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地方出版社转型发展困局浅谈如何做编辑
2018-07-02王晓君
王晓君
摘 要 中小型出版社在出版媒体方阵中,面对纸媒行业日趋下滑的发展态势,面对大社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发行力的强大影响,如何在转型升级中,培养出优秀的编辑团队,而进入出版行业的新人,又如何在双重考核下,不断提升自我,从一名编辑修炼为合格的出版者,都是本文探讨的关键点所在。
关键词 出版;编辑;选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2-0165-02
中小型出版社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成长。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关键,没有人才储备的出版企业无从谈长远发展,更无法实现转型升级的蜕变。但当下出版企业所面对人才发展的困局,一是固有考核体制的束缚,二是社会效益考核的无形压力,三是新兴文化企业发展的收入优势,四是青年人对自我定位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身边的同事奔向公务员队伍或者进入其他新兴媒体行业的时候,作为一名在出版行业内做了8年的编辑来说,确实有一些震动,甚至有一些焦虑。想想这些年做编辑的辛苦,想着未来做编辑的艰难,不免会为企业与部门的发展忧心。
1 发展现状中的困惑
2018年宁波出版社成立25周年。从最初两三个人开始,到现在七八十人的队伍,发展的成效有目共睹。近两年来,出版社又开始计划着从小型出版社向中型出版社跨越,队伍究竟该怎么带,如何培养新生代的出版人,直接关系着跨越得成功与否。当下纸媒下滑的趋势依旧,出版社一方面要在困境中寻求突围,一方面又要在考核中提升效益。这对只有不到30个编辑的出版社来说,是真真切切的考验。
出版社转企改制后,编辑们也就成了国企中的一员。现在社内属于体制内的人,已经屈指可数,大多数的小编们,大都属于奋战在自我生存一线岗位上的国企员工。全年做的书稿,不仅需要养活自己,养活其他提供外围服务的人员,还需要交房租,交水电费等。编辑一边看着书稿,一边联系着作者,一边想着选题,一边追问着印刷,一边思考着营销,一边还心系着图书质量检查,所有能够调动的脑细胞都需要动员起来。可即使这样,广大小编们的收入,对比一下宁波市工资水准,仍旧处于中下游水平,可这些小编们大都有些较高的学历背景,所以在干得多拿得少,无法保障自身的矛盾中,一个个奔向了体制内的队伍,因为那里有更好的保障。
近来国家对图书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图书质量的提升是必然的要求,一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在不断提升,二是因为出版物的质量直接关系文化传播本身。因此,少儿教辅扩展至社科、古籍,几乎是全品种的质量检查。
事实上,没有一个编辑不在乎质量,大家都希望自己编辑的书,不存在质量问题,这既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肯定,又是对自己工作态度的认可。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质量问题依然很严重的摆在我们面前。究其原因,大都认为是责任编辑不够重视,不够认真,但深究起来,并不是这么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现在考核体制下造就的是鱼目混杂的书稿,而且出版周期大大缩短。很多书稿到编辑手中,“齐清定”根本不达标,还需要编辑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新编排,一边做一边加内容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乎,书稿到三校的时候,作者方还要加内容进来,这样一来,书稿质量必然存在隐患。而书稿出版时间又卡得非常紧张,紧张状态下的书稿,留存的质量隐患进一步加深。当我们都在呼吁生活要慢下来的时候,面对一级一级的考核指标,编辑们不敢慢下来。
2 编辑基本功的积累
那编校质量如何提高?求发展完考核,还要不要?作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并举的党和政府宣传的媒体阵地,地方出版社更应该自觉承担起传递输出正能量,传播弘扬地方文化,服务优化地方教育事业的责任。社会效益的好评,也直接相关经济效益的取得。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老师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采访时说道:“精品好书会给你足够的回报,包括经济上的回报。个别出版社贪图眼前小利,处在一种饥不择食的状态下,不惜丢掉品位,牺牲出版社品牌和整体利益。这会造成出版社长期陷入恶性循环,出版社效益最终无法提高。”
宁波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优秀的作者很多,优秀的选题也很多,但上层的优秀书稿流入地方社的并不多。原因一是出版市场竞争激烈,大的出版社感召力和品牌影响力覆盖性强;二是地方社发行较为薄弱,图书销售的预期与作者的预期相距甚远。
