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溪堰—云水渠

2018-07-02邓小萌

小水电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街水渠龙泉

邓小萌

(龙泉市水利局,浙江 龙泉 323700)

城水相依的龙泉,经不遗余力的保护,展现了因水成市、沿河筑街、逐水而居的典型江南水乡特色。“蒋溪堰—云水渠”置于西街街区之中,云水渠贯穿整个龙泉城区,是龙泉市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

(摄影:郑本成 拍摄日期:2018.01.07)

蒋溪堰—云水渠,俗称官圳(yuan),宋重和元年(1118年),户部尚书毛晃莅视龙泉,正遇百年不遇大旱,即命县令修筑堰渠。随以郑公篛为堰基础,重筑堰坝,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并将锦溪、岩樟溪汇合后的河段命名为“蒋溪”,重筑的堰坝命为“蒋溪堰”。

宋靖元年(1126年),龙泉知县姚珏重筑蒋溪堰,堰高1丈,长25丈;从蒋溪堰东端凿渠入城,由西至东,穿过城区和大篛畈。开“云水渠”全长约6 000余米,灌溉农田3 300亩,并为县城提供消防、排洪、居民生活用水。

(摄影:郑本成 拍摄日期:2017.12.21)

据清光绪《龙泉县志》载:明嘉靖二年(1523年),全面整修蒋溪堰,云水渠。县令郑宣著《遗爱亭记》追述“蒋溪堰”,“云水渠”的历史贡献,并著作“龙泉水利六卷”,概述龙泉水利环境和古代水利建筑(尚未查到文本)。清顺治九年(1652年)知县徐可先、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知县金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苏遇龙、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知县黄德中、同治七年(1868年)知县顾国诏等,任期中都曾倾力修筑水利工程。

据《龙泉县志》(1994年版)载:历代每逢洪水侵袭和市镇建设变迁,堰坝渠道毁损严重,屡修屡废。民国30年(1941年)6月、11月两次进行清理疏通。民国36年,由民间集资将李儿圆地段改道取直,重筑堤93.9米,历时余年。

(摄影:郑本成 拍摄日期:2017.12.22)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云水渠的整修与疏浚,从1954年起,龙渊镇人民政府发动群众,花5个冬春,投入4万余工日,上自宫头下至马埠,截弯取直,拓宽加深加固。1970年、1974年,国务院曾两次拨款修蒋溪堰,将原来干砌石坝改为浆砌石坝,改进排灌系统,并引进宫头电站尾水,增加云水渠进水量。

(摄影:郑本成 拍摄日期:2005.06.12)

1953年至1974年间,在西街扬碓埠和文化路分别开筑了两道排水渠,将水渠积水排入龙泉溪,旱涝两不忧。官圳每隔2至3年都要清理1次,那么城关镇居民都会分派到义务工,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蒋溪堰位于宫头村纳锦溪、岩樟溪,上游集雨面积223平方公里,引水流量约1.2立方米/秒。蒋溪堰由拦水坝、进水闸、渠道组成水利灌溉体系,渠道中段分别多处设有埠头等,供居民生活用水。堰体为浆砌石结构,长79米,顶宽2.3米,底宽10.1米,高3米;渠道典型断面为倒梯形,上口宽3.7米,下口宽2.9米,渠高3.0米。渠道侧墙采用卵石或石板砌筑,渠道由干渠和支渠组成,水流从城西蒋溪堰入渠后,主干渠经西街、新华街、华楼街折转穿流外,还在吉林巷口、华楼街尾分别截出3条支渠,沿北河街、东后街和五粒石玄路而下,形成水系三路泪泪东去的布局;滋润着整个山水古城,浇灌着东首大篛畈几千顷良田,养育了龙渊的芸芸众生。

(摄影:郑本成 拍摄日期:2017.11.22)

云水渠匠心独具的特殊布局是渠道随街市而修呢,抑或是街道沿渠水而建?在漫长的岁月里,人傍依着水而生,水陪伴着人而动,或许两者就是这样,互依互生,相辅相携中迁让着而兴建,逐步完善,又不断地修改而成为如今的格局。当年的街道留出半边让渠水穿行而过,那厢的店家架设铺板与街面相接,成为暗渠;而无店铺的地段自然成为明渠,明暗相间,给龙渊古镇增添了小桥流水的神韵,让古城焕发出江南水乡的气息。宋人沈说作《渠流》:“岸石湿粘萍,一渠流水清。每来疑雨过,小立见鱼行。”多么清静宜人的环境啊!

(摄影:郑本成 拍摄日期:2005.06.12)

(摄影:郑本成 拍摄日期:2017.12.25)

岁月不居,人事移易。近千多年来,肩负着灌溉、泄洪、消防、日用于一身的云水渠,随着城市的改造,古城的扩容,大篛畈高楼林立,云水渠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隐退了。

今闻千年古城龙泉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龙泉西街街区上榜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西街街区必将作为一条“一街一渠”景致代表,改造成为传统商业街区,再次展现原有草药店、理发店、打铁店、古玩店、杆称店等老店,再次展现出原有龙泉历史变迁更为丰富的街道。到那时云水渠的那水清、流畅、岸绿、小桥的江南古城身姿会再现在人们面前。

猜你喜欢

西街水渠龙泉
我的乐园
龙泉青瓷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松茂古道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西街往事
最重的工作
少年宋慈
龙泉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