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对传统新闻生态的变革与重塑

2018-06-30孙志男

新闻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人工智能

【内容提要】人工智能作用下,新闻业出现智能化趋势。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重塑新闻生产流程和变革新闻传播业态两方面。新闻生产流程呈现出协同化、一体化、集约化等新特征,媒体竞争核心由“传播力”向“联动力”转换。当前,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隐私数据安全、信息茧房效应、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等诸多问题。人工智能新闻的发展,呼唤政府发挥引导、监管主体职能;科技企业和新闻媒体不断改进、优化新闻算法;新闻生态中的各方坚持人文价值先导,平衡资本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工智能 新闻生产 新闻业态 媒介生态

1956年,数学家约翰·麦卡锡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但是,超前的人工智能概念面临算法逻辑缺陷、硬件计算能力不足等发展瓶颈,新技术和产业链未被打通,政府和商业投资大幅减少,人工智能研发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经历了两次低潮。2010年,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取得突破,大数据、云计算的出现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底层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时代。

人工智能,是指根据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动,并获得最大收益的计算机程序。①其最初运用局限于计算机领域,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获得更廣泛的应用。2009年,美国西北大学开发“Stats Monkey”软件,自动从网页中抓取大学棒球比赛的数据,在12秒内即生成了一则简讯,这是世界上人工智能首次在新闻领域的运用。目前,包括《华盛顿邮报》、美联社、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国内外媒体已经广泛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新闻采集、新闻生成和新闻分发。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深度结合,催生新闻行业智能化。微观上,人工智能促进了新闻生产全流程的协同化、一体化、集约化;宏观上,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整个传媒生态。

一、协同、一体、集约:人工智能作用下新闻生产流程的新特征

新闻传播业作为人才密集型行业,目前在采编、审校、印制、储运、分发等环节仍然依赖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以人工智能的视角审视新闻传播业,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取代人力资源的投入成为未来主要趋势。从信息采集到数据分析,从自动写稿、精准分发到用户反馈……新闻生产各环节实现协同化、一体化、集约化,与此同时,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中“新闻人”的作用被重新定义,传统新闻价值被突破与重构。

(一)革新新闻采集方式,拓展了精确新闻理论的新维度

20世纪60年代,基于对新闻报道准确性、客观性的追求,美国学者、记者菲利普·迈耶提出精确新闻理论。这一理论要求记者借鉴社会学中的田野调查、内容分析等方法完成新闻报道。人工智能对海量数据的抓取、处理、分析能力革新新闻采集方式,进而拓展精确新闻理论的新维度。

2011年8月6日,伦敦发生大规模骚乱,英国政府在未加调查的情况下,指责Twitter等社交媒体传播谣言、加剧骚乱,并要求公众临时停止社交媒体的使用。英国《卫报》通过技术手段分析Twitter关于骚乱的言论,以交互地图的方式证明Twitter在公布事实和恢复社会秩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借助人工智能抓取、分析长时间跨度的数据,记者甚至可以洞悉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由此超越时空限制,延伸新闻时效性价值。2008年11月,在美国爆发流感的几周前,谷歌借助人工智能对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抓取、分析,成功预测了流感爆发。另一典型案例是,针对多年来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生育率不断下降的现象,英国《经济学人》网站制作了名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Woman》的数据新闻,依照各国和地区净生育率数据,预测出各国和地区最后一个女性的出生时间,引起社会民众对生育率下降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二)革新新闻生成方式,全面提升新闻时效性

智能机器人运用算法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根据预先建立的数据模型,自动生成新闻报道。这种新闻生成方式,降低了新闻编辑的工作负载量,减少差错。同时智能机器人可以自动为新闻报道匹配图表、图片和视频,以可视化形式展现数据,提升报道可读性。目前已实现在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灾害新闻报道中的常态化应用。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用25秒生成了全球第一条关于此次地震的速报,这条稿件共540字配发4张图片,包括地震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历史地震和震中天气等十几项内容,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微信平台推送,实现全球首发。同时,“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几乎在同一时间内还生成一篇1628字的详细版报道,同时配以9张更为详尽的图片,较普通版增加了距震中距离最近的地级市、省会城市、5个县城等信息,极大方便了救灾工作的及时开展。

(三)革新新闻分发方式,用户反馈深化到生理层面②

内容分发是新闻生产的重要环节。有别于传统的“千人一面”分发模式,借助人工智能,商业公司将用户反馈深化到人的生理层面,进而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新闻分发。用户阅读行为本身就是实时反馈的过程,如点击量、浏览量、眼球停留时间、心跳和血压等生理数据,都是用户反馈的内容。人工智能存储大量反馈信息,建立用户模型,实现信息个人化,③有助于媒体调节、修正传播行为。

