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小视频 做优大课堂

2018-06-30周云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历史资源教师

周云华

创设有效的情境,能将学生吸引到所创设的情境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这对学习抽象的历史知识大有裨益。设置情境有很多方式,但能集文字、图像、音频于一体、成功营造立体情境的,莫过于视频演示的方式。使用视频演示,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关键信息,理解重要知识,悟透基本方法,培育核心素养。

视频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三大功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视频资源的要求:“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1]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很多历史教师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视频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还普遍存在着对视频资源的过度利用、不当选取和错时播放,缺乏历史教学的针对性等问题,以及对所运用的视频资源挖掘分析不够到位,没有充分发挥视频资源的教学价值的常见误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视频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分析一些学者的研究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以为有四种视频资源可以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一是为历史课堂专门定制的课堂教学片;二是文献纪录片;三是科教专题片;四是历史影视故事片等。视频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功效有三种。

1.丰富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呈现形式单一是目前历史课堂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且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有时一堂初中历史课也会用上一、二十则文字材料,学生读得很累,老师教得也不轻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过去性”。历史远离现实,它无法像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经历、体验。“再现历史”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局限性很大。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2017年12月1日举办的苏州市(常熟)骨干教师培训成果展示活动中,我上了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新课伊始,通过简短的乡土史——南朝时建的兴福寺、南朝时常熟得名的相关图片和史料导入,我引用了经过自己剪辑的95秒的小视频——《北方人民的大遷徙》。然后提问学生:视频里,提到了哪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建立了哪个王朝?开创了哪种政治模式?这样,新课一开始通过调动多感官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大大提高了课始环节教学设计的效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点赞。

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源改变了以往以教科书和教师为单一信息源的状况,通过声音和影像把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生动、具体、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创设一种新情景、新氛围,是一种图文完美结合、集视听效果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使学生提高注意力,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更容易形成历史表象,提高历史知识记忆的质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活化关键节点的突破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节点主要是指重难点、疑混点、起讫点、过渡点和拓展点等。研究表明,知识掌握一般要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对平面的、静止的、黑白的知识总是不感兴趣,接受效果也不好。同时,对理性知识也不能很好地接受。相反,对立体的、动感的、赋予各种色彩的知识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感性知识也能深入脑海。[2]据心理学研究统计: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60%,三天后下降为5%;单用视觉,三小时后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70%,三天后则下降为40%;如果视听并用,三小时后能保持获得知识的90%,三天后为75%。视听并用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并有利于学生对这些信息的长久记忆。

教学重点是指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的知识内容和问题。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时,首先播放了关于火烧圆明园的两分钟小视频(纪录片中剪辑),同时配了介绍圆明园的解说片段。视频首先再现了圆明园的辉煌情景,然后插入了几张圆明园断壁残垣的图片,通过对比提出疑问,最后播放圆明园被熊熊烈火焚烧的片段。然后引出问题作为本课的切入点:这样一个曾经辉煌于世、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是什么样的强盗打劫了这座皇家园林?他们又发动了一场怎样的战争?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又引起了哪些后果?让学生带着很多的疑问和重重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学习本课的内容。这充分体现了视频资源在历史教学应用中的目的性原则,让学生一开始就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了本堂课的中心思想。

适时、恰当、适度地运用相关历史视频,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瞬间的重现,能把过去的事情、历史上的事实搬到教室里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难点知识的突破、疑点知识的厘清、混点知识的区分、起讫点的转承、过渡点的衔接和拓展点的延伸。

3.拓优家国情怀的体验路径

心理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没有什么比历史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教诲,同样,也没有什么比历史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惟其教诲最多,成人应该对历史加以研究;惟其快乐最多,我以为历史最适于年轻人。”历史教育在于感染、感化,引发共鸣,震撼心灵,促人反思,是一门极富生命力、感染力的课程。历史课本的知识是一个平面化的知识构成,偏于理性和知识性。但历史应该是一个感性的、具有丰富思想内容与情感的学科,应该成为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思想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载体。但单靠历史教材是难以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的。为此,教师应该拓展历史教学路径,以多种方式来陶冶学生情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熏陶。运用相关视频资源便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

