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在嘘声与繁荣之间
2018-06-30
德国《南德意志报》6月29日文章,原题:在嘘声和繁荣之间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寻求成为顶尖的研究大国,它经常令西方惊叹。
这一时刻,混合着钦佩和困惑。这些中国人有多不可理喻!当所有西方国家研究人员还在就如何应对革命性的基因工程CRISPR/Cas系统展开辩论,在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警告,试图探寻可能应用的伦理框架时,中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将理论研究变成事实。他们只用了三年,第一次在人类胚胎中进行基因组修改实验。从技术上讲,这是直接改变人类进化的第一次尝试。西方没有人敢于这么做。
现在中国科学家有很多这样的时刻。这令西方科学家屏住呼吸。当谈到猴子实验的次数时,该国是一个领导者。在超级计算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人也已走在世界前面。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具有科研的文化环境:中国人对科学具有“好感”,并渴望实现科学梦想。每天十二小时的工作和周末照常工作在中国并非不正常。在创新之都——深圳,国内生产总值的4%被投资于研究。
同时,这个国家的新兴精英以国际标准来看是非常年轻的。很多人曾在国外学习,学成后,他们通常回到家乡。除了良好的财务状况外,研究人员尽管认为那里的氛围并不一定会让他们的生活更轻松,但确实会让工作更有成就。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位官员表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来到中国。他呼吁,“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个研究位置,中国会给你一个机会。”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20年来不断访问中国。“进展是巨大的”,他周一在中国的一个活动开幕式上说道,但中国学生过于服从老师,传统科学期刊的作用被夸大了。他认为,中国传统医药是“一个金矿,当然你必须科学地测试其有效性”。
然而,中国的科学研究环境也有不足。去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家颜宁转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并引发了关于科学家生活环境的全国辩论。媒体报道,一些中国海归科学家回到中国后,又离开这个国家——因为环境污染,还有儿童的教育问题,住房和低工资的情况。同时,在许多研究领域,例如胚胎基因改造等也引发一些争议,科学研究的质量与人力和物质成本不相称。虽然中国科研圈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改变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作者卡特琳·齐恩坎特,青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