借助智能算法分发新闻的商业公司迅速崛起,如“今日头条”自2012年创建至2016年8月,已拥有装机用户超过5.5亿,日活跃人数超过6000万。“今日头条”主要捕捉的三类用户数据:一是通过搜集分析用户浏览行为,推算其对新闻信息的喜好和需求;二是用户所处环境:如上网环境是Wi-Fi还是移动数据,上网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等;三是通过社交网络账号关联登录,系统捕捉用户社交网络关系,从而进行更精准的社会画像。“今日头条”系统从用户行为、地理、社交三方面入手,将用户实时反馈与精准分发形成闭环,以增强用户黏度,实现与用户在情感层面上的交互。

二、媒体核心由“传播力”转向“联动力”:人工智能变革新闻传播业态

政府规制、技术进步、资本介入、社会变迁是影响传媒业发展的重要变量,④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新闻传媒业的传统生态,改写了媒体融合的内涵和外延。人工智能不仅重塑新闻机构自身的生产流程,也正在给整个传媒业态包括生产模式、交互方式和产业布局带来深刻变革。

(一)“媒体平台”逐渐向“泛内容生态平台”转型

从历史发展看,新技术推动新闻生产关系转变,例如移动互联网催生大量自媒体进入新闻生产领域,人工智能也重塑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力和生产模式。过去依靠专业记者生产内容(PGC)的手工模式,继走向“专业生产+用户生产”(PGC+UGC)的Web2.0模式后,又将走向Web3.0新阶段:算法生成内容(AAC),与PGC和UGC三者鼎立。⑤在人工智能支撑下,机器成为新闻生产主体,生产者出现去中心化趋势,用户、记者、算法等多元主体完成协作式报道是目前的新闻生产模式。

人工智能解放媒体生产力,赋予媒体与多元产业跨界连接的能力,由此,媒体将不再是单纯的新闻内容制作和分发平台,而将以新型内容为内核和纽带,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服务及人与人的连接方式,逐渐形成以用户为中心,跨媒体、电商、文娱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如2015年10月,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华西都市报负责实施的封面傳媒成立,2016年5月4日上线封面新闻,其定位是国内一流、独具特色、技术领先的新型主流媒体。封面传媒董事长李鹏表示:“立足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封面传媒的愿景是打造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使命是重新连接世界。”⑥

(二)人工智能使信息传播产生新交互

人工智能使得“物”实现媒介化和终端化,为新闻业带来新的传播方式与连接模式。“物”与“人”产生深层互动关系,实现信息直接交互。人工智能为用户营造出新的信息交互场景,将新闻变成对话,从过去看新闻转变为问新闻、答新闻、聊新闻,给用户带来了新的互动体验。新闻传播媒介超越了传统的“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平面划分,真正实现万物皆媒,现实世界与拟态环境的边界将进一步消融。

如,美国商业网站Quartz在2017年2月推出以对话的方式推送新闻的手机客户端。与传统新闻页面不同,Quartz客户端页面是一个对话窗口,机器会用聊天的方式为用户推荐新闻。CNN在Facebook Messenger推出的聊天机器人不仅可以为用户推送新闻,还可以与用户闲聊,对用户的观点做出有感情色彩的评价。再如,2016年7月4日,封面新闻推出交互数据可视化界面模型,用户可以通过交互行为查看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和新闻摘要,新型交互使得新闻内容生动化、抽象概念具体化,让用户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演变。

(三)传统传媒产业边界消融

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运营、整合,需要持续不断的资本注入。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结合,更多业外力量进入传媒业,新闻传媒业资本构成发生变化,催生新型传媒产业结构。新闻生产系统、新闻分发平台、用户平台和信息终端是构成智媒时代传媒业态的关键维度。在人工智能的催动下,资源配置出现分散化趋势,以数据为核心的新闻信息存储、分析、加工和分发系统,逐渐脱离新闻机构,形成独立传媒产业,与媒体构成新型一体化产业链。

如,2012年至今阿里巴巴资本已涉足很多国内外媒体。阿里巴巴战略投资社交媒体陌陌;先后入股新浪微博、钛媒体,收购文化中国60%股份、华数传媒20%股份、优酷土豆18.5%股权、第一财经30%股份,同时还注资21世纪经济传媒、今日头条、南华早报、光线传媒等。再如,2015年Facebook发布的“即时新闻”系统、谷歌发布的“新闻实验室”系统、2016年“今日头条”发布的“媒体实验室”,都体现出媒体业外机构涉足传媒行业的积极尝试。这种新型产业布局有利于新闻业协同创新,也有助于缓解新闻资源过度集中与分配不均的问题,但同样面临主流话语权稀释、不良内容泛滥的挑战。

三、现阶段人工智能新闻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收集和开放面临伦理问题

一方面,数据收集和使用涉及用户隐私,用户面临隐私泄露风险。人工智能传感器等技术使收集用户数据变得更为简单和便捷,但这也意味着用户容易失去对数据收集的知情权。如2017年7月阿里发布智能音箱“天猫精灵”,在“双11”期间仅售99元,低于成本价。其低价销售目的之一在于收集用户音频数据,以提高产品语音识别的精准度。另一方面,为优化人工智能产品精准度,开源数据成为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之一。数据开放带来信息增值,但同时,也会面临着数据被过度挖掘、不正当利用的风险。

