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导入,带领学生走进英语世界
2018-06-30储小兵
储小兵
[摘 要]直观教具和学习资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向学生传递直观、感性的信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借助一些实物、插图、影像资料等,创设真实的英语学习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大脑,促使学生更加轻松地进行英语学习,顺利走进英语的美妙世界。
[关键词]英语学习;直观教具;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5-0074-01
直观、生动的教具和资源比较容易唤醒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意识,带给学生大脑立体化、多样化的信息,让学生更加快速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轻松进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
一、看图说话,促进学生表达
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欣赏色彩丰富、生动直观的插图。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插图是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具,能够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想象,让学生快速理解学习内容,获得大量的感性信息,为进一步的思考和构建英语知识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学生积极表达,锻炼英语技能。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英语6A Unit1《The Kings new clothes》的内容时,教师借助教材上给出的四幅典型的插图,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回想“皇帝的新装”这则童话故事,大部分学生都阅读过安徒生这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对这个故事的内容比较熟悉。学生看到这几幅生动、直观的插图,立刻联想到了其主题和内容,教师在每幅插图上也配上了简单的文字,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借助简单的语句,对整个故事的内容进行了串联。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学生受到插图和故事的刺激,纷纷举手尝试复述这个故事,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玩转实物,活化学生思维
教师可以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直接的感知。因此,教师可结合英语教材上设计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合的切入点,运用学生比较偏爱的实物,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进行英语语言信息传递,获得感官上的全面刺激,实现思维的活化。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英语4A Unit2《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内容时,教师结合这一单元所学习的重点和主题,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水果带到教室,并且在预习时学会这些水果的单词表达。在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先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看到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于是开始提问:“Whats this?”教师拿着一个菠萝问。学生回答:“This is a pineapple.”教师接着问:“Do you like pineapples best?”学生继续答道:“Yes.Pineapple is my favorite fruit.”为学生做了示范后,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围绕自己带来的水果进行口语交流。学生看着这些熟悉的水果,与同学进行了愉快的交流,既扩大了英语词汇量,又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
三、观看影像,辅助学生学习
集合了声音、图像于一体的影像,其信息含量极其丰富,可以带给学生的视听感官最直接、最强烈的刺激,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容,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录像资源,通过多媒体适时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沉浸在纯正的英语环境中习得语言,学习英语的表达技能,辅助学生完成英语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英语4A Unit6《At the snack bar》的内容时,教师通过网络下载了一则在小吃店就餐的视频,视频的内容十分真实,使学生迅速进入了视频的场景中。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学习视频上的对话,如“What would you like?”“I would like a hamburger and a glass of milk.”“I want some rice and vegetables.”“What else do you like?”“I would like a cup of tea.”等。學生看着视频上变换的画面,借助英语注释,快速地掌握了就餐、点餐的英语日常用语。教师通过这则视频,也让学生了解了一些不同的饮食习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为新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运用直观、有效的物体导入英语新课,这样能够比较顺利地带领学生进入英语学习中。但直观导入的方法仍然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运用,灵活呈现,才能最大化地发挥直观导入的作用,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全面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 参 考 文 献 ]
[1]黄学清.略论课堂导入的设计方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S2).
[2]石斌.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缺憾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1(19).
[3]赵景兰.注重英语课前五分钟“导入”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7(08).
(责编 容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