我们是地方社,会遇到很多包销书稿,这些包销书稿良莠不齐,很多书稿并不符合出版齐清定的要求。所以在签订出版合同之前,一定要浏览一遍书稿,对书稿有整体的判断,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而每一位投身出版行业的编辑都是从新编辑成长起来的,一开始准确地说是从文字编辑开始的,跟专职校对老师们的工作有相通的地方,但还是融入了一些统筹性的工作,和部分与选题相关的工作。
2010年笔者在做台版的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里面是以问答的形式来表述,笔者总想以自己的表述方式来全部予以纠正,做得很累但却不好。因为没有尊重作者自有的风格,作者的表述与行文完全被取代,这在编校中是大忌,在改与不改的边界线上,是很不容易把握的,特别是文学类的图书,我们会忍不住要改,学会甄别是编辑要修炼的基本功之一。
对新编辑来说,最初走上这条出版路,都会犯很多错误,犯的错误要学会总结,编校中遇到的问题也要学会归类,学着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可以与团队中其他成员结伴,也可以向社里前辈编辑们学习,多问多听。我们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了,尽量让自己不要在同一块石头上再绊倒。這都需要不断总结。有时新编辑会说,合同不是我的签的,书稿安排我来做。学会第一时间反馈看过书稿的情况,学会给作者写初审邮件,因为很多工作我们需要作者来完成,比如对书稿章节的调整,对书稿内容的删减与增加,对书稿辅以何种风格插图的探讨,等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中讲道,珀金斯与那么多作者之间的互动与成长,有时候作者需要我们激励,让他们可以把潜能发挥出来。一个好的作者就是我们的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也会看到很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最初的工作。
3 优秀编辑的蜕变
编辑们绕不开的话题是选题,其实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职业规划是如何的。最开始我们都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题上的开发,比如我是职场新人,比如我学文学,比如我是理科出身,又比如我是教育专业毕业等。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因为我们本身也代表了一部分群体,也会有潜在的读者。但如果单凭兴趣,那我们出版社的发展,编辑群体的发展就会如烟花一样散开了,成不了产品线,也凝聚不成有力的拳头产品。所以,我们要了解出版社,认真分析自己所在出版中心的选题规划,然后再定位自己的选题方向,最初总是会有很多偏差,或者根本不知道选题从何处着手,這时候可以向老编辑请教,大家一起思考,通过不断的纠偏,通过不断的实践,选题质量会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进。当然在工作中,编辑们会接触到各类作者与机构,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今后选题的开发就有了辅助的力量。
书稿质量的好坏与选题质量有着必然关系,提升书稿质量的源头在于提升选题质量。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现在的自己跳起来可以触碰到什么样的选题,一直都是笔者在思考的。学会在年底清理一遍自己,盘点一下自己今年做了哪些事,有哪些收获,读了哪些书,认识了哪些作者,想继续做什么。很多人觉得那些名家作者怎么会和我们合作,畅销书都是大社做出来的。现在的出版市场竞争很激烈,民营书商更是很多有实力的团体。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老师在自己的著作《做书:感悟与理念》中坦言,很吃惊于三联在2009年图书总体的码洋5?000多万元,当然现在已经翻了很多翻。三联书店的图书那时还没有这样清晰的定位,也没有当下的市场占有率,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取得当下的成绩,有很多原因,但很重要的一点是选题方向的把控和选题质量的提升。编辑们只要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好选题质量,每年都有一些进步,积聚起来的效应会令自己吃惊。
4 结论
综上所述,当下的编辑已经与传统编辑的工作职能发生了很多改变,但核心素养的指向却是一致的。保持对优质出版的信仰,秉持编辑的职业操守,固守文化行业的标准,扩展新媒体运作的视野,提升编校、策划、统筹、营销能力,这便是新时代下做好编辑的修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昕.做“好书”不会赔钱[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3-14.
[2]A.司各特·伯格.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李昕.做书:感悟与理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