(二)人工智能新闻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提出,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人工智能技术使信息分发更精准化,用户倾向于获取与之态度相一致的新闻,逐渐失去异质化信息的接触能力和接触机会,沉浸于自己营造的“拟态环境”之中。

以“今日头条”信息分发机制为例,系统给每位内容创作者制定了绩效考核指标:内容创作者在平台上发送信息,系统会先尝试给予一定数量的推荐,如把这条内容推送给1万人,然后计算这1万个人里会有多少人愿意阅读。如果比例达标,就会推送给更大范围用户;如果不成比例,那么就会停止推荐,让这条消息自然沉底。这意味着,受众从主动阅读变为被动接收,决定受众接收信息的权利被转移给算法。“信息茧房”效应易导致用户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退化,加速网络群体极化,导致社会黏性丧失。

(三)人工智能加剧工具理性与新闻价值间的矛盾

马克思·韦伯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概念。智能算法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实现信息的精准流动,具有准确性、客观性等工具理性的特点。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具有价值理性的特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应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统一。但智能算法加剧了工具理性与新闻价值之间的矛盾。算法工程师与新闻工作者的沟通代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工智能新闻的新闻价值。算法工程师在构建算法时,缺少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因此人工智能新闻会忽视新闻道德、新闻义务等理念价值,过多个性化推送可能导致市场行为和宣传行为泛滥。新闻工作者如果过度依赖工具理性,会影响自身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一味迎合用户,导致新闻内容品质下降。

四、解决人工智能新闻潜在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政府引导、监管,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分工

现阶段随着传媒政策放宽,民营资本大举进入人工智能新闻领域,阿里巴巴、百度、腾讯、Google、Facebook等国内外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加速布局智能新闻。例如百度推出的百家号、腾讯推出的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阿里巴巴入股第一财经后推出的“DT写稿王”。互联网企业在布局人工智能新闻方面,具备技术和资本先天优势。为避免市场资本泛滥,人工智能新闻成为企业获利的噱头,AI新闻发展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发挥政府在政策支持、市场监管和法规制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2017年7月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人工智能新闻会带来伦理和责任归属问题,政府应对人工智能进行有效适度的规制,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法制机制的关系,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确立事前备案、事后惩处机制,使人工智能新闻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改进、优化人工智能新闻设计机制

一方面,优化人工智能新闻的精准推送方式。智能算法应不断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全面了解,将用户的行为数据和社会关系属性数据相结合,不仅要根据用户行为特征,满足其显性需求,提供其感兴趣的信息;还要结合用户的社交圈子,提供其需要的信息,改善片面的个性化推送,尽可能避免“信息茧房”现象。

另一方面,改进人工智能新闻的透明性,在新闻工作者和技术开发者之间建立沟通桥梁。让新闻工作者了解AI新闻的诞生过程,了解人工智能技术模型,了解数据集合,从而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新闻报道。同时,技术工作者需要深层次理解新闻价值理念,将新闻价值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早期阶段,实现新闻价值的模型化。

(三)以人文价值为先导,平衡资本与公共利益二者的关系

工具理性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价值理性引领着工具理性活动的方向。⑦虽然人工智能拓宽人类认知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仍然是人本身。人工智能新闻人必须处于人工智能新闻的主要业务链中,在人机互动中,应发挥人的能动性,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智能机器人的运作,让人工智能新闻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动性和价值观。坚持人机协同,在人机对话的机制中实现功能互补和价值匹配。⑧

此外,基于智能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易导致媒体恶性竞争。在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始终为党和人民服务。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高于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必须服从于社会效益的新闻价值取向,传媒机构在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写作、内容分发和资讯配置时必须承担相应责任,以维持社会平衡健康发展。坚持人文先导,平衡好资本与公共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从技术发展史来看,迄今仍处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初级階段。不过,随着以大数据、深度学习、互联网为支撑的第三次人工智能高潮的到来,各行各业从业者无不在理念和实践中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冲击和影响。2017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列入了国家战略层面,已经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角力点。新闻业智能化趋势表现在新闻生产各环节及整体新闻传播业态两方面。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闻报道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为新闻传播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契机。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应进一步加强与科技公司的技术合作,在技术设计者和新闻工作者之间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处理好工具理性与新闻价值、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业将是智慧与智能的共同参与、人与机器的合作建构的。高质高效的人机合作,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新闻传媒生态、促进人工智能与新闻传媒进一步融合发展,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注释:

①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M].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35.

②⑤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 国际新闻界,2016(11):6-24.

③雷玄. 媒体融合:从“相加”到“相融”——2017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J]. 中国质量万里行,2017(07):46-47.

④李良荣、袁鸣徽.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J]. 新闻大学,2017(03):1-7+146.

⑥李鹏.打造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封面传媒的实践与思考[J].传媒评论,2016(09):43-46.

⑦石义华、赖永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断裂与整合[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04):100-103.

⑧喻国明、姚飞.试论人工智能技术范式下的传媒变革与发展——一种对于传媒未来技术创新逻辑的探析[J]. 新闻界,2017(01):39-43.

作者简介:孙志男,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