以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性,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意识,就精心剪辑了“凡尔登战役”的纪录片视频,让学生看到战士在泥泞中负重前行、在硝烟中丧失生命,在肉战中白刃见血、尸横遍野、痛苦呻吟的一幕幕场景,再看到被战争破坏损毁的残垣断壁、弹痕残迹,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更加深入地理解战争的破坏性和伤害性,“痛恨战争、珍爱和平”的意识油然而生。

论从史出,以史明理。历史教学是对过去事件的学习,从过去事件的演变中,寻找规律,明白事理,指导今后的发展。所以,历史学习中,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让学生信服的资源,让学生从贴近历史真实的资源中,去感知历史,感悟历史,正所谓“说的是历史事,道的是家国情”。

坚持视频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四项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一切教学资源及手段都应当为教学目标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视频资源时应坚持目的性原则,即要有较强的目标意识,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学会正确处理视频资源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所选取的视频应围绕学习目标,紧扣学习内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着重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优化学习过程,力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教学策略出发,运用视频资源只是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能代替教师的地位。因此,教师在运用视频之前就要仔细地分析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精选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视频资源,并找准视频与教学过程的最佳结合点,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虽然我们提倡视频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教师切忌走向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不能随意夸大视频资源的作用,要做到为“教学”而“视频”,真正实现为我所用。

2.真实性原则

一切视频资源都必须符合历史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视频时要秉持真实性原则,对历史负责,对学生负责。但视频资源盘综错杂、良莠不齐,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指出:“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危险。因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历史题材的视频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的材料媒介,教师应仔细甄别真伪,慎重选择。教师应尽量选择具有权威性、可信度强、来源正规可靠的记录、纪实或专题类视频辅助教学,尽量剔除形式夸张、内容严重违背史实甚至虚构的视频。不符合历史教学真实性原则的视频,往往会将学生引入歧途,不利于学生客观真实地认识历史,甚至会形成错误的历史观。而遵循真实性原则的视频资源会客观反映各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帮助学生树立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从而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

3.科学性原则

真实性不等同于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指所使用的历史视频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契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历史视频时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即要始终考虑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搜集整理视频之前,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熟悉领域、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有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也能借助视频资源更好地认知历史。初中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的起步阶段,学生对大量的历史知识缺乏一定的理解,更缺乏相应的背景储备。据此情况,教师在选用视频时,应该在符合目标性和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略有了解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生动形象的视频加以利用,从而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引起师生间的共鸣,建立对历史的认同感。教师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所提供的历史视频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效率。

4.适度性原则

一节历史课不仅时间容量有限,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历史视频资源时万不可随意堆砌,而要秉持适度性原则,即选材合适、难度适宜、份量适中。没有完美的教学资源,只有可以被不断完善的教学资源。符合真实性的视频,多数需要教师进行“二次加工”。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对这些视频进行适当剪辑。不完整或者零散的视频可以科学合理地拼接,过长的视频则可以在保证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大胆截取,适当舍弃,突出强调重点内容,符合教学目标,达到最短的时间集中最多注意力的效果。对视频的“二次加工”,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简单的剪辑,教师更可以依据实际教学情况,对视频的留白部分通过解说词的形式进行适当地填补扩充。在教师解说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历史视频的教学价值,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加深学生对视频资源和书本知识的印象,使历史课堂升华为有思维含量的课堂。

初中历史新课标指出:“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注重其所呈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在尊重常规教学方法的前提下,依据目的性、真实性、科学性、适度性原则对历史视频加以精心提炼和灵活运用,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培育优质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王玲. 影视资料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下),2012(8):133.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144-146.

猜你喜欢

历史资源教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最美教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新历史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