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点亮教育

2018-06-30刘志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评价课程

刘志伟

教育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是对人生命的点亮,是助长生命发展的过程。布鲁姆说:“教育是一种改变学习者的过程。”叶澜教授说,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我认为,教育是点亮生命的事业。

创新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认识和发现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和新方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的本质体现,而压抑创新精神是最大的偏差。追寻本质,纠正偏差,这是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教育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几乎是天天在针对中考和高考的题海中“练”过日子。因此,创新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根据以上对教育和创新的思考,我在教育实践中开展了如下一系列的创新实践。

转变观念,认识新型的师生关系

培养怎样的学生和怎样培养学生,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我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将来活得更好,活得更有价值。我的教育追求是培养学生创新发展。我的自勉及对学生的要求是:在平凡中求不平凡,追求有为;在常规中求不守舊,追求创新;在前进中找新思路,追求发展。我培养学生注重创新,并不是要让学生有了不起的成果,而是点燃他们对创新的热情,对科学有梦想和追求。这样,日后学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用创新的方法去寻找创新点和生长点,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让学生走得更好。

教师在教育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和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我认为,教师要激发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造力。陶行知说过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 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以从事创造之工作 。”教师应该更多地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精彩。教师要挖掘学生潜能,成为学生生命创新发展的助长者。教师要具备创新思想与追求,具备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引领学生创新,让学习成为促进儿童创新发展过程的一部分,使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张扬,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大胆探索,实施创新的教育策略

1.树立“为了发展”的教育宗旨

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科学发展,教育目的是使人活得更好。学生的能力和层次是不同的,好的教育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考试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新发展。因此,我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方面分数高、成绩好,而是要求学生不断超越自己,有新梦想、新追求和新发展。学生无论是获得“卫生标兵”还是“创新标兵”,都意义非凡。只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好比价格高低不是评判鞋子好坏的标准,合脚的鞋子才是好鞋子。我在生物教学和科技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标新立异,强调追求新观点、新思路、新看法和新尝试。如对于在课堂中敢于发言的同学,特别是有不同意见和想法的,都给予肯定和鼓励,甚至给予“勇敢同学”“创新同学”的表扬,至于对错另当评论。

2.奉行创新的教育准则

创新是教育的有效方法和载体,能培养学生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培育“真人”。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时,认为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创新发明,都能求真,虽然大的创新突破有一定难度,但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比如,有学生曾提出把鲜花的花期从5天延长至50天的想法,虽然我知道这样的想法很难实现,但不应轻易否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等手段把想法付诸实践。而当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验时,我则在设计实验方案、选取试验样本、控制实验流程等环节给予学生合理建议,让学生学会用科学实验的手段验证设想,形成科学实验的理念。前者是使学生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受用的研究方法,而后者则是使学生在科研和生活中获益的真知。

3.实行创新的实践运用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能有效地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强调知识学习要创新运用,提倡学习的情境和体验。主张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实践,把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只有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克服“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应试教育弊端。不会创新运用知识的教育是死教育,不会创新运用知识的学生是死学生。我把能否创新运用知识看作衡量和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运用知识的重要载体。我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参观、实验、专题研究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为学生搭建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平台,提升学生科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正如陶行知所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运用知识才能检验知识,只有创新发展才能赢得未来。

4.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

按照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模式进行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和创新发展。我反对生搬硬套教育模式,提倡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创设生态的育人环境。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倡导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引入→学习探究→总结交流→创新发展,能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和创新性。此教学模式发表在《生物学教学》,《中国教育报》也引用和转载了主要观点。我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本质的不同。过去的课堂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实验课这样侧重动手能力的课堂为例,过去都是教师在台上进行实验演示,同学们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操作,这样的“动手实验”只是模仿和复制。我的创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只负责给学生设定实验目标以及准备好实验材料,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互相讨论并且评出最佳方案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实验,并最终得出实验结论。两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后者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平台,改变了过去把知识塞给学生的做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精神得到了锻炼和培养,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学生目前最欠缺的。我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它扬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用旧课引入新课的导入法,利用简单的情境引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课后不是限于书面练习,而是通过科学实验等手段运用知识和拓展知识,最终达到创新发展的教学目的。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提高,教师角色也出现了重大转变:从原来又说又写的教学主导者变成以引导为主的教学辅导者。

5.开发创新的校本课程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载体。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依据课程改革的目标,根据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课程要关注生命,关注生活,要国家课程校本化,创造性地使用课程和创新课程,使今天的教育课程内容能适应于明天孩子发展的需要。教材内容可采用“选用、改编、新编”的方式。选用是指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教材;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当地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教材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而开发的全新的教材。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不断修改、完善已定的校本课程,又要與时俱进,不断探索、研讨、创新、增加新的内容。

6.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为了学生的有利发展,促进学生的有利成长。对学生的评价,从功能上看,要由控制(保护生命)变为激扬(创造生命),从保护成长到适应成长;从内容上看,要强调在共性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这样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才能,适应生命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评价方式上看,要多元评价学生,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而应有“多把尺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不同学生,以利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成长。传统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千校一样的,缺乏具体学校的个性化办学理念、校本课程和教育评价,很难办出学校个性和特色,只能培养统一的缺少个性和特长的“标准”人才,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不利于培养大师级的拔尖创新人才。当然,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顾发展和评价个性和特长,淡化或代替德性教育,而是要两者兼顾,实现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

点燃创新“三把火”

1.燃点之火:点燃创新之火,撩起创新激情

学习需要激情,创新更需要激情。没有感情的投入,学习任何东西都会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呢?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创新的重要性,从创新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等角度认识创新的重大意义,知道创新的价值,学生创新才有动力。其次,要使学生打破创新的神秘感,因为学生在小时候很多都想成为科学家,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自己的创新一次又一次经受打击或扼杀后,普遍认为自己创新不行,自己离科学家太遥远了。因此,教师有必要使学生重塑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点燃自己的创新火种,培养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创新,有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甚至是杰出的科学家。

2.助燃之火:给创新加油,助燃创新之火

如何使学生敢于创新,不断创新,这需要教师做好如下几方面:第一,褒扬激情,培养创新的沃土。创新需要激情,如何使激情持续、长久,需要教师的褒扬和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时常会使智力并不出众的人做出超常的行动。要使学生保持创新的激情,就少不了教师的褒扬和激励,特别是遇到困难时,更需要老师的扶持。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断地克服困难,勇于攀登,才能到达科学的顶峰。因此,创新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和适时鼓励,使学生不忘初衷,一路前行。第二,方法示范,添设创新的“扶手”。创新,往往要经过一个由模仿到改良,再至创新的过程。因此,方法示范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适时点拔,铺就创新的通道。学生要有所创新,离不开教师适时的点拔和启发。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要适时予以点拔;当学生的方案难以实施时,教师要适时予以指导;当学生的结论不能确定或有问题时,教师要恰当予以启发和帮助。

3.发光之火:表彰先进,为创新者点赞

教师除了在平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创新的亮点、优点,加以表扬和肯定以外,还要进行阶段总结或项目总结,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表扬、宣传和奖励。可以在校报、宣传栏、校园电视、校园微信、校园网站等多种媒体,宣传身边学生的创新事迹、成果,让创新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校园吹起创新之风。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评价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