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缘边地区堡寨功能的变迁
2018-06-29周可唯张逸琦
周可唯 张逸琦
摘 要:吴堡古城,又名吴堡石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宋家川镇。该镇北靠佳县,西接绥德,东临黄河,又与山西省临县、柳林相望,扼秦晋之交通要冲,是陕北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吴堡古城就坐落在宋家川镇东北2.5公里处的一座石山梁上,三面环水,北面与后山相通,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关键词:吴堡石城;交通要冲
1 古城现状
古城周长约1125米,占地10万平方米。城墙内为黄土夯筑,外为石砌。城垣残高1.6—11.2米,基本保存完整的城墙有1204米。城垣设东、南、西、北四门,上均建有门楼,今门楼皆毁。
东、南、北门保存完整,西门经历过重建。东门上刻有“闻涛”二字。城门洞口遗留有据说是古时驻守城门的士兵住的石窑。南门曰“石城”,门外修有石质瓮城,城门宽约1.8米,这里曾出土文物若干。西门曰“明溪”,城墙高近十米,门外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北门为“望泽”,有惟一一条可通往后山的道路,该道路全是石头铺成,应为明清时修筑的官道。
城内原有南北大街一条,长约300余米,店铺数十处及明清县衙、捕署、监狱、常平仓、城隍庙、观音阁、真武庙、魁星楼、文昌宫、兴文书院、贞洁牌坊娘娘庙、祖师庙等大型建筑27座,现皆残破不堪。城内现存数处清代窑洞式民居,在建筑结构形式上类似小四合院,有完整的院墙、大门。从建筑规模和结构设置上可推断出,在数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方圆数百里较为繁华的市镇。
民国25年(1936年),吴堡县政府由古城迁至宋家川后,古城遂为城关镇的一个行政村,而逐渐被荒置,从而在以后的“拆城运动”中免遭被拆毁的厄运,得以完整保存。八十年代后,又因交通不便、不通自来水等问题,现在城中只剩一两户老人居住和景区保护人员。
2 传说与记忆
在当地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民间关于古城的种种传说。古城的最早建城时间史书中并无记载,因而出现了种种推测。
据清道光年间的《吴堡县志》记载“吴王墓,县北二十里寇家塬,冢高数丈、故丘巍然。按吴堡旧志,王之名无可稽考,相传邑以王授名尤属不经,以旧志所载仍存之”。1978年在平整土地的浪潮中,吴王墓被推土机推平。80年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吴王墓进行了勘探。吴王墓南40米处曾挖出两座土坑竖穴墓,一座墓深3米见方,坑底下有1米多厚的木炭,木炭中的人骨已朽成粉末状,另挖出彩绘陶鼎、彩绘陶茧型壶、铁剑等物,另一土坑墓挖出铜博山炉一件、“解贵”铜印一枚,王莽时期钱币68枚,这两批文物都是秦汉时期器物。现收藏于吴堡县文馆所。
虽然吴王墓不能直接证明吴堡古城的建城,但我们可以推测,最早在两汉之际这附近应该有人聚居。
当地村民有古城由赫连勃勃最早建造的说法,然而并未有明确的证据。史籍中仅有赫连勃勃建吴儿城的记载:“吴儿城,在(龙泉,今绥德)县西北四十里。初,赫连勃勃破刘裕子义真于长安,遂虏其人,筑次城以居之。”吴儿城的地点似乎较为确定,并不是吴堡古城。并且,此时的吴堡属于大夏与北魏的交界处,此处是胡人的聚居地,大夏与北魏都在利用当地胡人的力量与对方抗衡,都未曾直接统治这一地区。吴堡此时应是胡人的聚居处,并不可能建城。
况且,夏仅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控制过吴堡地区。凤翔元年(413年),吐京胡与离石胡出以眷背叛北魏。魏主拓跋嗣命人讨伐他们,赫连夏出兵抵抗,并取得了胜利。夏获得了吐京一地,并置吐京护军。然而仅在夏凤翔二年(414年)二月,“赫连屈孑入寇河东蒲子,杀掠吏民,三城护军张昌等要击,走之。”之后不久,魏并州刺史楼伏连杀了赫连勃勃所置吐京护军及其守百余人。夏从魏获得吐京一地,仅实际控制了一年。从而,吴堡古城不可能是凤翔年间建造的。并且在此阶段,北魏主要的军事措施针对北方强大的柔然,无暇西顾。应该并无实力稳定与魏的国界线,并设立一个个小型寨堡。另外北方少数民族不习水战,此处水寨的优势也得不到发挥。故而吴堡不可能是由赫连勃勃建立的。
