白处理,使居住环境的整体建设风格统一。在景观建设方面,充分结合水体资源,多数社区环境结合水系分布建设景观亭廊、景墙小品等休闲设施,提升了整体景观效果。在绿化树种上,除了选择栾树、榉树等耐旱植物外,还增植了垂柳、水杉等湿生植物的选择。靠近河流的社区对水体进行了治理和美化,通过挖排水沟、沟渠清淤等方法,使水体环境和质量得到改善。表3中只有杨湖村和刘蔡村绿地率超过了40%,绿化种类丰富,其他社区绿地率不达标,绿化种类少。大部分社区的绿化以落叶乔木为主,绿篱为辅,缺少灌木、草坪,整体绿化缺乏分层和色彩搭配,后期的养护管理较差,使得大量植被枯死,绿化效果差。多数村落周边水域目前停留在水体治理层面,水体旁的绿化种植简单,大量土壤裸露,景观效果差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缺少结合水生态系统,利用植物护堤、固岸的措施,缺少结合水岸亲水环境景观的营造。

3.改进措施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发现绿地率达标的淮河水系型农村社区较少,社区需加强对绿化种植方面的投入,可以利用已有的天然水域,结合水体治理工作,开闸引水至社区环境内部,扩大绿化区域,同时多种植一些适合本地区生长的经济树种,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提高农民收入。派专人负责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及整体绿化效果的完好。对于易涝、水体污染严重的农村社区,要加强水体的治理,通过修建水闸、扩宽河道、水渠清淤、绿化种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方法治理河道,防止水土流失。靠近水系的社区可以针对水域分布建设景观节点,发展水生态旅游景观。在道路交通方面,建立与城际干道的联系,解决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问题。居住环境方面,在立面涂白、保持风格统一的基础上,对屋顶、门楼、墙头等进行色彩、材质装饰,并结合水位的变换关系,与户外园林绿化景观进行搭配组合,形成层次多样的水域居住环境景观,使社区的特色突显出来。

(三)靠近城际干道的农村社区

1.基本现状

靠近城际干道的农村社区依托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优势,发展的速度较快、环境景观质量较好。其中部分社区环境与交通资源好的农村社区已兴建农家乐、果蔬采摘园等特色产业,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但多数农村社区仍以农业生产为经济来源,收入较低,缺乏建设特色景观与基础设施的资金,对乱搭乱建行为的整改力度不够,导致农村社区整体形象较差。

2.环境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表4 城际干道旁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建设现状统计表

表4中的各农村社区的道路硬化率都达到了100%,道路上设有太阳能路灯,既方便村民晚上行走,又节省能源,降低路灯损坏的概率。对沿城际干道的房屋统一修缮,并对立面进行装饰处理,提高了社区建筑环境的整体形象。曹店村、白行村、刘楼村存在房屋乱搭乱建,垃圾乱扔的现象,影响社区的外部面貌,当地村委会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了大力整改,如:曹店村大力整治阜涡路两旁乱搭乱建、随处摆摊的行为,共拆除违章建筑57处;靠近阜涡路的商铺前场地进行了统一平整,房屋前硬化2~3米宽的水泥通道,道路两旁铺设路牙形成绿化用地。刘楼村道路旁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在房屋旁放置了垃圾桶,建立了垃圾处理机制,解决了垃圾乱扔、露天处理的问题,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而郭万村依托交通优势和景观建设优势,发展农家乐,将景观节点放置在城际干道两侧,吸引往来的人们前来度假、游玩。卢沟村则结合社区绿化环境改造,村内大面积种植乡土树种,如:桃树、栾树等,形成绿化基调,提升绿化环境质量,打造乡村旅游的绿色生态农业环境。

3.改进措施

从表4中可以看出,农村社区城际干道两旁的房屋、店铺需要统一整改,突出社区特色,向来往的人们展示社区的独特之处。城际干道与房屋之间要间隔绿化带及2-3米的人行通道,在分隔道路与房屋的同时保护村民不受车流影响。靠近农村社区集市的城际干道要加宽,以便车辆能顺利通过,不会被堵在繁忙的集市上。要加强城际干道旁的绿化建设,注意植被的垂直分布、色彩搭配,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借鉴郭万村、尧塘村、卢沟村的优秀之处,兴建特色景观节点,开发农家乐,推动经济的提升。建立完善的垃圾、污水处理机制,保证垃圾当日处理,污水净化后再排入河流,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多元文化型农村社区

1.基本现状

在众多的皖北农村社区中,分布着一批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文化型社区,它们分布范围广泛,多数有着百年以上的建设历史。它们乡土文化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故本次单独罗列为一种考察类型,以便深入分析,总结建设经验。目前,皖北出台了关于古建筑、古树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登记制度,但由于多数社区由于缺乏资金、合理的规划,以及对乡土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力度不够,使得农民对古村落建筑及非物质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古建筑的损坏及乡土文化的流失比较严重,大部分农村社区的乡土文化得不到重视与发展,致使皖北厚重的乡风、乡俗文化没能够很好地在农村社区环境景观中得到展现与传承。

