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诊疗进展

2018-07-02黄伟毅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证型肾衰竭灌肠

黄伟毅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5--01

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的共同体现。中医古籍虽没有“慢性肾衰竭”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水肿”、“尿浊”、“关格”、“癃闭”等范畴。根据全国有关专家编制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命名为“慢性肾衰”。中医药在慢性肾衰竭治疗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现就中医近年来对慢性肾衰病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一、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肾脏具有藏精、生髓、主骨、主生长发育、生殖、主纳气、主水液代谢等功能[1]。CRF 是多种肾脏疾病的后期表现,病因多端,一般认为以脏腑虚损,尤其是脾肾虚损为主,复为六淫所伤,加上情志、劳累等因素,而致正气虚衰,浊邪塞滞引发诸证,故正虚邪实贯穿于病变的始终[2]。诸多医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如杨波、乔延恒等人[3]认为,慢性衰竭的中医病因相对复杂,多是由多脏肺、多病邪共同导致,并非单纯一脏腑致病、一病致邪,同时虚实夹杂,以虚邪为本,以实邪为标。

于世忱,王圣治两人认为[4],慢性衰竭病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主要病机为正虚邪固、脾肾亏虚,内因主要为肾脾气虚、病久不愈,外因则是饮食情志、外感病邪等,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该病发生[5]。

二、慢性肾衰竭的辩证论治

慢性肾衰分为正虚5型,本虚证分为5个证型,包括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标实证分为 5个证型,包括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瘀血证和风动证。

2015年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6]提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分型新观点,包括基本证型和复合证型,基本证型包括正虚(气虚、血虚、 阴虚、阳虚) 和邪实(水湿、湿热、血瘀、溺毒) 两方面,复合证型多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证型构成,常见的复合证型在慢性肾衰竭早期多见气虚、阴虚和阳虚证夹杂水湿证;中期常见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夹杂湿热证和血瘀证; 晚期多见气血阴阳俱虚证夹杂溺毒证。晚期多见气血阴阳俱虚证夹杂溺毒证,治疗原则气血阴阳俱虚证治法,益气补血,温阳滋肾; 主方宜金匮肾气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血瘀水湿证化瘀利水,主方宜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湿热溺毒证清热除湿蠲毒,主方宜四妙散合苏叶黄连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

另外由于CRF 的病机复杂多变,证候虚实夹杂、阴阳失和贯穿病程始终,所以中医证候特点各不相同[7]。赵静,杨坤杰,张胜容,等人[8]认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虚症常见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次之,实证以湿热、湿浊为最常见,血瘀、浊毒次之。符合本病病变脏腑重点在脾肾两脏的特点。脾、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加之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加重气血阴阳的耗损,而出现脾肾亏虚,又因虚致实而出现水液输布失常、升清降浊无力,化生气血不足以致湿浊、浊毒而生气虚而血液推动无力,且浊毒郁久化热,煎熬营血形成湿热、瘀血互结之证。病程日久,脾肾两虚不能气化固摄,致使精微物质不断外泄而导致正气更虚,水湿浊毒羁留则进一步损伤正气[9]。

同时据医学研究,CRF 各个时期,脾肾气虚在本虚诸证中都占绝对主导地位,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并不多见;标实兼证中以湿热、瘀血为主,而无明显风动、水气的表现。

三、单味中药研究

随着中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不少单味中药在治疗、延缓的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大黄性寒味苦,具有清热泻火、泄下攻击等功效,可减少肠胃内氨基酸的吸收,使血中的必需氨基酸增加,同时大黄还能够改善肾功能,对于减轻尿毒症也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精神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治疗中[10]。

舒建中,唐军,曾定伦等[11]认为,黄芪是君药,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可使气旺血行,淤去络通。

徐玲[12]发现,丹参对于人体凝血功能有调节作用,同时还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四、中成药的治疗

万庆辉[13]用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患者48例两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改善,显效7例,有效2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5.00%。秦英[14]采用用血必净联合海昆肾喜胶囊进行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24例,治疗总有效率95.83%。

五、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黄亮智[15]在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大黄灌肠汤( 大黄,蒲公英,槐花) 为基础方组方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 54 例,患者治疗后SCr水平(1002.01±209.45ummol/L),BUN水平(28.61±4.86mmol/L),HGB水平(9.89±0.99g/L),P水平(2.57±0.60mmol/L),K水平(4.49±1.60mmol/L)。

李向明[16]采用中药肾衰宁颗粒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大黄、蒲公英、煅牡蛎、丹参、白话蛇舌草、红花)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证实:中药液保留灌肠能够对患者的肠黏膜可产生刺激作用,使肠道充血,增加毛血血管的通透性,促使毒素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六、中药结肠透析治疗

陈琼[17]在30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中药结肠透析治疗,结果:用中药结肠透析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娄海静18]等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31例,结果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明显改善,疗效优于仅使用结肠透析治疗。

七、结语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肾脏疾病慢性迁延的结果[19],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不一,治疗较为困难,预后较差。对于早中期阶段采用各种治疗手段予以有效的保护残余肾功能,积极延缓疾病的进展,晚期阶段,目前国内外多采用肾透析和肾移植方法,但费用昂贵,增加很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脏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有效运用单方、专方、中药灌肠、中药结肠透析等方法,可以明顯降低血尿酸肌酐水平,延缓病情的进展[20]。晚期,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贫血、钙磷代谢紊乱、高甲状旁腺血症等相关并发症,故中医药在慢性肾衰病的治疗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和潜力。

参考文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 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 河北中医, 2016, 38(2):313-317.

ZhangL,Wang F,Wang L , et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disease in China: a cross-se ctional survey[J].Lancet, 2012,379 (9818): 815 - 822.

杨波, 乔延恒, 赵岩茹,等. 从十年文献分析探寻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J]. 辽宁中医杂志, 2016(1):58-59..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31):144-147.

王悦芬, 赵文景, 孟元,等. 慢性肾脏病中医诊疗现状及存在问题[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6, 31(4):59-6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療指南[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 35.

王悦芬 赵文景等慢性肾脏病中医诊疗现状及存在问题河[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6,31(4):59-61.

赵静, 杨坤杰, 张胜容,等. 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J]. 中医药导报, 2015,21(17):5-8.

郑蓉, 邓跃毅.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的疗效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7, 18(1):22-25.

宋侠. 大黄的药理及其在肾脏病中的运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13):191-192.

舒建中, 唐军, 曾定伦. 补阳还五汤黄芪剂量的变化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 38(6):55-56.

徐玲. 丹参的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探析[J]. 健康前沿, 2016, 23(7):71-73.

万庆辉. 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 1(1).

秦英. 血必净联合海昆肾喜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18):3641-3641.

黄亮智. 复方大黄灌肠液减少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次数的临床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22):62-63.

李向明. 肾衰宁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6, 23(1):79-80.

陈琼. 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7(81):99.

娄海静, 郑菲菲. 结肠透析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21):132-133.

安娜, 李淑菊.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进展[J]. 黑龙江中医药, 2016, 45(1):77-78.

段明亮, 张琳琪.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简况[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v.30(3):102-103.

猜你喜欢

证型肾衰竭灌肠
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对治疗有效率、Hb及ALB指标的影响研究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膳食营养护理与要点分析
肾衰竭血透能活多久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灌肠机专利技术综述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膝骨性关节炎的证候分析及辨证用药研究进展
不同证型慢性支气管炎穴位贴敷的疗效比较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