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城乡融合乡村优先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2018-06-30王文亮
摘 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提升乡村发展质量,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加强农村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加强农村民生保障,推进三农迈上新台阶。推进乡村发展迈进富裕幸福的新时代。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优先;五位一体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左右江革命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编号:17BJY101)阶段性成果。
没有乡村的小康不是全面小康,没有乡村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总结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摸清家底、细查短板、找准方向、理清思路、分清缓急,制定规划和行动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让城乡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乡村迈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
1 提升乡村发展质量,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小农向大农再向强农转变。
(1)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一是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划定和建设粮食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推进土地整治和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三是加强农科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建设农科创新基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农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发展农林机械化;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和遥感技术应用等。
(2)推进质量兴农。一是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深入推进农业特色化、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推动高产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三品一标”,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实行标准化生产,防治生物、化学、物理等对农产品的污染,培育品牌;实施兴林富民行动,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三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3)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开发农业功能。积极开发农业的经济、文化、生态、教育等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分享增值收益。二是一二产融合。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加工质量,实现就地转化增值。三是一二三融合。积极培育从农产品生产到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企业集团;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农耕文化产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互联网+农业”产业模式。四是一三、二三产融合。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通过供销、邮政、电商等途径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发挥生态农业优势,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田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民变居民。
(4)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一是农产品出口提升。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二是发展农业贸易。建立健全农业贸易政策体系,深化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三是农业走出去。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加强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
(5)促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一是统筹兼顾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鼓励小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二是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各类新型农业主体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三是扶持小农户。各类主体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四是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确方向,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综合服务等实体,不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能力。
2推进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1)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2)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化治理。一是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一保护、修复,健全休养生息制度,轮作休耕。二是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科学划定江河湖泊限捕、禁捕区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三是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把全部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完善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注意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3)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一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农业生产投入品(化肥/农药)实行减量化、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二是水污染防治。加强农村水环境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三是土壤污染防治。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護主体责任,加强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修复和土壤污染治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同步实施粪污、垃圾、污水、村容村貌治理与提升。五是加强农房建设管理。加强对新建农房规划管控和旧危房改造,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和新能源利用。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古树名木,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
(4)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一是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二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建立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三是推行生态建设以工代赈。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
(5)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一是生态保护与开发。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发绿色生态产品,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二是发展生态服务产业。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河湖湿地观光、野外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农耕生态教育、生态餐饮等服务产品,创建特色生态旅游村镇和精品线路,形成绿色生态旅游产业链。
3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一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是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三是推进乡村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2)传承发展保护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一是传承发展。传承发展农村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民間文化;吸收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保护提升。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并合理利用,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等遗产。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服务效能。二是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向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鼓励“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丰富农村文化业态,活跃繁荣监管农村文化市场。
(4)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一是宣传教育。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二是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深化农村殡葬改革。
4 加强农村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基础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选配农村党组织书记,对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派出第一书记。二是发挥农村党组织作用。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注重培养乡村党员干部。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城镇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常态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和农民工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健全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考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四是严惩村级腐败。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2)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一是村民委员会自治。按照基层自治章程成立村委会,依托村民会议、代表会议、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阳光事务,维护村集体、各类组织和农民的利益。二是村民小组自治。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把村委会的部分职能下放到村民小组(屯)管理。三是乡村民间组织助治。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建立各种民间理事会,大小事情由老人们出面协调解决。四是乡村便民服务组织助治。推动乡村治理资源下移,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综合服务站点,逐步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志愿性农村社会组织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
(3)建设法治乡村。一是增强农村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农村干部法律学习教育,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二是增强村民法律意识。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农民法治素养。三是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村矛盾调解、纠纷调处机制,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强化法律在农村社会的权威地位。
(4)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一是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引导农民向上向善、诚信自律。二是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广泛开展模范村民、星级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农民群众积极向上。
(5)建设平安乡村。一是健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工作,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宗族恶势力和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二是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治理农村安全隐患;推进农村基层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精准化管理。三是依法管理宗教。依法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
5加强农村民生保障,推进三农迈上新台阶。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围绕农业发展、农村民生、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推进三农迈上富裕幸福的新台阶。
(1)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一是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持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二是积极发展农村非义务教育。采取公办民办一起上的办法,发展乡村学前教育,满足群众需求;推进教育基础薄弱的地方办好普通高中;加强职业教育,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使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2)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一是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訓。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深化户籍融合,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加强就业扶持引导服务。积极发展乡村文化、科技、旅游、生态、传统工艺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关爱服务体系等。
(4)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控;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倡导优生优育。
(5)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是农村道路升级。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通组硬化路建设;推动成品油消费税转移支付农村公路养护。二是水利巩固提升。推进农村节水供水和水利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发展农村动力电,提高用电质量,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四是发展数字乡村。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农村宽带网络全覆盖,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五是加强防灾减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此外,还要抓好乡村精准脱贫、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资金融通等问题。都需要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深化改革,长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只要不懈的努力,一派“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的乡村现代化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
作者简介
王文亮(1957-),男,壮族,广西田林县人,中共百色市委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