史料中所见吴堡寨最早修建于北宋时期,据《延安府志》记载“宋筑为吴堡寨,周围二百二十步”。北宋在此地筑城,应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将吴堡寨作为防御西夏的堡寨体系中的一环。此后,吴堡又经多次重修,其东门下山崖上石刻记载:阜昌八年(1137)吴堡寨主折彦若因“此城之隳弊,…水寨之毁陋,恨无力以竖新,今率寨民,共劝修建,工兴土木,不日而成”。这次修整后,金正大三年(1226)置吴堡县,古城即成为本县的治城,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此后明、清曾多次修缮古城,但由于此时吴堡已不作为军事重地,加上陕西地方经济凋敝,吴堡已不见往日的辉煌。
3 现状及未来规划建议
笔者于2017年2月16日对吴堡古城进行了为期一日的考察,就笔者考察的情况来看,吴堡古城保护及开发的情况都不甚理想。
吴堡县政府试图把吴堡古城打造成为旅游景点,将城镇里破败的学堂,城门和祠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但是,在我们为期一天的考察里,除了我们并未遇到其他游客。据我们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吴堡古城地处陕西省和山西省交界处,背山面河,过于偏僻。从吴堡县城到古城,虽并不遥远,但除出租车外没有其他交通工具。而步行需要走几个山头的盘山公路才能到达。公路也比较陡峭,游人不便到达。
其次,当地对古城的宣传不足,在县城内并未看见明显的指示牌,当地居民对古城的具体位置也语焉不详。当地旅游设施配备也并不完善,仅吴堡县城里有一、两家旅馆,房间狭小,设施陈旧。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吴堡古城的历史价值流失非常严重。当地政府为了招徕游客,翻修了古城,新增的许多装饰与古城的原有风貌不相一致。古城四门的题刻牌匾有的已经遗失,许多碑文也已模糊不清。古城东门下山崖的摩崖石刻,已经由于采石的缘故消失。
当地政府试图把吴堡古城打造成一个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而翻修了古城,但其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宣传也不完善、景点特色不足,加上交通的不畅使古城除少数自驾游游客外并不能成為大多数游客的旅行目的地。
吴堡古城的开发和保护目前都不尽完善,对当地政府而言未来其发展方向依旧需要全面而具体的规划。
经过实地考察,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打造独具魅力的强势旅游品牌。当地可以通过对“铜吴堡”的历史文化宣传,加大知名度,结合当地特点,开创陕北特色旅游,以吸引游客。明确自身定位,立足优势。
整合资源。和黄河对岸的山西柳林军渡村联合形成大的风景文化旅游区,强强联手,打造西北风情旅游区。
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吴堡古城内的王国昌故居和吴堡县高等小学遗址,在革命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土地革命时期,陕北著名的革命者王国昌、张毅忱、刘澜涛、慕生忠等先后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高等小学曾是中共吴堡县委机关的驻地。这些地方可以开辟为革命纪念地,开展红色教育。同时打造红色旅游路线。
加强旅游硬件设施建设。对吴堡县城进行合理规划,培养专业从事旅游服务业的人员,增强游客的旅游舒适度。
只有健全古城的开发与宣传,完善其配套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旅游也,才能使古城在当今焕发新的生机,并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第45页。
[2]《魏书》卷3《帝纪第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3页。
[3]戴应新编著:《折氏家族史略》,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第114页。