2.环境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表5中的农村社区在居住环境建设方面,建筑以改建为主,对破损严重或违章搭建的房屋进行拆除,并对社区进行扩建,对社区内存在的古建筑、古街进行维修和保护。三塘村的道路硬化率为90%,绿地率不到40%,道路和绿化建设均未达到标准,村内虽有保存千年的古井,但没有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缺乏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其他四个农村社区均针对本区域的乡土文化进行了保护、重现及发展,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在绿化种植方面,三个注重景观乡土文化的蒙村、蒋楼村、虞姬村绿地率都超过40%,绿化种类、色彩搭配丰富,与古建筑相互映衬,营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而李斌庄村注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忽视了绿化对景观效果营造的重要性。另外,虞姬村将乡土文化结合社区环境景观特点,采取图画的形式表现在社区各类建筑外墙上,形成融洽的村落文化氛围,既宣传了社区地方特有的乡土文化,对村民和来往游客进行了科普,又形成了景观节点,丰富了村民生活。

3.改进措施

分析表5可知,具有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元素的农村社区,可以极力挖掘并丰富自身保留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融入社区环境景观建设之中,如:对古建筑、古文物等进行保护、修缮,对特色非物质民俗文化借助景观小品、休憩设施等景观构成要素进行符合形式美、功能美的景观表达,既可以将多元的乡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又可以借助乡土文化景观的提升开发旅游业,从而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与社区生态环境。另外,新建房屋建议多采用与村落古建筑风格相似的仿古样式,形成统一风格的格局;在通往社区城际干道入口处,修建连通城际干道的道路,并设置展现乡土文化的标识牌或牌坊等,吸引游客参观游玩;社区绿化景观应与居住建筑、户外园林休憩建筑、休闲广场与融入的乡土文化形成柔和过渡,提升社区环境景观的乡土文化氛围。

三、皖北农村社区环境景观建设道路探讨

(一)结合水系改造,发展有利于社区环境景观提升的农村经济产业

沿淮河水系和采煤塌陷区周围的农村社区可以依托水体优势,在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同时,借助社区环境景观的逐步提升,发展与亲水游憩相关的休闲旅游项目,形成互惠共赢的良性循环机制。另外,可以适时适地考虑将自然水系引流到农村社区内部及周边农田种植区域,既有利于打造多样的社区内部水景观,又可以满足周边农田灌溉需求,而农田本身又为提升社区外围生态绿色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合理利用农村环境资源,做好新建社区的规划选址工作

针对采煤塌陷区周围的农村社区要注重新址选择问题。村庄新址应选择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这样不仅有利于农村社区后续的发展,还能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节省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前期调研的五个塌陷区农村社区均将新址选在矿区塌陷周边区域的城际干道旁,合理利用已有的环境景观资源,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建设好新型农村社区。

(三)通过绿化景观提升,丰富社区环境景观

加强对绿化植物的修剪、养护、浇灌,通过宣传、树立标识牌等提高村民的绿化保护意识。不应盲目参照城市(镇)绿化的管理、规划设计与施工模式,如:在绿化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不仅可以选择乡土树种,还可以将经济作物(如小麦、大豆等区域特色农作物)根据绿化景观需求配置在农村社区适当的区域,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提高村民收入,减少绿化维护的成本。各户的房前、屋后绿化种植区,在考虑绿化环境景观整体美观性的同时,也可以考虑种植蔬菜、果树,既满足村民的劳作乐趣,又增加了乡土气息。在水体净化方面,可以种植抗毒性强、能净化水体的水生植物,如芦苇、水葫芦、茭白、灯芯草等。

(四)着力推进居住环境的景观提升,优化社区生活环境

社区居住环境不仅要能达到居有定所的基本要求,还应该适时提升生活环境的质量,努力打造居住功能的多元化、人性化、生态化,达到居住建筑与园林建筑、社区道路、绿化之间的和谐统一。同时,在环境治理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机制、水体净化机制,对随意倾倒垃圾、污水等行为做好教育工作;在农村社区内放置垃圾桶,建造垃圾池,聘请垃圾处理人员,做到垃圾及时处理。还要完善居住环境中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机制,派专人对设施进行日常维修,使基础设施能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五)挖掘与保护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环境景观

根据不同农村社区建设历史及发展情况,加强自身所独有的乡土文化的挖掘、宣传与保护力度,对已有的古建筑、古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进行登记保护;对古建筑、古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形成地标性社区景观;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景观艺术演绎、传承和发扬,在社区外环境的适当位置进行特色点缀,并结合乡土文化景观的整体规划设计布局,尝试探索发展旅游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农村社区。

参考文献:

[1] 辛泊雨.日本乡村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2-4.

[2] 张琳,邱灿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5):35-39.

[3] 乔家君,周洋.基于空间界面理论乡村社区选址研究:以河南省晴岚社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4(4):72-77.

[4] 王丹华,刘子飞,李铁铮.农村生态文明评价及城镇化对其影响:基于地市级层面的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7(2):115-121.

[5] 蔡进,邱道持,赵梓琰,等.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变化研究:以重庆市忠县天子村社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0):117-124.

[6] 贾建坡.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26-30.

[7] 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07(1):57-59.

[8] 刘畅,于双民,王峻,等.中国乡村社区资源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5):129-136.

[9] 张鸣鸣.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2016(9):13-19.

[10] 杨娜.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治理: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D].宁波:宁波大学,2015:21-27.

[11] 王鲁军.皖北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30-36.3

猜你喜欢

皖北乡土绿化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朱屺瞻《绿化都市》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